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一位大時代下的逆行者,看中國古代賞石“海外黃金三十年”

在上世紀最後三十年,賞石風潮雕敝。許多古代賞石流散到海外,為西方藏家收藏。中國古代賞石的“海外黃金三十年”由此拉開序幕。
然而在這大時代中,有一位獨特的“逆行者”。他以一己之力,在海內外收集保護古代賞石,將大量帶有原底座的古代賞石留在中國境內,並妥善保護至今。
01.
在李村
/
梵古在談論創作時說,“把自己埋進土裡”。土地,麥田,原野……是原始的,也是生機勃勃的。
吳冠中先生的藝術路上,也曾有過這麼一段“把自己埋進土裡”的歷程。而這段時光,極大地改變了他的藝術觀念。
1970年,中央工藝美術學院全體師生拿著一紙命令,走向廣闊天地的農村,開始了下放勞動。經過幾天的跋涉,住進了這個叫做李村的地方。吳冠中被分配到房東陳吉堂家中居住勞動,這一住就是三年。和他住一屋的,還有當時的中央工藝美院的一個學生——姜玉君。
吳冠中先生與學生們在李村照片左三:吳冠中,右二:薑玉君
平淡無奇的小村落和繁重的農業勞動無法阻擋吳冠中的創作。田間勞作休息時,他用馬糞紙壓成的小黑板當成油畫布,架起老鄉家中的高把糞筐當畫架。漸漸地,越來越多的師生加入進來,形成了遠近聞名的“糞筐畫派”。
袁運甫《小學生們》 紙本水粉 39×54.5cm 1972 年
後人樂道于“糞筐畫派”的淳樸立意與精彩表現。卻極少有人知道,吳冠中先生是如何忍受著重度肝炎的折磨,廢寢忘食地堅持著教學與創作。在這無人問津的三年間,同屋的學生薑玉君一直陪伴在側,成為吳冠中灰色歲月中的一抹溫情。
1971年9月5日,吳冠中的恩師——國畫大師潘天壽辭世。因為資訊閉塞,數月之後消息才傳到李村。
驚聞噩耗的吳冠中哀慟不已,夜深人靜時向姜玉君談起當年師從壽翁學習的點滴過往。樂往哀來,不禁傷心拭淚。
吳冠中《房東家》木板油畫 42×43cm 1972 年
二人正相對垂泣,薑玉君忽然想到自己的箱子裡還珍藏著一張“紙”。這不是平常他們作畫用的牛糞紙,而是那個時代極難得的一張宣紙。他從北京帶來就沒捨得用,在箱子裡收藏了兩年多,眼下正應當送給吳先生。
於是吳冠中以一腔感懷,擬潘師風格畫下了李村的茅屋小景,又作長跋:
“少年時,求學杭州藝校,曾從潘天壽師學國畫,受益匪淺。彩色引人,其後我專攻洋人之洋畫,為求繪畫之真諦,遠渡重洋,尋古訪今,悟道不多。而壽師之作,始終如明燈照我。玉君同學隨我學彩繪,今又強我作國畫,自離壽師數十年來未墨畫,壽師新故,作畫念之,不知是哀是痛!”
幾十年來因研習西方美術而不著水墨的吳冠中,於1972年的那個夜晚,茅屋油燈之下,應玉君同學之請,將這不知“是哀是痛”的情愫寫下。這也成為他一生中最值得懷念的時刻。1980年,吳冠中先生的散文集《東尋西找集》中就記錄下了這一段過往。
吳冠中 《東尋西找集》書影及內頁
“文革”結束後,吳冠中先生繼續回到中央工藝美院執教。二人也始終保持著師生往來。而這段珍貴的師生之情,也成為了薑玉君一生中最重要的經歷,並深深影響著他日後的道路。
02.
在天津
/
天津,是近代以來北方最為開放、發達的工商業城市,華洋雜處,中西交融。晚清民國時期的前朝遺老、落魄軍閥、下野政客、失意文人都喜歡寓居天津。大量的文物藝術品,從這些曾經的高門府邸流向九河下梢之地,從此改換門庭或遠渡重洋。改革開放初,天津的瀋陽道古玩市場成了當時國內少有的古董交易市場。大量精美絕倫的文物藝術品,在這裡再次煥發價值,找到了新的主人。
賞石也在其中。及至上世紀七十年代至九十年代,古代遺留的賞石大多歷經坎坷,破損散佚者為眾。但是茫茫中國,總有那麼幾個人,像受到感召一般,執著地尋找古代賞石,試圖重新撿起這個被時代拋棄的傳統。
彼時已經在北京工作生活多年的姜玉君先生正是如此。當時的天津瀋陽道古玩市場是他常去的尋寶地。1990年初,機緣巧合之下,他在一家未開門的店鋪外無意一瞥,隔著櫥窗玻璃看到了一塊賞石。那一刻的切中心意,如同二十年前在李村的那個夜晚,一種說不明的情愫在心中悄然升起。
古代賞石 撥雲軒藏
幾經輾轉,費盡周折,一年後,他終於將這塊古代賞石迎入家中。面對著這無可名狀、難以言說的石頭,薑玉君發現:數十年來的經歷與曲折,藝術學習之路上的吸納涵泳,似乎都在這石頭上找到了印證與聯想。那一刻,他一下子理解了張岱在《陶庵夢憶》中寫吳無奇游黃山,見一怪石輒瞋目叫曰:豈有此理!豈有此理!
古代賞石 撥雲軒藏
自此以後,他常常在工作之餘尋訪古代賞石,大江南北都留下了他的足跡。在那個資訊閉塞,文物價值遠不如今天的時代,姜玉君先生憑著對賞石的癡情,逐步建立起來了自己的古代賞石收藏體系。而“撥雲軒”,也成為當時國內少有的古代賞石收藏大家。
在這些收藏中,尤其令人矚目的,是他對於山東地區古代案頭賞石的著力收集。自古以來,山東地區文教興盛、儒風濃厚,久有賞石之傳統。而青州地區的佳質山石,形得太湖之意,質比靈璧之堅,自唐以來為文人所重。不論園林置石、案頭供石,皆自成一派體系。而“撥雲軒”所藏,首重山東地區“古代原座賞石”,既保留了古代原底座的案頭賞石。在那個文物流動快速的時代,多少精美之物星散。而能悉心搜集、持續研究且不為利所動者,撥雲軒堪稱可貴。
03.
在美國
/
如前所言,上世紀末葉是中國國內賞石最為暗淡的時光。但與此同時,萬里之外的西方世界卻湧現了一個屬於中國古代賞石收藏的“海外黃金三十年”。如著名的Richard Rosenblum、王己千、Paul Moss、Hugh Moss、Marcus Flacks、Ian and Wilson,他們在古典賞石最衰微之際,大量收集並保護了流散的古代賞石,並進行了深度研究與推廣。
黃金三十年的領軍者之一,就是美國雕塑藝術家、收藏家Richard Rosenblum 。他的兩次展覽和兩本賞石著作,堪稱黃金三十年中的最強音。而羅氏的藏石歷程中有一位重要朋友,便是當時旅居美國的姜玉君先生。
美國雕塑藝術家、收藏家Richard Rosenblum
1996年,Rosenblum在紐約亞洲藝術博覽會上舉辦自己收藏的古代賞石展,在當時非常轟動。臨近尾聲時姜玉君先生與家人來此觀展,大為驚訝,未曾想在異域他鄉,能夠遇到如此知音。於是,在工作人員的指引下,二人開展了一場對於賞石的深入交流,這也是當時極為少有的中西藝術家就古代賞石進行的探討。自此以後,二人往還不斷,持續數年。
撥雲軒藏古代賞石,此件靈璧石最為Richard Rosenblum欣賞,多次求購而不得
因為歷史的原因,二十世紀早期和八十、九十年代有相當數量的中國文物出口到歐洲和美國,賞石也在其中。
在當時的西方,中國賞石是被一群高端、小眾的收藏家群體所看重。這段時間中,薑玉君恰好旅居海外,一方面對古代賞石進行收集和研究,一方面與這些歐美藏家交情甚篤,經常交贈引薦。
1999年Richard Rosenblum 攜女來北京拜訪姜玉君先生
1999年,Rosenblum已身患重病,撥雲軒的藏石仍讓他夢縈魂牽。此時的他或許已經預感到將不久于人世,於是在女兒的陪同下,專程來到北京拜訪已經回國定居的姜玉君先生,再來看一眼讓他垂青已久的數件精彩的靈璧古石。
老友再見,喜不自勝。二人長敘夤夜,羅氏許以重金,但求割愛。怎奈玉君先生也愛之尤深,不忍分離。又思及當年於海內外歷經波折將它們一一尋回,如今又怎能為了一己之私,使得這些“孩子”再度背井離鄉,流離海外?
羅氏最終未能如願,帶著遺憾登上了回國的飛機。而撥雲軒所藏之石,卻最終得以完整地留在了中國。
姜玉君左與賞石研究學者,哈佛大學教授Hugh T Scogin右
撥雲軒的賞石,還引得“海外黃金三十年”的另一位領軍者的垂青。這是和張大千齊名的著名畫家、華裔收藏大家王己千先生。王己千藝術眼光卓群,有“宋元書畫收藏半壁江山”的美稱,聲名顯赫。
1994年,王己千在紐約馥蘭蔻藝廊舉辦過一場關於賞石的展覽。在展覽的訪談中他說道:石頭是他書畫創作的模特,是他學習和觀察的對象,是他自青年時代起便收藏的門類。而這位簪纓世家的老人,在旅居美國之後,也一直醉心于賞石的收藏,並與時在紐約的薑玉君一家相識相知。
在撥雲軒的眾多賞石中,王己千尤其青睞一件氣勢雄渾的青州石。此石呈群山景象,深秀肅穆、壯氣奪人。置於廳堂之中如氣勢撼人的宋元巨幅山水圖景。王己千對之摩挲不已,欣喜非常。他認真研究後指出此石的年代或有可能到宋,於是欣然索筆,引古人“一峰則太華千尋,一勺則江湖萬里”句,題下“太華一卷”四字。
王己千先生為撥雲軒藏石題寫“太華一卷”
百仞一拳,千里一瞬。在異鄉得見佳石,雖僅數尺,也成太華千尋之勢,而家國卻也都已處江湖萬里之遙。可能,這就是古人將石頭稱為“壺中天地”的因由。
在訪問撥雲軒之後的第二年,羅氏在美國帶著無盡的遺憾病逝。數年之後,王己千安然仙去,“中國賞石海外黃金三十年”的人物們相繼凋零,古代賞石也漸漸離開了歐美藏家的視野,在華夏土地上歷劫重光。
古代賞石 撥雲軒藏
而見證了這一段精彩歷史的撥雲軒卻在過去的二十年裡,一直在主流視野之外,進行著古代賞石的收集、研究和保護工作,把許多古代賞石留在了國內。它就像那條著名的“倒淌河”:大地上所有的河都滾滾東逝,只有它向祖國的深處,倒著流回去。

城市山林
撥雲軒藏古代賞石及文房專場
耐得住寂寞的人,總會得到最好的果實。經歷了數十年的累積,撥雲軒所藏的中國古代賞石數量龐大,考證清晰。其中山東地區的古代原配底座賞石,堪稱國內首屈一指。薑氏將這些收藏先後整理出版了《太華一卷》《案頭•書房內外》《城市山林•古代原座賞石》多種著作。
如今想要觀賞或研究這批古代賞石資訊,早已不必再如Rosenblum一般遠渡重洋,歷經漫長的等待。
2021年秋拍,北京博樂德拍賣隆重推出「城市山林 · 撥雲軒古代賞石及文房專場」,呈現39件古代賞石及文房珍藏。精選如下:

LOT198
明 根癭香幾 珊瑚洲
127×108×81cm
RMB: 1,800,000 ~ 2,400,000
銘文連落款共計三行十六字,錄文如下:
癭而角,堅斯樸。
各遂生,即正覺。
奇木根癭之于文人所賞,與賞石大體相同,取意于其在自然中之普通又絕然之不群,正是遍世界都有,卻能生出怪誕變化。無可名狀之根癭,成天趣之美,而絕不落人工之俗,故而宋明以來,奇木根癭成為文人寄寓孤高不群,卻又天資英發的象徵,被取了用之,賞而贊之。
根癭一類,得變化已不易,得變化而形體大者尢難,此件“珊瑚洲”龍眼木香幾,虯曲盤繞,層迭複生,恰如時光古道,交錯間凝含宇宙。體量宏大,為此類古代天然木幾中所罕見,包漿熟厚。背部中下方有題刻文字:“癭而角堅斯檏各遂生即正覺。半偈庵物。”並有一方形印章“登”,按此而考之,半偈庵或為晚明時吳門地區文人王穉登。迭經遞藏賞玩,殊為難得。同類參見故宮博物院藏天然木榻“流雲槎”:
流雲槎 故宮博物院藏
流雲槎由一塊天然生成的榆樹根稍加修整而成,右側有陰刻填綠篆書“流雲”二字,下署趙宦光款,並一“凡夫”白文印。槎面及邊緣刻有明代董其昌、陳繼儒,清代阮元、半畝園主人以及現代衡永題記五則。其原為明代正德時揚州新城康對山故物,曾陳于康山草堂。至清代乾隆初年,江鶴亭以千金購得此流雲槎。道光二十年1840年,此槎偶然為阮元發現,時已塵封蟲蝕,其購回修整後轉贈好友河道總督麟慶即半畝園主人。1958年,由麟慶後人王衡永捐贈給故宮博物院。

LOT200
明 青州石 太華一卷
91×39×59cm
RMB: 1,500,000 ~ 1,800,000
青州石,石質黝潤如靈璧,體量宏大,呈平遠大岳之景。主峰起如屏立,諸小峰次第騰起,兩端坡腳齊備,前後陂陀蜿蜒。
此石舊為撥雲軒姜玉君先生旅居美國時購藏,1998年,王己千先生到訪,極愛之,稱此石得宋意,為此石題下“太華一卷”,遂於次年鐫刻其上,成一段佳話。

LOT202
明 白靈璧石山子
20×23×17cm
RMB: 1,200,000 ~ 1,500,000
質如白玉,為頗為少見之白靈璧石。山勢巍峨,內有力而蓄勢待發,外欲收而巋然不動,此隱而待發之意是此石佳絕之處,稍一側轉,則另成景,以景而論,得十面奇姿,如雲中仙嶽,足堪案頭諍友。下配老紅木魯式平板底座,極富特點。

LOT194
清中期|壽山石雕刻供石
42×16×10cm
RMB: 1,200,000 ~ 1,500,000
來源/出版: 撥雲軒
壽山石質,通體鑿刻成一山形。岩壑坳崁,嶔歟嵖岈,雖為人工,卻富孕仙山意趣。中部有一崖洞,似為清修之古洞,面壁苦修之所。下配宮廷風格明式底座,浮雕雲雷紋。座面飾以木制欄杆。整體包漿沉鬱粲然,如黑漆古般溫潤可人。

LOT197
清 靈璧石 聳秀
24×20×10cm
RMB: 450,000 ~ 600,000
靈璧石,質地清潤堅密,形態為清代典型之雲起回首顧盼之勢,也是彼時賞石風尚中頗為推重之形態。下配蘇式坎石層迭座,此類底座多見於清代中期及以後的蘇滬地區及北方宮廷,座上之石層迭而升,呼應了上部賞石的嶙峋,整體搭配相得益彰。

LOT203
清 英石山子
52×42×18cm
RMB: 1,200,000 ~ 1,500,000
英石,石質極佳,黝潤堅密,形態得宋明研山之意,主峰回勢倒掛,次峰昂首呼應。雲意升騰,直達九霄,虯曲上升中,得變化無常之意。下配宮廷風格束腰帶浮雕底座。

LOT207
清 青州石
21×51×8cm
RMB: 300,000 ~ 400,000
青州石,石質黑中泛青,年深歲久,迭經玩賞,已成黑漆古般溫潤包漿。形為一峰兀立之孤巒昂起,下有陂陀盤桓。

恰得古意
當代文人賞石精品專場
美石是“好之為好”,是淺薄的悅目,缺乏超凡脫俗的氣象和破空而生的力量。醜石卻是不凡、是不朽,像從洪荒世界裡奔襲而出的遠古生命。當古人欣賞醜石時,不是在單純地審視著一個客體,而是在以賞石為導引,進入一個想像的世界。
除前文「撥雲軒古代賞石收藏」專場,此季北京博樂德秋拍另有呈現「恰得古意——當代文人賞石精品專場」,亦精選數件精品以饗藏家:

LOT231
太湖石 隈岩仙島
50×88×34cm
RMB : 50,000~80,000
此石為標準的廳堂石。玲瓏而不失端莊,宛轉而盡得典雅,置於廳堂之中,有萬千氣象。孔孔相透,洞洞內連,更兼多面可觀,靈怪非常。如焚香於其下,可見孔孔生煙,如塞新絮之美感。

LOT233
英石 孤錚
40×94×34cm
RMB : 60,000~80,000
石色黑中泛青,磨蝕潤澀交織,形似兀立孤巒,間有深岰洞壑巉岩,峰頂狀如突出危岩,其山勢側偏斜欹。上下整體觀之,如盤旋扭轉之颶風,動態感十足。

LOT237
禦玲瓏 堆岫
60×63×18cm
RMB : 30,000~40,000
此石遍佈彈子洞,露、透之變化,為太湖石中罕見,似億萬年水擊石穿之效,其色黃而白,典雅自然,為不可多得之案頭珍玩。

LOT243
英石 排雲岫
33×19×8cm
RMB : 25,000~40,000
此英石張力十足,皺而多紋,透而玲瓏,似橫峰待物,可登幾案觀玩。英石以皺、透、瘦三者全美為佳,此石三品俱全。

LOT234
太湖石 海嶽
39×42×19cm
RMB : 20,000~30,000
此太湖石上尖而下渾,虛實相生,頗具蒼勁古樸之感,又不乏靈動之趣。其形宛如峰巒攢湧,孔洞玲瓏,氣勢澎湃,又如雲海高山,俯瞰塵景。

LOT252
太湖石 天承雨露
37×52×16cm
RMB : 25,000~35,000
此石遍體孔洞,玲瓏生巧。瘦中帶皺,皺中有漏,漏中生透。四相備具,相得益彰。秀潤瑩然如玉臨泉煙雲供養,頗得唐宋人之趣味。

LOT257
紫玲瓏石 紫玉雲卿
24×47×16cm
RMB : 5,000~8,000
此石為紫玲瓏石罕見精品,整體造型為經典的雲頭雨腳,玲瓏嵌空,端莊肅穆,石表嶙峋光潔,石質堅密清潤,石體遍佈不規則的塊狀凸隆和通透洞穴。孔洞鉤連貫通,迭壓交錯,渾然天成。

LOT258
英石 棲龍岫
53×35×19cm
RMB : 20,000~30,000
此英石遠觀若似造園迭石之景,近看細節微妙轉換,層次肌理層迭有致,景雖多而不瑣碎繁密,上下呼應之間有含蓄內斂之趣。
結語|
群峭碧摩天,逍遙不記年。撥雲尋古道,倚石聽流泉。
人與石的故事,千百年來總在中國文人的精神世界中不斷上演。人通過石頭去抒發和寄懷,人通過石頭去排解和傾訴,人通過石頭去表達和傳遞,石頭真正的成為了“通道”和“化身”。
石,自宋元以來,總在書齋中扮演著“自由”的角色,這也就是賞石之道中“遊”的重要意義,能遊的人,便是藝術精神呈現出來的人,也就是藝術化的人,這便是中國文人內心世界最高的追求,也是生活最高境界。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