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年的這個時候,拍賣預展與藝博展會次第揭幕,香港會展中心熱熱鬧鬧地交織呈現著一年一度最值得期待的十月香港藝術市場交投旺季的盛景。
9月28日,國際知名的頂尖藝廊,博物館級的藝術珍品,精選的特別展覽,首度同場“獻藝”的典亞藝博Fine Art Asia 2018與水墨藝博Ink Asia 2018盛大開幕,先聲奪人,在29日面對公眾開放,開啟了這場關於藝術的“尋寶”之旅。
香港特別行政區現任行政長官林鄭月娥女士28日親臨,見證兩大藝博會開幕並致辭。
會展中心3號展覽廳的入口處,兩大藝博會的總監黑國強先生的“研木得益”無疑是令人矚目的。
以紫檀彎腿拐夔龍三圍子羅漢床、黃花梨框烏木大頂箱櫃、黃花梨四面平方凳等清代宮廷傢俱的展陳為主,一件清初的藍地花框雙獅圖地氈,則被特別懸置在了一對頂箱櫃的中間……
“研木得益”的珍藏,可謂“序幕”。左右旋進,古代中國的傢俱、漆器、陶瓷、織品及各式古美術精品,西方及亞洲的古董銀器、金器、珠寶、鐘錶,包括各種媒材在內的一系列繪畫、書法、版畫、雕塑、影像及裝置作品等,共冶一爐,跨過東西,似也越出了今古。
來自世界各地的經銷商、收藏家及藝術鑒賞家、愛好者在此雲集,往來紛繁;而那些屬於世界各地的藝術珍稀,卻只安靜的在和暖的燈光中屏息,迎來一次又一次目光熱烈。
退藏今次漫遊此間,有機會得以親近這些頂尖古董藝術,並擇選部分涵蓋東方藝術珍玩的展位,在幾位主理人的解讀中,更深入這場關於藝術與美的巡禮。
「
Nicholas Grindley
」
英國
中國古典傢俱及文房擺件
展位 A1
Nicholas Grindley自1976年始涉入中國古董經營,一直致力於研究中國傢俱與藝術品,對中國傢俱尤為熱愛。
“傢俱界最好的是中國傢俱,它擁有著全世界最好的做工,最精緻,最漂亮。”
他毫不猶豫脫口而出的對中國傢俱的盛讚,令人很容易對這位浸淫中國藝術40餘年的英國人,生出親近之感。而在他為那些好奇的來客,細緻地說明中國傢俱的工藝與美的時候,感動也自然生髮。
在大部分的時間裡,Nicholas Grindley以私人古董商的身份開展業務,他經手的收藏遍佈世界各地的私人與博物館。
但他對於中國藝術的研究卻以著錄的形式,從上世紀90年代開始便始終未斷。
Nicholas Grindley在倫敦、紐約、香港多地參展。這是他第七次來到典亞藝博,他仍如首次參與其中一般,懷抱著很大的熱情投入這一在他看來對中國傢俱最重要的博覽會。
而典亞藝博毫無疑問也成為了對他而言最重要的博覽會,影響力甚至超過了他每年三月份也都會參與的紐約亞洲藝術周。
「
東風堂
」
香港
中國漆器及文房擺件
展位 A6
從典亞藝博舉辦開始,東風堂的主人馮英柱先生,除有一次因忙碌未能參與之外,一直都是這個博覽會的“常駐嘉賓”。今年也不例外,他帶來了豐富的竹雕、木雕、文房等器物。
而最重要的還有漆器,件件都有說不盡的精工製作:元代的葵口飛鳥盤,元末明初的漆螺鈿炕几,明永樂的牡丹剔紅方盒,明萬曆的剔彩龍鳳盤,清乾隆的剔紅“七賢寶盒”……尤為珍稀。
在馮先生的解讀下,還能透過這些靜默不語的器物,找尋到那些古代漆工的精湛技藝、不計工本的心血投入等痕跡,令人感動,也令人讚歎。
毫無意外,我們也不難從馮先生的細緻講述中,察覺他那份對古董、對漆器的由衷熱愛。
馮先生乃專業的美術出身,早在1975年便創立了東風堂,從事古董經營。
而他的古董啟蒙來源於他曾從事設計的澳洲老闆,是以,他瞭解藝術,也能從不同的文化觀念或角度上,來認知與解讀一件中國藝術品。
如今他更是運用三十多年來於漆器研究中的經驗,以具多樣性、歷史性、代表性的漆器收藏,提供漆器的鑒定與諮詢服務,同時也致力於漆器工藝文化在學術上地推廣。
「
居意古美術
」
臺灣
傢俱、竹雕、木雕及漆器
展位 A3
居意古美術的張富荃先生,專營中國藝術品,涵蓋古典黃花梨、紫檀傢俱,竹木雕刻,漆器及文房等。
今年是他連續第八年參與典亞藝博,他一直致力於為觀眾提供一個空間美學與器物相結合的展覽平臺。
“回想過去文人的生活態度與看待收藏的方式,讓我能感覺到無論是傢俱、竹木牙角、漆器、香道、花道等,都脫離不了空間美學的範疇。我個人認為收藏和空間美學應該是一以貫之的,不應單獨看待。”
張先生特別強調收藏器物與空間美學的聯結,他認為在空間美學的基礎上,器物的可玩性可得提升,更能使一個人的品味、思維或者是生活態度昇華到更高的境界。
此次參展,張先生借由幾件黃花梨傢俱做空間的引導,使得這次展覽中的各式精品都得到了最好的呈現。
元代剔紅大圓盤等名家作品令人印象深刻,還有兩件來源著錄清楚的黃花梨椅,其中一件梳背椅,來自臺灣老藏家,20年前曾在博物館中展出,是公認的佳作。
「
恒藝館
」
香港
中國古典傢俱及文房擺件
展位 B1
恒藝館于1989年創立,精研中國古典傢俱與文房。作為典亞藝博的常客,恒藝館今年的呈現涵蓋傢俱、文房小件與竹刻珍品。展位佈置錯落有致,大型器具不多,可供把玩的精緻小件卻相當豐富。
展位正面是一件黃花梨的畫桌,細節刻畫到位,工藝細緻,比例設計很有水準,是恒藝館本次的重要展品之一;明末清初的紫檀嵌端石硯屏,文人氣十足;喜鵲登梅的竹雕擺件,寓意吉祥,工藝精湛……
王煒倫先生娓娓道來,涉及展品年代風格,工藝細節刻畫,市場的稀缺性,探討這些器具的可貴之處。
今次,恒藝館還與隔壁展位的馬科斯Marcus Flacks開啟第三次合作,推出了一個“有趣”的聯展。
他們以宮廷園林為主題設計,以“夢想之帝”發想故事——一個古代皇帝有餘閒時是怎樣在園林中享受他的生活的?他用什麼樣的器物?他如何擺放傢俱?
馬科斯先生還專門以此為基礎創作了一幅畫,在假山環繞的園林中,皇帝身穿漢服,躺在交椅上,前面放著一張琴桌,三個石凳及一件石桌,悠閒至極。
此次聯展具象了這幅畫上的內容。“我們找了一些稀有的漢白玉、大理石傢俱,置於其中,希望能在這次展陳中引起大家對這類傢俱的討論與注意。以前沒有過類似的嘗試,所以我們覺得這很特別。”王煒倫先生說道。
這讓人想起了去年他同馬克斯先生的“八木”聯展,一樣純粹的初心,一樣別致地展示主題。
MD Flacks,展位B3
「
Maria Kiang Chinese Art
香港
中國漆器、文房擺件及玉器
展位 C5
」
MARIA KIANG Chinese Art由主理人江苑儀小姐于2006年所創立。創立第二年,她便受邀參展典亞藝博。今年是她在典亞的第十次亮相,帶來了中國漆器、文房擺件及玉器等佳作。
文房系列是江小姐尤為鍾愛的。我們訪問她的展位時,她正細緻地為小朋友們演示一件清代黃楊木靈芝紋翻書簽的使用方法。
這一精緻的古人的“創意發想”,還有更多令她著迷的文房器物,她都正以她的方式,讓更多人得以感受它們的魅力。
她自2007年便開始製作涵蓋文房的亞洲藝術品目錄,持續至今;她曾與世界各地的重要收藏家和博物館合作,因其對中國古玩的理解以及對稀有、獨特藝術品的發現而廣受好評。
而這些,都是臺灣出生,在美國長大,接受西方教育,曾在好萊塢工作三年的江小姐此前從未想過的生活。當年她還未瞭解時想像當中的“俗氣”的中國藝術品,也早在她不斷的探索與認知中,佔據了當下的生活。
江小姐在香港半山西摩道上有屬於自己的一處古玩展陳空間。那些有趣的、既傳統又現代的中國藝術品,也會在那裡找到屬於它們的在當下的存在方式。
「
淩琅閣
中國/香港
中國藝術
展位 B7
」
淩琅閣主人林少傑先生與黑國強先生的父親黑洪祿很早就認識,與黑國強先生也是很好的朋友,從典亞藝博創立至今,他斷斷續續地參與了八屆展覽。
“黑國強先生在古玩收藏這個領域,無論是在國外還是香港都做的非常好,他在很用心、很努力、很專業的去做典亞藝博這個平臺,我很榮幸也很開心能夠在這個平臺上,與不同的人去做互動。”林先生說。
他所說的互動也在展廳上體現了出來。乍看之下,各種佛像、香爐、案屏等器物,似乎擺放得毫無規律,但在裡面呆久後,你會發現,無論轉向哪個方向,都能正面且完全地看見不同的器物。
這些收藏品在燈光交相輝映下體現出一種錯亂的美感,若有若無間能感受到彼此的奇妙聯繫。
林先生非常喜歡他的這些收藏,交談間曾問及他最喜歡本次展覽中的哪幾件器物,他抬起手繞著展廳劃了一個大圓圈說道:
“我都很喜歡,我收藏它們當然是因為我喜歡它們,包括這個帶有銘文的四足鼎,這些具有文人氣的文房器具,鎏金佛像,景泰藍的香爐,剔紅的蓋盒,你說哪件最喜歡?我真的都很喜歡。”
「
Rossi&Rossi
倫敦/香港
古典喜瑪拉雅藝術
展位 B2
」
Rossi & Rossi由Anna Maria Rossi於1986年在倫敦創立,隨後其子Fabio加入其中。
三十餘年來,Rossi & Rossi同時涉足古典和當代亞洲藝術,在呈現亞太地區當代藝術家的畫廊中首屈一指,多年來吸引了不少全球知名的私人收藏和重要的博物館客戶。
本次典亞藝博展中,Rossi & Rossi呈獻了一系列來自中國、印度、蒙古、尼泊爾及西藏的珍貴藝術品,其中包括雕塑、青銅器和繪畫作品,精品良多。
尤令人印象深刻的是一尊巨大的觀世音菩薩像。雕像有十一個高聳的頭和扇形的千手。
最頂端的頭代表菩薩的精神先驅,佛陀阿彌陀佛,下方的十個頭像,則象徵著佛陀開悟的重重層次;而舉在心胸前的雙手,則象徵式地保護了這個覺悟狀態的拉特納寶石。
這尊雕像是已知的早期藏傳菩薩像中最大的一尊之一,當然也是美學上最耀眼的造像之一。高聳的頭部和扇形千手的優雅比例,加上銀制眼睛的銳利目光,產生令人著迷的效果。
在多面中,有強烈的怒像,與外露的銀牙,但整體而言,它帶著藏傳佛教文化的形象,在典亞藝博現場的光與影中,予人更加平靜而優雅的感覺。
「
印象典亞
擷趣
」
典亞藝博2018雲集百家來自世界各地的傑出藝廊,加之同期舉辦的水墨藝博,展品更為豐富,而特別展覽也同樣值得關注。有些上述未提到的展位元同樣精彩,以影像呈現一二:
展覽持續展至10月2日,同期各大拍賣預展進行中,個中精彩,快去現場感受吧!
文、圖|吳少菊、項昌海
香港報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