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拳石齋:蒲園不種蒲,種一顆蒲人心

– 一拳石齋-
主人:王大濛
面積:上下三層,約500平方米
地址:江蘇無錫
完工時間:建於十三四年前,蒲園於2015年末完工。
王大濛,一拳石齋主人,原江南大學設計學院副教授,碩士生導師,現已退休。出版專著《文人壺》《鐫刻》《蒲草》等,其中國畫與壺刻藝術以及菖蒲文化的研究,在國內頗具影響。人送雅號江南“草聖”。
“以前住在高樓上,那時候的嚮往就是能有一個園子。種花種草,立幾塊太湖石,旁邊種一小片竹。”
“所以十多前年,在當時的郊區買了塊地。那時候房子旁邊都是農田和河,交通也不便利,一般人不願意把房子買在這。可是誰想到十幾年以後,這裡也算市區了,朋友們都說我有遠見,可其實我最開始,只想要一個園子。”
於是十三四年前,在一片農田與河流環繞的無錫郊區,慢慢立起了一座不一樣的建築。它叫一拳石齋,裡面有座園子,叫蒲園。
齋裡的傢俱是王大濛多年四處淘來的,皮殼上都是歲月的痕跡。
開合之間,山林俗世
王大濛想了大半輩子的園子在去年年末完工,請的是相識多年的造園藝術家華雪寒先生負責建造。“他華雪寒園子造得好,但不太會做生意,開價不高,所以雖然造了很多園子,到現在也沒賺到多少錢。他一顆心都在造園上。”
華雪寒先生愛園成癡,自學而終有所成,目前是無錫造園的代表性人物,錢紹武先生的園就是請他造的。
“如今造園比古代要容易。在古代,要立起動輒成噸的太湖石,要費很多的人力與智慧,所以蘇州園林裡的山都是用小塊太湖石壘起來的。現在有了起重機,就可以搬更大塊的石頭,像我園子裡的,有的有幾十噸,這樣造出來的園子,整體性更好。”
蒲園內的太湖石都為華雪寒先生尋來的,皮殼造型古雅。
蒲園的石頭,用的是從極為難得的蘇州太湖石。蘇州太湖石因造型皮殼雅致,從宋朝開始被開採,到這些年已經非常難尋。蒲園裡用的大都是華雪寒先生提供陳年老石。
當代造園當然也有局限的地方。“就像華先生說的,如今造園不像古人能借天’借地’借山’,城市裡都是高樓,天和山是借’不到了,我們能借’地。所以他把房底挖空,把水往房子裡引申,我們往水底下看的時候,水好像穿過了我的房子,房子好像浮起來了,顯得更輕盈。做了小橋,好像園子引到外邊去了。”
水氣較足的山石下擺幾盆菖蒲,這樣的環境算是模擬菖蒲最愛的溪澗,適宜菖蒲生長。
再用樹木、竹林擋去視線可及的遠處高樓,就是一方世界。“古代文人確實是了不起,他們以前就把園子建在市區’裡,門一關是山裡,門一開就是俗世。所以古人有句話叫大隱隱於市,說的就是這樣。”
“蒲園造好後,朋友來訪,看了說,你這都不用出門了。”
蒲園不種蒲,種一顆蒲人心
“我有時候在想,人應該一輩子不工作,有很多錢,周遊世界,到處去玩。做自己想做的事,這種人生,才是個體生命的大自在。”從教學崗位上退下後,王大濛開始體會到這種“生命的大自在”,並且過上了“人生中最幸福的時光”。
平日裡讀書、喝茶、寫字、弄草,興起時刻壺、畫畫,偶爾朋友圈內互相走動。“有時間也有心情,愛怎麼玩就怎麼玩。”
王大濛“玩”的最出名的是菖蒲,因為菖蒲養得好,得了一個“江南草聖”的稱號。一拳石齋的後院院牆與屋外壁之間的背陰處,有一塊專門的地兒就是用來種菖蒲的。從地上到幾案上,再到凳上或竹架上,高高低低地擺著一百多盆大小不一的菖蒲。
後院裡的菖蒲們。這只是王大濛百多盆菖蒲的一小部分,還有眾多盆菖蒲高高低低地擺著竹架上。王大濛為他們支起了遮光網,讓它們能夠不受陽光直射。
王大濛不願聽人說他菖蒲“玩得好”。“不是我在養蒲,而是她在養我;不是我施恩於她,而是她在成全我。面對真心喜愛之物,真的就如張愛玲所說:低到塵埃裡去,但心裡是歡喜的,從塵埃裡開出花來。”
“中國人有一個理念,叫萬物平等。我看菖蒲,她是有生命的,而且她的生命跟我是平等的。我每天要去看她長的開心不開心,觀察她分析她;葉子有點蔫,是不是需要水;有點黃葉,肯定什麼地方出問題了。我的心和她的心是一體的。她們也每天都有小變化,帶給我小喜悅,這是一種滲透到生活縫隙裡的歡喜。”
茶室裡常擺著幾盆菖蒲,都是從後院選來輪流擺著的,過一段時間換一批,既讓室內有青翠,也不至於讓菖蒲因長期置於室內而不適。
以前得知蒲園的時候,以為是種著菖蒲的園子,後來才明白,蒲園不種蒲,種的是一顆蒲人的心。
山靜似太古,日長如小年
前有蒲園後有蒲院的王大濛正體會著“山靜似太古,日長如小年”,無事看著園子也是一份樂趣。
“住在園子裡和住高樓上的體會很不同。在高樓上的那些年,你是遠離自然的,對自然沒有感覺。有了園子以後,就特別的敏感。比如園子的樹發芽了,你就感覺到春天來了。甚至你可以看到園子是有表情的,晴天雨天陰天霧天,隨著天氣的變化,會有各種各樣的表情。”
下雪天,邀一人賞雪品茗,屋內熱茶屋外雪,也是別致非常。
王大濛在一樓有間茶室,茶室有一整面的透明玻璃,正對著蒲園,在茶室裡就可以直接看到蒲園的各種表情。夏日雨打荷花,冬日大雪壓竹,室內喝茶賞景。
茶室裡有塊寫著“一拳石齋”的匾,這塊匾是光緒年間題寫黿頭渚“包孕吳越”摩崖石刻的無錫知縣廖綸的齋匾,王大濛偶然所得,如獲至寶,就將居所也以此命名,算是以古為師。
“一拳石齋”的匾原為光緒年間題寫黿頭渚“包孕吳越”摩崖石刻的無錫知縣廖綸的齋匾。匾下是王大濛淘來的老櫃子,裡面零零散散擺著他心愛的刻壺、字畫、撿來的石頭等等。
雖然是以古為師,但王大濛並沒有完全按照古人的習慣來佈置茶室。“我們並不需要也做不到完全模仿古人,因為不是明清人的生活習慣了。”就像茶室牆上還掛著一個無印良品的掛式音響。
王大濛的茶室,也是書房。傢俱、菖蒲、茶器在這裡各安一隅,牆上掛著的購自無印良品的掛式音響也與環境融為一體,經典與美麗的東西總是相通的。
王大濛喜歡全木的地板。“木地板有彈性,木頭的質感也和人的皮膚最融洽。”江南梅雨天多,地板易潮,常擺不了幾年。為了這個,王大濛按照唐代的做法,把房子底下挖空,讓整座茶室騰空,這樣濕氣就上不來了。
常來王大濛茶室的朋友,會發現茶室過一段時間變一個樣。今兒個是燈掛椅端莊地擺著在桌前,桌上放幾張紫砂壺的畫紙;過幾天就變成一堆圈椅對坐品茗;亦或是一張民國的籐椅,擺上軟墊,桌上放著三兩茶具,一副一人舒心喝茶的樣子。
茶器皆為精心挑選,有的紫砂壺是朋友工作室裡做的,王大濛亦會動手做些小東西。
“不變化代表你的心沒有變化。你的心在變化,你的東西也隨之不斷變化,這樣才好玩。傢俱如果永遠擺在那裡,就會讓我們視覺疲勞,會讓我們沒有想法。所以以前文人的傢俱,都很空靈輕盈,可以搬來搬去。古人說的一榻一幾度終身’說的就是這個意思。”
王大濛不愛把東西像古玩店一樣全擺出來,如茶室裡擺出的一兩件東西,必定是他近期想要細細欣賞品玩的。
文人的園,只有開始,沒有結束
蒲園人力的部分已經完成,王大濛說:“還有一半需要大自然去完成它。文人的園,只有開始,沒有結束。寄暢園用了五百年才是如今的樣子,十年二十年百年,風吹雨打,人力維護,這樣的園子,才會真正沉下來。”
可能你還會喜歡:
明式傢俱何以感動世界?答案都在這些美麗的線條裡了。
一人 | 弓成明:命運眷顧前後
賈松:臥聽蕭蕭雪打窗
出品人丨林育程
主編丨程香
文丨湯石香
圖丨受訪者提供
來 源 | 《古典工藝傢俱》2016年5月刊
長按右側二維碼
腹有詩書氣自華
分享你的收藏故事
微信:shuangyu_love
電話:18310765815
郵箱:191805765@qq.com
閱讀原文,購買這期雜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