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樹光:同時光合作

二十多年前的一天,張樹光帶著75塊錢跑到杭州。去的那天刮颱風,綠皮火車經過錢塘江的時候,他看著幾人高的一個海浪蓋過來,“像極了他的人生”。借住在旅館員工宿舍的第三天,他花了5塊錢租了一隻小舟在秋天的西湖上漂著,無限滿足。
後來很多人問他:樹光,你的作品想要表達什麼?
我想答案應該就得從那個海浪和那天下午的西湖泛舟開始衍生。
/
關於
藝術家
我叫樹光
通常在相似相續的日子,
或平淡無奇的時辰,
想見樹的汁液向上生長,
而根的部落,和光明融成一片。
我傾聽自己的世界,一段宇宙,一段生命。
我發現類似光的音樂,就是我的部分,
或全部。
個展
2015 見所未見 品SALON藝術空間 福州
2016 流動的色塊 JC時尚空間 福州
2016 你的臉 品SALON 藝術空間 福州
2016 藝術重構生活 福建工程學院設計學院
2017 澄影 ANAF空間 福州
2017 無名的能量 瑞典烏普薩拉203美術館 瑞典烏普薩拉
2018 研幾 壹若美學空間 福州
2018 面孔 人生影像空間 福州
2019 舞臺 樹光空間 福州
01.
寫小說和寫詩。
/
© ShuGuang,“見無所見”展覽現場
蘇州本色美術館
“樹光”是真名,全名張樹光。
遇見樹光那會兒,他的工作室在一個創意園裡,七拐八拐看到一個白板上畫了一棵樹,就是他工作室。在這棵樹下,“見所未見”四個字端正地壓著,帶著指點江山的氣勢和用攝影“征服”世界的企圖心。
後來的幾年時間,他用黑白調定格了許多人瞬間的神情,也徘徊在藝術家工作室拍下他們人後的故事線;他遊走在大街小巷記錄一些遇見的人,也在行旅中一點點瓦解詮釋自己眼中世界的決心。
我一度以為這大概是這個攝影師的全部,直到一個雨天,我從他的電腦裡看到幾棵迅速後退的樹和一枝不斷失去生命的百合的掠影。
後退的樹和百合
那個畫面怎麼描述呢?就像一隻蜘蛛跑進了你的櫃子裡,然後在角落織起網來。等你回神,七八條故事線已經在你的腦海中蔓延。畫面中只有樹的虛影,但你憑空給它加了一個夜幕中驅車進山的主人;百合只有萎靡的氣質,但這即將死亡的瞬間卻給了你生機。
我和樹光認識近七年,依然覺得難以捕捉到他。在寫這篇文章前,我試圖梳理這些年他的變化。在這些變化裡,我找到了這個節點,連接這在這之前的故事,和這之後的發展。
幾年之後,樹光把“之前的故事”稱為“寫小說”。這段旅途從他離開學校開始,遇見的每一個場景都成了小說的素材。但當見過的東西逐漸增多後,這個小說中的世界逐漸消散。他把這之後的創作稱為“詩歌”。仿佛是兩個完全不同的領域,卻互為滋養。
他是一個極為通敏的人,一個氣味就可以把他帶進山裡,山裡有個村,村裡有家人,母親在做飯,他吸一口氣,似乎真的聞到了五花肉炒筍乾的味道。
© ShuGuang,“見無所見”展覽現場
蘇州本色美術館
這種能力讓他在瞬間捕捉到一個人無法避開的歲月痕跡。這種痕跡不僅僅是人物的表徵變化,更多是眼神和姿態組建的氛圍感。所以他的畫面乾淨異常卻充滿故事。他拍閩清水災中掙扎的中年男人,拍閩江邊茫然的社會縮影,拍舊城區那些不知道什麼時候會被打破寧靜的老人。
他記錄下一個時代的縮影。直至今日,這些影像仍然讓他驕傲。
02.
同時光合作。
/
樹在變化,石頭在移動,河水向前奔赴,世界沒有一刻停止運轉。
一個傍晚,在喝了一兩杯小酒後,我發現他工作室的角落裡不知不覺多了幾張風格迥異的“畫”:
© ShuGuang,20210801114251,150cm*225cm
© ShuGuang,20210801113439,165cm*110cm
© ShuGuang,20200804111001,150cm*225cm
© ShuGuang,20200826143216,225cm*150cm
跟以往乾淨簡單的線條和色彩相比,這幾張作品仿若燎原的星火,把之前的印象燒了個乾淨。
深深淺淺的細線、如淡漠染就的圓點勾勒出秋天的殘荷;黑藍色的山線,矗立一隻鏽跡斑斑的十字架;幾何線條的分割下,雜亂的線條隨處蔓延,各色的塊狀四處流淌;瑩綠的背景,一隻蝴蝶的虛影徘徊;黑幕裡,星星之火可以燎原。
© ShuGuang,20201222152434,50cm*75cm
© ShuGuang,20210117112458,165cm*110cm
© ShuGuang,20210118105904,90cm*135cm
© ShuGuang,20210219152919,225cm*150cm
© ShuGuang,20210219153022,225cm*150cm
這是他兩年來的創作,帶上簡單的工具顏料、液體和鐵具,在某一個路過的角落比如一塊門板或是一片苔蘚投一點種子比如一些液體,或是一小簇火,剩下要做的就是等待。
從前他要做的是瞬間捕捉,現在他要做的是時光的疊加。
在長曝光的時間裡,你不知道水會流向哪裡,不知道光會被什麼阻擋,不知道火的走勢。水的痕跡、火的痕跡、生命的痕跡、光的痕跡,一起被重組在鏡頭裡。與其說這是創作,不如說是一次自然體驗——設定一個開始,讓時光決定走向。
©ShuGuang,20201103132009,225cm*150cm
© ShuGuang,20201103150204,225cm*150cm
© ShuGuang,20201010102722,75cm*50cm
© ShuGuang,20201206112039,225cm*150cm
© ShuGuang,20201124102148,225cm*150cm
這個記錄不是瞬間,而是很多個瞬間組成的生命體。這個生命體要長在他的審美和情緒上,但同時又得擁有自己的意志。這些意志是他這些年的生命體驗。
有多難,風捲殘雲雨打荷。
03.
見無所見。
/
樹光的工作室後來搬到一個種了很多樹的社區裡,落地窗看出去,滿眼的綠色。他大部分的時間呆在一間小小的茶室,一本書一杯茶度過一個下午。工作室的百葉窗透光漂亮,下點雨會變成潤潤的綠。他的客人不多,喝茶時候能說得來就說話,無話可講就靜靜坐著。
在新作品開啟之前有很長一段時間,他不再幹活,把生活的欲望降到最低。像一片秋天的葉子,風吹著就飄啊飄,偶爾拍一兩張照,偶爾和朋友喝一口茶。最後一點“見所未見”的豪情消失不見,他開了一個新的資料夾——“見無所見”。
這片葉子終於落地。
© ShuGuang,“見無所見”展覽作品
蘇州本色美術館
藝術是什麼?他不知道,但它滋養一個人。宗教和哲學是什麼?他也描述不清,但他能從中找到共鳴。這種滋養和共鳴,讓他把自己作為物件,融進世界裡,在其中試圖描述當下。
“見所未見”是對世界的探索,“見無所見”又何嘗不是?跟著樹木、風雲、山石、人群一起在光影中流逝。自我,“泯然眾人”,也隱藏在這一組組的“風吹草動”中。
我一直期待樹光的這批作品能有一個完整的呈現。當這一天來臨時,聽聽看不同的人對畫面的不同的解讀。無關快門光圈,無關創作方式,從讀詩的過程中說不定構建關於自我的一本小說。
© ShuGuang,“見無所見”展覽現場
蘇州本色美術館
如果還有人問:樹光,你的作品想表達什麼呢?
你覺得會不會是海浪打上來的那一瞬間?或者是西湖泛舟那個下午的“南柯一夢”?一邊是內心不斷湧現的巨浪,一邊是當下的浪漫。
撰文|鄭三觀
攝影|張樹光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