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這裡修復,在這裡守護-故宮再次引起熱潮,一部能夠讓人刷無數遍的紀錄片

故宮又火了,不是因為建院90周年的展覽,也不是萌萌噠的“故宮淘寶”,而是因為一部跟拍宮牆內一群頂級文物修復師的紀錄片《我在故宮修文物》。
春節前,這部紀錄片在央視一經放映立刻吸引了許多年輕人的關注,此後,網路平臺的播放量也持續走高,豆瓣影迷甚至給出了9.5分的評分。
“不煽情、不渲染,平實又日常”,這是觀眾對這部揭秘了一種“神秘”職業的紀錄片的評價,是不是有些出人意料。與眾多拍攝文物修復技藝的科技或歷史類紀錄片不同,這一次,鏡頭主要對準的是那些不同性情的人物,以及他們在故宮的生活細節,看上去雲淡風輕,卻又冷不丁被那小小的情懷所擊中。
如果現在去B站上看《我在故宮修文物》之“鐘錶組王津師傅cut”,在這段為時13:48的視頻裡,你會看到不斷彈出的“帥得我全程舔屏”、“王師傅缺兒媳婦嗎”、“我居然不知道用什麼心情來形容了”。諸如此類。
當央視收斂起她的腫脹,網友們忽然發現,這位手藝高超、儀態儒雅、笑容和煦的鐘錶組王津師傅,不僅完全可以勝任故宮博物院的顏值擔當,其匠人匠心在這個工匠精神被人誇誇其談的年代,依然有讓人心為之一顫的能力。
有網友這樣描述自己看片時的不淡定:“被師傅致命的氣質震懾,比如像去鄰居家串門一樣隨口說出我去壽康宮一趟’;比如坐在甄嬛娘娘的宮裡看著現存最大的黃花梨組合衣櫃;比如老師傅面對一個嘚瑟收藏家亮出的嘲諷臉,真是看了就想給師傅點贊。”
被網友反復咀嚼的是片中這樣一個細節:王師傅背著手,站在慕名而來的人群中,望著櫥窗裡剛剛修復了幾個月的鐘錶,對著鏡頭說了句,“有點心疼。”對他來說,原本值得驕傲的修復成果卻無奈只得維持展示時的靜止狀態,這是萬分遺憾的事。如果不是紀錄片將鐘錶修好那一刻的靈動之姿呈現在世人眼前,這一份悸動也就只有王師傅自己才能體會得到。
他所謂的心疼,其實是想分享喜悅而不得的孤獨。
這些原本也許幹一輩子都不會有人知道的修復師,這些即便人們知道也至多將其作為藏品模糊背景的修復師,他們的日常形態,他們的喜怒哀樂,正是《我在故宮修文物》成功的地方:接地氣兒。
《我在故宮修文物》沒有板起面孔說話,沒有像說明書一樣介紹與修復相關的專業知識,它是生活化的,並因此顯得年輕化。這部節奏輕快、視角平易近人的紀錄片,讓原本巍峨的禁宮成了自家後院兒,推開門就是活在其中那些鮮活的角兒。與13年前被12集大型紀錄片《故宮》確立的解說模式比,央視這次的改變無疑聚攏了也許是她意料之中的人氣。
修復師、旁白、彈幕,讓這部紀錄片成就了一次集體聯歡。比如,當師傅修復好黃花梨衣櫃時說了一句“這擦完了真是幻彩生輝啊”,便有一片彈幕飛過:“新詞get”、“師傅氣質一個個真不是蓋的”、“我覺得他們開口都是文化,我只會說臥槽’”,等等。
又比如,當解說詞提到,所謂早晨開門時大聲吆喝,其實是為了趕走夜裡在故宮棲息的野貓黃鼠狼等小動物,立即被網友定性為“官方吐槽故宮鬧鬼說”。以至於,很多人看完第一遍後,還會二刷、三刷指看第二遍、第三遍。而當關掉不停在調侃的彈幕後,他們甚至還會感到,能這樣靜靜地體會片子本身,竟然也是一種別樣的美好。
長年累月的手工工作,讓修復師們常常一伸手就能辨別彼此的工種,青銅器組手上是鏽,漆器組是漆,書畫組是漿糊,木器就是鰾。
不過,儘管過手的都是動輒上百上千年的國寶,他們的日子並沒有人們想像中的戰戰兢兢,甚至比一些尋常人還要來得不緊不慢。
老師傅們每天清早要做的第一件事,就是必須穿過七道門才能走到辦公室。由於故宮對用電控制十分嚴格,屋內不能燒熱水,因此,到了辦公室,就得拿著熱水瓶去水房打水。
工作間隙,老師傅會騎著小電驢花15分鐘時間到故宮外抽根煙;週一故宮閉館時,還可以騎著自行車穿梭在空無一人的太和門廣場上;初夏,宮內的杏樹結滿果實,可以拿蓋文物的紙接上打下的杏子。
對了,文保組實行“朝八晚五”的工作制:五點必須下班!所以,修復師們從來不需要知道加班的滋味。
不知是不是歷史和文化的沉澱,師傅們雖然性格迥異,但大都從容又不乏熱忱。書畫組組長楊澤華在《崇慶皇太后八旬萬壽圖》的修復間隙,拿起吉他唱起了《執著》;陶器組的王五勝不時對退休後的生活想入非非,換上房車環遊世界,還想體驗滑翔傘之類的極限運動;青銅組的王有亮卻對自己的手藝戀戀不忘,完全不想在60歲就離開這份他眼中的完美工作。
這部片子是你完全意想不到的風格,很燃很純粹。你一定會愛上這種意想不到的平實和有趣,處處透著熱忱與從容,想走近,想走進。
旺盛生命力,他們與文物相遇更相知,千年的傳統技法和陳舊的工具更飽含傳承的溫度。他們對於古物的意義絕不僅僅在於修復。世世代代傳承千年的修復師們與手中的文物永遠在進行著一次穿越時代的對話,這是一場奇幻的相遇,註定的相知。
3集實在不過癮,想必只是皮毛。但也足夠撩撥很多人為之著迷,豔羨。慢慢意識到他們在怎樣生活,誰在守護著故宮,故宮又因何在傳承。
《我在故宮修文物》第一集▼
《我在故宮修文物》第二集▼
《我在故宮修文物》第三集▼
出品人丨林育程
責任編輯丨程 香
值班編輯丨湯石香
文字整理自豆瓣、科學網、收藏雜誌相關文章
用另一種門徑全面解讀中華傳統傢俱。剖析“制” “式” “形” “藝” “工” “款” “色” “材”等的內在關係以及中國傢俱所特有的“制與型”的文化屬性。著作集二十多年的思考與研究,從傢俱的構造出發,深入探究其形成的原理,以及與中國文字形式變化發展的對應關係,從根本上開啟了中國傢俱研究的另一扇大門▼
《匠說構造——中國傳統傢俱工法》
大16開,分上下兩冊
不包郵¥598.00元
長按右側二維碼,直接購買
長按二維碼 諮詢詳聊
福建區域總代理
知上傳媒林先生
電話:18650056399
▼點擊閱讀原文,也可購買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