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整理自“木取堂精英課堂”,本期主講:劉創新。
編者按
1982年9月,顧景舟在故宮博物院陶瓷所鑒定紫砂器時,曾留下39條記錄筆記,成為之後二三十年裡紫砂鑒定的珍貴資料。這39條記錄,有些至今仍然有著非常重要的參考價值,有些課題在今天卻已經有了新的進展和發現,顧老的鑒定方法也值得重新商榷。
但是,這樣的討論並不意味著顧老的方法已過時。只是科技的更新、資訊的發達,讓紫砂鑒定變得更簡單了。“編輯時請替我把關一點:至少不能讀上去對顧景舟前輩有任何不尊重的感覺。”講解者劉創新在本文發佈前再三叮囑道。
——程香
劉創新,祖籍福建同安,1973 年生於馬來西亞。
字創石,號慎齋,石耕廬,和正齋。
中國美術學院書法碩士,中國藝術研究院博士。
現為西泠印社社員、馬來西亞書藝協會會員書法評審委員、浙江省篆刻創作委員會名譽委員、中國《篆刻》雜誌總編輯。擁有多年紫砂壺收藏研究經驗,為紫砂壺,高古玉等門類資深藏家。
顧景舟記錄的紫砂鑒定39條經驗,有些已不適用於今天
講解/劉創新 編輯整理/謝穀
鑒定先練“一眼功”
鑒定是一個很難的課題。
資深老行家都有“一眼功”,即通過“望氣”,一眼就能看出新老,並斷代。
所謂望氣,就是一種熟悉的感覺,觀千劍而後識器,不玄談、不賣弄,就像是辨識至親熟人那樣,哪怕電話裡只是傳來一聲:“喂”——是不是你媽媽的聲音,你絕對不會搞錯。
顧景舟紫砂鑒定記錄39條,有些已不適用於今天
文獻是紫砂鑒定的一個佐證。
紫砂約有三四百年的歷史,關於紫砂的古籍十分有限,但是明末清初一些文人的詩詞和筆記,他們對紫砂的描述和認識,他們筆下的陶工,為我們提供了很多資訊。比如康熙時期有位詩人叫金張,他有二十多首詩都提到了陳鳴遠。
這幾年,隨著中國藝術品市場興起,很多來自民間的紫砂收藏,通過出版或流向市場,使很多愛好者可以管窺很多新鮮的實物資料。
今天研究紫砂的條件,已經較過去充足許多。
劉創新推薦的部分紫砂書籍
1982年9月,顧景舟在故宮博物院陶瓷所鑒定紫砂器時,曾留下39條記錄。有些至今仍有價值,有些在今天已經有了新的發現。
如——
第一條記錄
顧景舟原注:鑒別紫砂器第一要瞭解藝人的手法,一個人有一個手法。經常真品與假品對照。第二看泥色。第三看圖案,仿古的東西一般一件東西一個圖章款。
劉創新新注:現在仿古水準上去了,刻假章也很方便,假壺也有多顆印章了。
第三條記錄
顧景舟原注:清代早期壺流裡的眼都是一個大眼。幾個細密的眼在時代上就晚了。就與民間使用茶葉泡茶有關係。
劉創新新注:不一定,目前所見清初至乾隆時期的一些大壺,也有發現有多孔的。例如直排的三孔以及銅錢式孔。
今天我們用老壺,經常發現只有一個洞,出水時茶葉就會堵住洞口。但這其實是與過去的喝茶習慣有關。古人喝茶,一人一手一壺。壺捧在手中,喝茶時直接對著壺嘴喝,這也是今天能看到很多紫砂壺卻很少見紫砂杯的原因。古代的紫砂杯其實更多的是酒杯。
也許,老壺身會有很多茶漬,很厚的包漿,但壺嘴、壺鈕、壺把的位置一般是沒有茶漬的,因為手觸摸的地方一般都很乾淨。
第四條記錄
顧景舟原注:乾隆紫砂壺器表紋飾微微凸起,是將調好的泥漿用筆慢慢堆畫出來的。泥漿必需研得與墨一樣細膩,然後用毛筆劃,不足的地方再加加工。
劉創新新注:這裡說的是紫砂泥繪工藝,所謂不足的地方再加工指的是有些細節有刀刻的修飾。泥繪是乾隆時期紫砂的一種裝飾工藝,在紫砂的胚體上用各色泥料,畫出油畫般的立體效果。這是紫砂獨有的工藝,它並不像瓷器的粉彩一樣會淡化、剝落,而是異常的穩定。
第五條記錄
顧景舟原注:陳鳴遠生於康熙死於乾隆,在技術上是個了不起的人。
劉創新新注:陳鳴遠生於康熙,死於康熙。
第七條記錄
顧景舟原注:加彩凸雕瓜果紫砂壺為乾隆時期的風格。
劉創新新注:這裡指的是加彩百果壺,紫砂加彩工藝應該是在乾隆早期盛行,但百果壺加彩應在嘉道時期左右。
這類百果壺在晚清咸豐同治時期十分盛行,通常壺蓋裡面有個印款“安吉”。比較俗氣,檔次不高,沒什麼市場價值,但是它的原型很可能在康熙時期就已經出現了。
清三代的百果壺,就很可能受到了陳鳴遠的啟蒙。這兩把壺無論是造型還是上面貼飾的百果,都比咸豐同治以後的百果壺工藝水準要高超、細膩很多。
過去有個錯誤觀念,認為紫砂陶藝是與時俱進的,但其實從明末開始到清三代,都是紫砂陶藝的巔峰期。當時做出了很多精品,嘉道以後卻每況愈下。百果壺便是一個明證。
過去圈內老一輩人認為,“民國仿”可以仿陳鳴遠仿得非常相似,甚至超過陳鳴遠的水準。但今天通過方方面面的考據和證明,陳鳴遠的水準是“民國仿”遠遠達不到的。
這件陳鳴遠竹筍樣式的文房器是一個硯滴,開孔處是一個出水口。
另外一件上圖據說是顧景舟的作品,可以看出二者之間的差異。
第八條記錄
顧景舟原注:紫砂胎描金漆竹節式壺,為太平天國時期的。
劉創新新注:根據新近博物館資料和拍賣市場出現的相關拍品來看,其實清三代就在流行這種竹節壺了,此作應該不晚於乾隆。
英國V&A博物館收藏了兩把竹身造型的紫砂壺,目前全世界就只有這兩件。這是之一。
如果沒有鑒別經驗,僅從壺的工藝精度來看,或許會認為這是一件當代作品,但它其實是康熙時期的名家陳孟侯的代表作。
第九條記錄
顧景舟原注:紫砂器製作的原料是埋在岩層下面的泥土,有泥中之泥的說法。紫砂比例的多少決定胎色。
劉創新新注:目前,有臺灣人專門專研燒窯技術,得到的結論是,窯燒可以決定紫砂的呈色。
第十條記錄
顧景舟原注:20—30年代時顧先生等人在上海做過一批仿紫砂,都不落款。
劉創新新注:他們只負責做壺坯,仿款另有他人。另外,顧景舟後來也承認了他有仿製陳鳴遠壺,我見過實物三件。
第十二條記錄
顧景舟原注:清道光“行有恆堂”款紫砂梅花詩句壺,為假品。此壺底款“蔣貞祥造”,蔣貞祥是晚清光緒人,與道光“行有恆堂”款年代不符。
劉創新新注:不一定,也許是道光時期另外一位名家“任”“貞祥”。
第二十條記錄
顧景舟原注:“邵元祥”款紫砂大扁壺。邵元祥是明末清初人。此壺是造型碩大,胎泥粗,具有明代風格。但壺身文字為後刻。“適園主人”是誰不清楚。
劉創新新注:邵元祥應該是康熙雍正時期人。
第二十五條記錄
顧景舟原注:“笨岩”款紫砂扁壺,是清同治作品。
劉創新新注:目前紫砂界已經公認“笨岩”所制都是禦制紫砂壺。
第三十三條記錄
顧景舟原注:“項聖思”款紫砂佛手式杯,“聖思”款紫砂梅花式杯,均為假品。聖思何時人不詳。南京博物院有件聖思款桃杯,很精緻。
劉創新新注:聖思姓什麼?過去以為姓項,但其實姓陳。故宮收藏了兩件陳聖思的作品,過去由於人們不識篆書,把思念成恩。康熙雍正時期有很多陳姓的大名家,陳聖思就是其中之一。
陳聖思款殘壺
第三十六條記錄
顧景舟原注:清乾隆紫砂畫彩山水大筆筒,為典型乾隆作品。底部為避免磨傷,刷一層黑漆。乾隆紫砂筆筒有的器表開小紋片,其原因是原來的胎色不理想,在紫砂胎幹後又刷上一層稀的細泥的緣故。
劉創新新注:不全然如此,我認為大部分泥繪筆筒粉段泥是為了方便泥繪以及黃顏色屬於御用專有色。
第三十九條記錄
顧景舟原注:“惠逸公”款紫砂蓮瓣碗。惠逸公是乾隆、嘉慶時人。
劉創新新注:惠逸公目前學界認為可以上推至康雍時期。
泥、工、型、韻、款的綜合鑒定
對比了顧老的筆記,對紫砂鑒定,我們可以再進一步形成一套方法。我總結了一套六看鑒定法:
1
看泥
過去有很多老行家,拿著放大鏡,單憑泥料的特徵,就能說出這件東西的年代。但在今天,宜興調配紫砂泥料的技術水準已經非常高超,相應的說法需要修正。
泥料可以作為斷代的一個依據,但不能以此分辨新老。反過來說,如果能夠確定這件東西是老的,方可通過泥料分辨它的年代。
現在調泥,可以調出不同時期的泥料面貌,因此單憑泥料去分辨新老,並不容易。經常有一些老紫砂壺壺蓋殘損或遺失,有些人就拿著茶壺去宜興配製。配製壺蓋,宜興人先配製相應的泥料,非常相近後再去製作壺蓋,最後燒制的效果與原蓋極為相似。
2
看工
紫砂的成形工藝與其他地方窯口的陶瓷不一樣的是,紫砂是一個泥片圍成圓形,拍打泥片形成身筒。因為這種特殊的成形方式,純手工會留下一些特徵,以此可以判斷紫砂是否借助了模具。
現在有一些仿品會借助模具成形,最常見的是將泥片壓在一個石膏模上,以之成形。這種方法我們稱之為“搪胚”。
紫砂借助模具成形其實在古代就有,但古代的模具多是內模,即雕刻一個木模,泥片貼在上面成形。現在的石膏模則屬於外模。
3
看型
古代紫砂精品,在器形線條的美感、比例的協調性上,仿古的人是很難做到的,因此也可作為鑒別紫砂新老與真偽的一個依據。
4
看韻
精細還是粗糙,雅致還是俗氣,以此可以看出仿古的手段是否高明。現在的陶工要憑藉自己的手藝,模仿古人的氣韻,是非常困難的。很多時候,這種氣韻只要是模仿的,通常會比較僵。
就像書法,自己的作品總是揮灑自如,臨摹的作品就會比較僵硬。
5
看款
紫砂器是除了書畫以外,有名家作者款最多的一項工藝,留下了很多款識供人鑒別。有很多印款和刻款,今天的仿偽手段還是不容易和不能克服的。
書畫上的印款是平面的,但是壓在紫砂器上的印款卻是立體的,要達到線條細節的準確,很難。
刻款是刻在紫砂壺上的字,不但要求書法要達到與古人一致的水準,寫完以後還要通過刻刀刻出書法的韻味。我學書法篆刻出身,曾嘗試在紫砂土上刻字,難度極大。因為紫砂在燒成之前非常軟,猶如豆腐。
據我瞭解,宜興紫砂目前所有的仿偽水準,還無法達到清三代時期的刻字水準。
6
手感
紫砂泥含沙,有顆粒感。但是老紫砂經過人的反復摩挲,儘管看上去表面有很粗的顆粒,摸上去卻是柔順的。新紫砂因為沒有退火,所以摸上去還是粗糙的。
做舊、作偽,紫砂鑒定的一個重要課題
鑒定古文物有一個很重要的鑒定點,即有無做舊。
凡是有做舊的文物,都可視作贗品,真的老東西不需要通過做舊使之老化。
所以凡是發現一個紫砂壺表面很髒,髒得不合理,甚至不應該髒的位置都髒了,就可以質疑它是做舊的。我們來看幾個例子:
這是模仿顧景舟的一件作品。顧景舟生於晚清民國,對玩老壺的人來說,他的作品也是老壺的範圍,市場價值極高,出現了各種級別的仿品。
這把壺屬於低仿,因為顧景舟沒有做過這種樣子的壺。要鑒別名家作品,就要熟悉他的作品風格,他做過什麼造型,達至怎樣的工藝水準,有什麼樣的用款、用印習慣,等等。
最基本的一點,低仿有一個很大的破綻,就是做舊。這把壺的蓋內有一些污漬,很不合理,它的表面有賊光,但又是黑黑的、髒髒的,這就明顯是做舊的。
這也是一件低仿顧景舟的作品。
首先顧景舟沒有做過這樣的造型,其次工藝水準很差,沒有達到顧景舟的水準。第三,看它的壺底,很髒,這種髒不是自然使用出來的髒。有很多文物,如果它的污漬是不自然的,都值得懷疑。
這是模仿道光時期的一把錫包壺。錫包壺是嘉道後期一種紫砂胎包錫的品種,是文人壺的一類。
它的壺蓋有賊光,可以看出火氣,髒髒的,也不自然。
這把壺工藝水準較差,雖然還有一份疑似外國人開具的鑒定證書,但這種鑒定機構沒有任何說服力。
看完假的,我們再來看真的:
上面這兩把屬於開門到代的嘉道時期的紫砂壺,壺身有一些沒有清洗的老包漿。
需要注意的是,有很多老壺,在八九十年代,一些藏家出於使用目的,會清洗。紫砂經過清洗,可以變得非常乾淨,像剛出窯時候的樣子。所以有時候我們見到一把非常乾淨的壺,未必就不是老壺。
外行的人會說,老壺應該有包漿與皮殼,但我覺得紫砂壺不應該講究這個,因為通過做舊很容易得到相應的效果。
我們來看幾種紫砂做舊方法:
1
紫砂做舊之:皮鞋壺
過去有一種最低級的做舊手法,叫“皮鞋壺”,即為了快速做舊,在壺的表面塗上擦皮鞋的一種黑色油膏,再用擦皮鞋的方法將其擦亮,表面就會形成一層黑黑的污垢,這個污垢有些人看上去就會覺得是老壺的痕跡,但這種做舊手法其實已經非常過時了。
2
紫砂做舊之:烤箱上色
現在在紫砂胎表面做所謂的皮殼,還有幾種手段,一是放在烤箱裡面烤色。將紫砂壺放進烤箱中加溫,取出後在表面塗上茶湯,調過污水、墨水的茶湯顏色很黑,通過這種方法把壺的顏色塗上去,在上面形成一層茶垢。
3
紫砂做舊之:烤鴨壺
把紫砂壺像掛爐烤鴨一樣,掛在一個烤爐上面,烤熱後,再將一勺一勺的茶水澆在烤熱的茶壺上,茶水便被紫砂胎吸收,從而在表面形成茶垢。
這把壺乍看之下,光澤很像嘉道時期的兩把老壺,有很厚的茶垢,像自然使用出來的,但是看壺底印款的位置,露胎部分還是可以看出火氣。
4
紫砂做舊之:泡池塘
在宜興,現在有這樣幾種做舊手段。一是將壺泡在池塘中,到了一定時間,再將壺打撈起。這時候壺在水裡已經泡了很長時間,幾個月到一年,再拿到屋頂上暴曬,通過這種手段進行退火。二是製造一些土斑咬在壺上面,或是乾脆將壺直接埋進土裡,過幾年再撈出來,等等。
這是一把疑似出土的茶壺。紫砂壺在明末清初,尤其是在閩南一帶,一些地方有紫砂壺陪葬的風俗,很多墓葬都有相應的發現。出土的紫砂壺有一些是帶有圖片中的痕跡的,但假出土的壺也能製造類似的痕跡,因此單憑圖片很難判斷出土的痕跡是不是真的。
考古挖掘出土的東西是我們今天判斷的一個依據,就紫砂來講,另外一種可靠的依據是海撈而出的紫砂。晚明清初的部分紫砂器,會伴隨商船外銷到歐洲,一些後來隨著沉船打撈起來的紫砂器,因為沉船的年代很明確,亦可作為斷代的重要依據。
中國嘉德春拍
紫泥菁英—紫砂古器與近現代臻品
拍賣時間:2016年5月15日 下午 5:00
拍賣地點:北京國際飯店會議中心 南廳
講解 | 劉創新
編輯整理 | 謝谷
責任編輯丨程 香
鳴謝 | 木取堂
點擊“閱讀原文”,訂閱《古典工藝傢俱》雜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