藏息堂:離家千里,也要把美好的東西裝進自己的心裡

在北京這座迥異於故土的城市中,王耀有一處兩千多平方米的藏息堂。與城市間保持著剛剛好的距離,不阻礙學習新知,也能反省、發現自身存在的問題,帶著一份對傳統與美學的堅持,藏息,制器,潤物及人。
……
– 北京 · 藏息堂 –
歙硯,為中國傳統四大名硯之一,始于唐開元年間,至今已有一千兩百多年的歷史。安徽歙縣是歙硯的故鄉,這裡有著豐富的硯材資源及大量的傳世古硯可供觀摩研究。
出生制硯家庭的王耀,十幾歲便輕鬆習得制硯技藝。二十出頭,帶著一股生猛與銳氣創作的青年,就敢為人先,以“碎石齋”之名,成當地開店售硯第一人。
如今的王耀,離開故鄉,“轉戰”北京,業已有幾年的時間。理由當然不是他戲言的“北京霧霾太嚴重,我來給首都人民吸吸毒”……他只是在這座迥異于故土的文化大融合的城市郊區,辟一處兩千多平方米的展廳與工作室,與城市間保持剛剛好的距離,不阻礙學習新知,也能反省、發現自身存在的問題,帶著一份對傳統的堅持,藏息,制器,潤物及人。
藏息,制器
生活美學研究、文房雅器創作、寫經法脈傳承……得幸走入過藏息堂的人,最能感受,那其中所蘊含的靜美,之於眼界,之于心靈。
藏息堂,聲名在外,是過往碎石齋與硯藏工作室累積的美名,也與主人王耀的制器、收藏理念不無關係。得幸切實走入過藏息堂的人,最能感受那其中所蘊含的靜美。
“藏,不是隱藏,是收藏;息,就是自己的心;藏息,就是把自己的心給藏起來。”給“藏息”下一個清晰的注解,更可了悟王耀在其中寄寓的追求:“其實是希望將美好的東西,裝進自己的心裡,讓自己的心能夠變得更加的美好。進而發散出去,讓周圍的人,讓更多的人都能夠感受到這份美好,並能從中受益。”
藏息堂展廳,分為兩部分,分別展示王耀所藏古硯與自製硯臺。
王耀最初收藏的所謂“美”的事物,是古硯。那時的他正處在制硯的困惑期,對於現代許多本身就未曾使用過硯臺而投身制硯的從業者來說,這種與硯的距離所導致的某種失卻本真與內涵的行為,令王耀開始反思。收藏古硯,皆因古人制硯純粹,哪怕簡簡單單的一方硯,也有更深層的美學蘊含其中。觀摩,體會,汲取古人的制硯經驗,探研古人在這一特定形式中的審美理念,以提高對傳統硯文化精神內在的認識,是王耀藏硯的初衷。“古硯裡有非常多的基本元素,它可以提醒我。往往能打動人的就是這些基本的元素。”
而今的王耀,保持著一方硯,至少需用一年的創作週期。這其中多半時間,都是用來忘記與等待。他笑著解釋,很多人在對別人及其作品提出意見的時候,總能找出諸多不滿,面對自己的創作,卻總覺得是“自家的孩子”,哪裡都好。因此,作品完成差不多的時候,王耀便將它放在邊上,忘掉它的存在。擱置一段時間之後,重新拿出,就仿佛看到他人的作品,能瞧出許多問題,進而完善創作。王耀用這種方式不斷提醒自己,也是他對作品品質不可撼動的堅持。
沿襲傳統美學的溫柔含蓄
從傳統中汲取力量,王耀的藏息堂,從生活中實用的器皿,到寫經、書畫等審美,通過個人多年經驗的糅合與重新編排,以手造的溫度,寄望為人們打造一個符合現代生活的新文人生活空間。于藏息堂定期開設的寫經公開課,也令更多人在與筆墨紙硯近距離地交流中,感受傳統的力量與美學。
“東方的藝術,更多的是總結了各種各樣的讓你去更好感知事物的捷徑。”對於東方美學,王耀的解讀帶著他本人與作品所攜帶的氣質——溫柔且含蓄:“東方的傳統美學,首先是不失典雅,有韻味。其次,它以人為主宰。器物服務於人,它的美學傳達,追求的是精神上的釋放,不用喧嘩,就只安安靜靜的就能令你感知這份美,而瞭解越多,越能感到舒適與安定。”
就如同一方流傳的經典好硯,在古代作實用器皿時,即為美;經過歲月的長河至今,置身於當代設施環繞的博物館裡,也仍是美的;“甚至帶進裝修很時尚的辦公室裡,擺在蘋果電腦旁邊,也照樣能展現出內在氣韻”。東方審美之為人服務,不具攻擊性、刺激性,而是以舒適之姿通達內心,充實而長久地輸送出美的力量。
變與不變的“癡”
對比最初的制硯水準,王耀說,他感受到自己作品的完善,他也還在繼續追求著,讓不足的充實起來,讓不完整的更加完整起來;而硯藏,如今的王耀業已過眼幾萬方古硯,留下的精品不少,錯過的好硯,也不少,只一份“癡念”,一路相隨。
紫砂上綠釉太湖石雕塑王耀作品
年幼的學生時代,王耀就曾為了換取一方硯臺,以幫助擁有硯臺的同學寫了一學期的作業為條件。相交十幾年的同好益友曉中,回憶起一次陪同王耀去看望一方與他擦肩而過落入他人手中的羅紋金星硯時,還能清晰記得他長久靜默無言佇立觀望,兩眼含淚的情景。如今再度問起王耀收藏古硯的過程中印象最深刻的事情,他笑笑,還是頗有些孩子氣地說:“就是看到一方好硯,自己買不起,或是被別人買走了。”
這種“想把所有好的東西都往自己家裡搬,沒錢都要借錢買”的“癡”與“執”,如今已有了不同的注解。現在的王耀,收藏早已不僅僅局限在古硯,只要好的東西,都會心癢想著收藏。但現下的收藏卻並不意味著就是花錢購藏。“因為世上萬事萬物太多了,很多是你買不起的,也買不完。”買完之後,能夠學到什麼,獲得什麼,才是王耀關注的重點。他也更多了一份釋然:“我們可以把自己的眼、心,把自己的感受當成一個博物館,去收藏這些美的事物。並把自己好的東西,美的東西,讓更多人知道,讓更多人來分享。”
王耀,藏息堂主人,字伯熙,號林西居士,安徽歙縣人。為硯雕藝術家,制硯、藏硯已近三十載,著有《硯藏》一書。作品追求渾樸自然、雍容方正,透露出溫和平淡的純正傳統文化氣息。歷年入選嘉德、翰海春秋拍賣,屢創佳績,為海內外諸多收藏家、書畫家及博物館機構爭相購藏。現在北京通州台湖地區創辦“藏息堂”,集生活美學研究、文房雅器創作和寫經法脈傳承於一體。
出品人丨林育程
責任編輯丨程 香
值班編輯丨張嘉奇
文章來源丨《古典工藝傢俱》2016年2月刊
用另一種門徑全面解讀中華傳統傢俱。剖析“制” “式” “形” “藝” “工” “款” “色” “材”等的內在關係以及中國傢俱所特有的“制與型”的文化屬性。著作集二十多年的思考與研究,從傢俱的構造出發,深入探究其形成的原理,以及與中國文字形式變化發展的對應關係,從根本上開啟了中國傢俱研究的另一扇大門▼
《匠說構造——中國傳統傢俱工法》
大16開,分上下兩冊
不包郵¥598.00元
長按右側二維碼,直接購買
長按二維碼 諮詢詳聊
福建區域總代理
知上傳媒林先生
電話:18650056399
▼點擊閱讀原文,也可購買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