封面故事-兩個中西相遇的奇妙展覽,兩依藏讓所有人在對比中看到真正的美

68歲的馮耀輝,身家近百億,在香港金融界赫赫有名;另一方面,也因擁有三百多件明清黃花梨、紫檀傢俱而聞名於收藏界。
他從20世紀80年代開始搜羅古典傢俱,30多年來凡入手,絕不扔不賣。當藏品多到家中放不下時,馮耀輝大手一揮,買下了荷李活道181號至199號十多間門面的“華冠大廈”二至三樓。幾經籌備後,2014年的荷李活道上立起來一座兩萬平方尺的約合1858平方米的兩依藏博物館,這也是香港最大的私人博物館。
馮耀輝左
有人問為何名為兩依?“我有兩個女兒,名字裡均有依’字,由此來了靈感。有人說我愛護祖國寶貝、重視中華文化,如同親生千金,不無道理。”同時,“兩依”之一的馮依淩為兩依藏博物館總監。
馮依淩,兩依藏博物館總監
依託著馮耀輝的海量收藏,兩依藏一開館就是世界中國和歐洲古董的最佳收藏之一,有著明清兩代中國古董傢俱的世界級珍藏,以及全球藏量最多的歐洲珠寶化妝盒和粉盒。
而除了顯赫的身世與世界級的館藏外,開館不到兩年的兩依藏還以展覽聞名,幾乎每隔幾月都會推出一場展覽,且是一場比一場精彩。
從今年上半年已結束的“異曲同工——18世紀中法古代傢俱藝術展”到如今正在展覽的“苦行與奢華的交織——中國雅仕與西方名媛珍品展”,兩依藏將“對比與衝突”玩的爐火純青。並且展示與傳達的不只是外觀的對比,而是能讓觀展人在被衝突吸引之後,思索與剖析背後的人文和歷史。
當中國雅仕遇上西方名媛
展覽名片
苦行與奢華的交織——中國雅仕與西方名媛珍品展
展覽時間:2015.9.1~2016.2.29
展覽地點:香港兩依藏博物館
主辦單位:香港兩依藏博物館
中西的對比一直是兩依藏愛用的展覽理念,今年9月開始展覽的“苦行與奢華的交織——中國雅仕與西方名媛珍品展”,對比的是中國文房雅玩和西方晚宴手袋。簡素和奢華的對比在這個展覽中赤裸而直白。
兩依藏二樓展廳展示的是“文房中的小宇宙:百件風雅文玩器物”,在這裡,我們看到的是中式克制內斂的線條,與之相對應的是三樓“晚宴手袋的華麗歷史”展示出的西方上流社會名媛的瑰麗與閃亮。
在兩依藏博物館的二樓展廳展出的“文房中的小宇宙:百件風雅文玩器物”,是與倫敦著名收藏家馬克斯·弗拉克斯Marcus Flacks合作展出的文玩展覽。以陳列或復原的形式,集中展示了100件來自世界各地的中國明清古董工藝精品。
十八世紀 黃花梨羅漢床
“晚宴手袋的華麗歷史”展廳中,18世紀的豪華晚宴手袋位列於展示櫃裡。
這樣的對比,顯示的是中西兩方背後的文化。就如策展人Angela Zhu所說:“中國人很講究內心的修煉,古時候的許多文人雅仕會有意地約束自己的欲望,保持一種樸素、簡約的生活態度。因此苦行’更多地是指精神上的修煉。而西方人的奢華則是很直白地展現在大家的眼前。”
紫檀桌上是十七世紀至十八世紀早期的根雕
花型託盤上是十八世紀的淺圓裂狀酒杯,右邊桌上是黃花梨雕字酒杯。
與馮耀輝認識了三十年的蔣念慈也是這次展覽的參觀者之一,他用“辛酸”來形容中國文房。“中國文人追求的簡素情懷嚴苛時近似於自我虐待,他們不喜歡太繁華的東西,所以中國文房展示的是一種非常低調的奢華;而在另一邊,拿著這麼豪華手袋的女性,並不是每一個都富可敵國,但這些女性在最燦爛的時候用上了最美的東西。在某個程度上,這些豪華手袋延長了這些女性的美麗和她們的人生。”
“當看到這些手袋之後,你才能真正明白,什麼叫三千粉黛皆失色。這些手袋的美麗並不是簡單的豪華,接觸過珠寶工藝的人才懂得,要讓珠寶展示出這樣的美麗需要很高的技術。文房的東西也很精彩,雖然少了文房的意境,但它把很多文房用具放在一起橫向比較,比如說放五個筆架,十個筆筒。在這樣單一系列的比較中,你能看到不同時代甚至是不同地區文人的審美。博物館的意義,就是在於展示這樣的過程’。而且,辛酸文房和豪華手袋的短距離對比,這樣的碰撞能在多少人的大腦產生怎樣火花和思考?”
當18世紀的中國遇上18世紀的法國
展覽名片
異曲同工——18世紀中法古代傢俱藝術展
展覽時間:2015年2月3日~5月9日
展覽地點:香港兩依藏博物館
主辦單位:香港兩依藏博物館、法國克雷默古董行
與“苦行與奢華的交織——中國雅仕與西方名媛珍品展”相同,這個今年5月已結束的展覽,也是一個充滿對比,但更讓人覺得奇妙無比的展覽。
路易十六時期桃花心木四扇圍屏位於展廳中央圖片提供:CLÉMENT & CLÉMENT
法國路易十六時期的桃花心木四扇圍屏陳列在展廳的正中,左邊正對著它的是中國清朝時期的黃花梨嵌百寶八扇圍屏。處於同一時期的、世界兩端的傢俱被放在一起,兩相對比之下,人們發現它們居然有著諸多的相似。
這件來自法國的圍屏,外形完全就是中國屏風的樣子,甚至屏心的設色紙本上,畫的就是中國清代人物和山水。兩個圍屏形制相似,乍看之下,像是對“表兄弟”。
路易十六時期桃花心木四扇圍屏
清 黃花梨嵌百寶八扇圍屏
這樣“奇妙的相似”的感覺,我們還可以在展覽中每對相對的中法傢俱中感受到。而這,正是這個名為“異曲同工——18世紀中法古代傢俱藝術展”的展覽所要呈現的。
奇妙的巧合
展覽起源於一個奇妙的巧合。
香港兩依藏博物館在2014年開館不久後,正巧遇上了帶著家族古董行精美藏品進行世界巡迴展的克雷默家族第五代傳人——米高·克雷默Mikael Kraemer。
位於中國展廳中的米高·克雷默
當米高·克雷默就著手電筒的光,仔細察看兩依藏所藏的一對17世紀中國櫥櫃的底部時,發現了一個奇妙的巧合:“我並不是中國傢俱的專家,可就連我都能看出眼前的這件傢俱和我所經營的法國傢俱的相似之處,這太令人著迷了!”
馮依淩也同樣驚訝於這個發現。“我們決定回去好好研究。這裡面有很多東西值得調查,而且據我們所知,從沒有人做過這種類型的研究。”“我們請教了一些傢俱專家,把法國宮廷傢俱和中國皇室傢俱放在一起比較,發現了所有共同點。”
馮依淩左與米高·克雷默右
而後,他們決定將這個發現在兩依藏一周年之時,即2015年2月分享給世人。於是,馮依淩與米高·克雷默各自拿出家族藏品,“異曲同工——18世紀中法古代傢俱藝術展”就在兩依藏面世。
“異曲同工——18世紀中法古代傢俱藝術展”展覽海報
當18世紀的中國遇上18世紀的法國
展覽展出的古董傢俱涵括了法國太陽王路易十四1643~1715年、路易十五1720~1774年、路易十六1774~1793年,以及中國清朝的康熙1661~1722年及乾隆1735~1796年時期的約60件傢俱。
特分設法國展廳和中國展廳,一邊是西洋鐘、西洋畫、狗窩等歐式陳設,另一邊是古色古香的傳統清式書房。借助這些來自於18世紀的傢俱,歷史在這裡被還原,更將彼時位於世界兩端的兩大帝國,濃縮在了這個博物館中。
中國展廳一覽
法國展廳一覽
另外一個看點還在多個展區內,那些分別來自兩國按種類並列展出的椅凳、燈座、桌子、屏風、書櫃、床具等傢俱。一對對“表兄弟”出現在人前,讓人不禁思考,為什麼它們會如此相似。
紫檀插屏式透雕大座屏前與路易十五至路易十六早期火爐屏後
讓法國人為之癡迷的“中國風”
回頭翻看歷史,我們可以發現18世紀是中國近代早期最有活力的一個時期,同時期法國是歐洲“中國熱”當之無愧的中心。中國傢俱是當時法國上流社會競相追逐的奢侈品,路易十四及王后和王子都喜歡中國傢俱,在巴黎郊區莫東王子有兩套寢宮,完全採用中國裝飾和佈置。
他們的桌、椅、凳和床、櫥、櫃,其造型與裝飾圖樣,都受到了中國傳統裝飾文化的強烈影響。
路易十六時期雕花木座椅一對 & 路易十六時期紅木遊戲桌
清 黃花梨有束腰三彎腿方棋桌,與清 黃花梨玫瑰椅一對圖片提供:CLÉMENT & CLÉMENT
羅浮宮博物館榮譽策展人丹尼爾·阿勒古夫Daniel Alcouffe在展覽圖錄撰寫的序言中,提及歐洲人對中國傢俱的看法:“法國人簡直為之著迷,甚至為中國傢俱注入法國特色,打造成藝術品——好像在陶瓷花瓶配上鑲銅鎏金,或者拆開漆器屏風的扇,放在鬥櫃上作裝飾。”
清 黃花梨纏枝蓮花佛經箱
路易十六漆雕木椅左,四件清式扶手椅右圖片提供:CLÉMENT & CLÉMENT
他們請來中國的工匠,在傢俱上畫上中國風土人情畫面。最常使用的人物一般是滿清官員或婦女如展覽中的路易十六時期桃花心木四扇圍屏。他們在櫥櫃上畫上法國人概念中的中國山水——遠處山巒起伏,寶塔聳立,近處是角上翹的亭閣,舞榭亭台,有人泛舟水上,有人岸上嬉戲。
在看到中國的仿竹式傢俱時,以為“中國貴族”的傢俱真的由竹子製成,於是也為他們的貴族們仿製竹桌如展覽中的路易十六時期仿竹長方桌。
路易十六時期仿竹長方桌左,清 黃花梨方桌右
而今,法國18世紀經典傢俱作為時代象徵,在世界各地多家著名的博物館收藏展出。這讓我們不禁期待,作為被這些經典模仿的18世紀中國傢俱,又值得怎樣的關注?
一位觀展人在看過“異曲同工——18世紀中法古代傢俱藝術展”後感歎:越是價值連城的經典之作有時候越容易被孤立起來欣賞,換個角度看世界、換個參照物看事物,總能給我們帶來新的靈感和新的認知。
清 黃花梨有束腰條桌,桌上為由黃嘉略先生先生起草的世界上第一本中文、拉丁和法文翻譯字典。圖片提供:CLÉMENT & CLÉMENT
兩依藏的這兩個展覽都同樣適用於這句話,有時候,在對比中才能發現真正的美並得以思索。而這,正是這兩個展覽的目的與意義。
出品人丨林育程
責任編輯丨程 香
值班編輯丨張嘉奇
文丨湯石香 圖片提供丨兩依藏博物館
文章來源丨《古典工藝傢俱》2015年12月刊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