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名片
王大濛,江南大學設計學院副教授,碩士生導師。1977年畢業于南京藝術學院。2000年結業於中國藝術研究院中國畫名家班。出版專著《文人壺》、《鐫刻》、《蒲草》等,其中國畫與壺刻藝術以及菖蒲文化的研究,在國內頗具影響。人送雅號江南“草聖”。2015年5月,一場“天下第一雅·蒲草——大濛菖蒲藝術展”,在掀起一陣全國性的菖蒲熱的同時,也讓王大濛現於人前。
晨起的王大濛走到院子裡,俯身,眼睛掃了一圈院內的百多盆菖蒲,沒發現什麼狀況,這才安心轉身,回裡屋刷牙洗臉。
蒲癡一株
王大濛,人稱江南草聖,自稱蒲癡,癡愛菖蒲數十年。“蒲癡大濛”每天早起第一件事和睡前最後一件事,就是看看自己種的一百多盆菖蒲。
他在家中後院牆與屋外壁之間的背陰處,專門騰出了一塊地兒來植菖蒲。從地上到幾案上,再到凳上、竹架上,高高低低地擺著一百多盆大小不一的菖蒲。
“在江南,菖蒲的種植有點類似於傳承的關係。從唐宋開始,許多江南文人都植有多盆菖蒲,且常在他們的畫案、書案上擺上一盆。這樣的習慣自然潛移默化地影響著他們的下一代,然後將這項雅好傳承至今。”
“就拿我來說,我十七八歲的時候和江南的一些老先生學畫,看到老先生們家裡都有這些草供在案頭,當時不懂為什麼會這樣。後來學畫讀書,慢慢開始喜歡上它,也慢慢意識到這是一棵文人喜歡的草。”
“你說它好看?其實也沒什麼好看的。它不像牡丹那麼富貴,也不像玫瑰那麼嬌豔,雖然開花,但開出的花也不好看,它就是一棵草。但為什麼這麼多文人喜歡它?因為它的品格、品性。”
廿書齋左右一有此君,便覺清趣瀟灑
文震亨《長物志》有載:“花有四雅,蘭花淡雅,菊花高雅,水仙素雅,菖蒲清雅”。比起前三雅,菖蒲更適合作為文房清供。菖蒲中,品之佳者有六:金錢、牛頂、虎須、劍脊、香苗、台蒲,凡盆種作清供者,多用金錢、虎須、香苗三種。
蘇軾將菖蒲的習性歸納為:“忍苦寒,安淡泊,伍清泉,侶白石。”而這恰好是文人最推崇的品性。
野生的菖蒲長於山中溪澗邊上,附石而生,潔淨清雅,似君子品性的鏡影。蒲草疏鬆處,露出盤錯的根節,如竹鞭一般,說來也是一個看點,有古人賞竹所說“未出土時便有節”的意思,暗含士大夫氣節。
而從實用性來說,燈前置一盆,可收燈煙,使不薰眼。菖蒲葉揉搓後,會散發古拙的清香,可醒神。
宋朝文人對菖蒲推崇備至,謂為一時之流行。就拿愛盆景的蘇軾來說,石菖蒲是他的最愛之一。他曾于蓬萊縣今屬山東丹崖山旁取彈子渦石數百枚,用以養菖蒲。作文曰:“登蓬萊閣下石壁幹丈,為海水所戰,時有碎裂,淘灑歲久,皆圓熟可愛,上人謂此彈子渦也。取數百以養菖蒲。”
“菖蒲和明式傢俱在很多地方是相通的。它們的美,都是低調文雅,端正而不妖嬈。明人喜歡種菖蒲,且都是與明式傢俱相搭配,明式的條案、花幾,都與菖蒲極為相配。”王大濛說。
各朝各代關於菖蒲的詩歌不勝枚舉。如白居易的“因尋菖蒲水,漸入桃花穀。”陸遊的“寒泉自換菖蒲水,活火閑煎橄欖茶。自是閒人足閑趣,本無心學野僧家。”等等。古人對於菖蒲的態度,或許可用明代王象晉《群芳譜》的這句話總結:“若石菖蒲之為物,不假日色,不資寸上,不計春秋,愈久則愈密,愈瘠則愈細,可以適情,可以養性,書齋左右一有此君,便覺清趣瀟灑。”
自漢唐以來就是文人嗜好之一的菖蒲,而今在江南再成潮流。
蒼然於幾案間,久而益可喜
“菖蒲的種植,是會者不難,難者不會。只要熟悉習性後,並不難種。”
王大濛說,“山野中的菖蒲,在陽光散射著的潔淨的小溪邊上,生長得最好,所以我們需要類比這樣的環境來種植。能擺在院子裡最好,再不濟就在陽臺上。它需要與空氣、露水溝通,總擺在室內,過量的兩氧化碳和乾燥、不流通的空氣對菖蒲是一種折磨。菖蒲植株小,一盆通常都不過手心大小,不占地方。可種個十多盆,等種得好了,拿進室內擺個兩三天,然後再換回來,這樣案上每天就能都有一盆翠綠翠綠的菖蒲了。”
菖蒲以短細密為美,達到這標準就可謂種得好。但要種得雅,還要有更多的植蒲法,讓菖蒲能有個更好的“造型”。
“植蒲需造意,均要先有設想,擺佈推敲。造景完畢後,還得噴水加濕,置之通風處,見天不見日,日日呵護,天天變化,清氣始顯。所謂人工加天工,人工一半天工一半。”
在植蒲造景上,王大濛頗有心得,將其歸為四種方法。
“一是螺旋式植蒲法。用螺旋式植蒲別有一趣,從蒲盆面的低處螺旋著往上植,似有一種動勢。一級又一級旋轉上去。時過三月餘漸顯初衷,試想養上五六年、十幾年氣象就不同了,一簇簇堆起來密不透風,層層如是。”
“二是平遠植蒲法。平遠法以董源的山水畫為代表,大多表現江南平原的風景。以前朋友送給我一扁平盆,為壘小假山所用。用它來植蒲別有一種境,扁平的盆正好體現平遠的感覺。”
“三是高遠法植蒲。找到一塊小英石,配以扁盆,虎須蒲植之石根,三五翠雲草相兼擺佈,移苔二種鋪之盆面。苔的佈局不可平,要具起伏之勢,植之半載氣象逐步呈現。”
“四是不對稱植法。圓型蒲盆的植蒲常人大多植在盆中央,盆盆如此就顯得呆板。美是在變化中形成的,沒有變化的統一就達不到“神韻”。植蒲造型是一門藝術,不是在田地裡種菜。”
廿玉碗金盆徒自貴,只栽蒲草不栽蘭
除了種植,再就是盆的選擇。盆配得好,菖蒲的氣韻才能更顯。
“我們的盆遠遠不如古人做得好。”王大濛有心收古菖蒲盆,但這一個個下來可不便宜,自己做盆刻盆,也更有幾分雅趣。
“菖蒲的樂趣其實更多時候在於種植的過程,它長得極慢,一年才長那麼幾株,但就是這從一小株,慢慢養大的過程,要比花八百上千買了盆已經種好的菖蒲要有趣得多。”
給菖蒲配盆也是同一個道理。紫砂盆的氣息沉穩,是王大濛植蒲的首選。他有個合作的朋友,常自己畫圖紙,讓朋友做出來,而後刻上銘文。銘文內容,有時是古人詠菖蒲的詩句,有時是自己偶發靈感的詞句。“配上銘文,菖蒲的內含與意境更能拓展出去。”
各類石頭,如硯料,太湖石、英石、昆石、宣石、鵝卵石、黃石、煤渣、水泥塊、鐵渣等都是上佳之選,菖蒲盆的選擇只要符合“古雅”二字則可,當然亦要兼顧形態。
廿此為靜品,此為壽品,玩者珍惜
問及是不是每天都要花諸多時間在菖蒲上,王大濛回答:“其實沒有。菖蒲是懶人種的,它兩三天才澆一次水,冬天甚至不用澆,也不需要除蟲。”
“只是靜靜看著它們的時間比較多。有件事說來也奇怪。我是近六十歲的人了,睡得比較少,有時候會夜裡兩三點睡不著覺,就打個燈出來看看這幾顆草,看著看著滿足了,接著即能入眠。”
想起同是蒲癡的張聽蕉所說的一句話:“菖蒲有山林氣,無富貴氣。有潔淨形,無骯髒形,清氣出風塵以外,靈機在水石之間,此為靜品,此為壽品,玩者珍惜。”
匪以玩物,維以觀德,望植菖蒲者珍惜。
出品人丨林育程
責任編輯丨程 香
值班編輯丨張嘉奇
文丨湯石香 圖丨受訪者提供
文章來源丨《古典工藝傢俱》2016年1月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