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旭,中國古典藝術家具收藏家
北京和順堂古典傢俱中心經營者。
收藏古典傢俱17年、經營和順堂16年,
並製作有傳承的古典藝術家具。
一
和順堂,一個豔陽午後
看到我,張旭說,真年輕啊。
見面的地方,在他的和順堂,這裡他已經經營了16年。最初,只是一處淩亂的倉庫,後來用了四年時間裝修成了這般模樣。一個閉環的空間,四周白牆朱門,抬頭只能看到小塊天空。
遠離紛擾,張旭想在一個安靜的氛圍裡,做自己的事兒。
和順堂裡的貓
聊至飯點,我去了趟洗手間。出來時,他已經坐在了露天的餐桌旁,把主座空給我。
鱸魚,幾塊雞翅,幾片炸饅頭片,以及一碗番茄蛋湯。一隻貓臥在腳邊,率真地望著我。
二
壼門插肩劍腿書桌
張旭有個四歲的兒子,名字是他非常尊重的好友鄒靜之取的。裡面有個覺字,他很喜歡。
孩子有時調皮,他說話重了點兒,總是第一時間跟兒子道歉,既是身教禮貌,也是在灌輸平等。
工作之余,張旭喜歡打高爾夫球,他希望自己有一個健碩的體魄。當然是為了兒子。人到中年,溫暖而又百感交集。
三
海棠梳條椅
到現在,張旭仍然會買黃花梨傢俱。但除了形制特異,常規制式,他一般不考慮。他要的是有設計理念且更有審美情趣的器物。
“可少之又少。”張旭說。
“能洋溢出不一樣感覺”的高古傢俱,因此成了他更為關注的物件。
從1999年第一次接觸古董傢俱,這樣的價值觀轉換,不過是近五六年的事。
“我更願意追本溯源和靜下心來跟它們交流,即便是曲解也很有意思,但特別蒼白的器物我就交流不了。”張旭說。
他在意傢俱上的符號,資訊傳遞的準確性和豐富性,勝過對繁簡的單向考量。
幾天前,一件漆插屏報到他這兒,因為要價高,他看得仔細。上面有很多不同時期的符號,單拎出來都很精彩,湊在一起卻成了減法。“典型的拿來主義。”張旭說。
四
開光抱鼓案屏
十多年前,聽到哪兒有黃花梨傢俱,一千多公里的路程,連夜開車,說走就走。那是張旭買黃花梨傢俱最瘋狂的時候。
“有一段時間,每天不下三、五撥人往這兒送傢俱,那真是長眼力。但更多的是利益驅動,那是市場浮躁的前期。”他說。
再後來有一段時期,黃花梨傢俱價格開始提升,他去一線買黃花梨傢俱,每一件都像在考試:做舊、叉幫,比比皆是。它們被有預謀地放置在農村的平民百姓家,靜待願者上鉤。
一次,一個張旭信任的一線買手帶他去看一件炕桌,尺寸和造型俱佳,被放置在儲藏間,上面堆放著糧食與雜物。
一開始,他並沒有懷疑這件東西的新老,這位買手卻講起了故事。炕桌系這家農戶祖傳,一直沒賣,現在想多賣些錢,云云。
“想賣多少錢?”
“十幾萬。”
張旭不免警惕起來,如果知道能賣十幾萬,怎麼會那麼隨意堆放?待近距離觀察後,他斷定這件東西確實有問題。
回京的路上,張旭做了兩件事。一是決定不能再瘋狂地買黃花梨傢俱了,二是毫不客氣地質問那位買手:你瘋了,你覺得那件東西對嗎?
五
和順堂廚房,採用星級後廚標準打造
張旭用星級酒店後廚的標準,裝修了和順堂的廚房。不允許廚房使用味精、雞精,自己每天和工人吃一樣的工作餐。
他還給每間工人宿舍都配上空調。今年還為工人換了新的制服,整齊劃一,也更有氣質。資歷最老的一位工人,從張旭做這行第一年起就跟著他。
他給每間工人宿舍都配上空調。今年還為工人換了新的制服。
本世紀初,老外掠奪式地購買中國舊傢俱。僅天津一個港口,每天就有不下二十條集裝箱出運。張旭讓工人們修復後,再裝集裝箱發走。裡面有自己的傢俱,也有外國人交付給他修的傢俱。
等做到第三年,工人打趣說,再也蒙不了老闆了。
那時候,他在車間裡一呆就是一天,觀察家具打開後的結構,看工人如何修復。等做到第三年,工人打趣說,再也蒙不了老闆了。通過修復,張旭累積出了豐富的經驗和獨到的眼光。
買一件自己認為好的東西,他慣用逆向思維,從不對往對了推,直到推不倒為止。久而久之,對做舊傢俱,即便不用靠近,也能通過望氣一目了然。
六
明黃花梨骰柏楠面翹頭案
車外。雪還在下著,那把刀閃出的寒光仿佛撕裂了整塊天空的黑。
張旭背著一個包,裡面有三捆錢,一捆十萬。賣主要價28萬。
“有沒有刀?”他問。
賣主拿出菜刀,把捆錢的繩子割斷。張旭拿走2萬,把剩下的遞給他。
翹頭案已經裝上了車,這時候賣主手裡還拎著菜刀,突然堵住車子不讓走了。這是農村一個普通的夜晚,一把刀像落在句子中的一個錯誤標點。
“你要怎樣?”說不怕,多少有些心虛,張旭聲音有些發抖。
“太便宜了,你得加錢。”賣主亮了亮刀。
“加多少?”
“你包裡還有多少錢?”
給掉最後的2萬,張旭才獲准離開。又顛簸了七八十公里,找了一家旅店,把翹頭案全部拆散,放在睡覺的屋裡,一顆懸著的心,才算回到了胸膛裡。
多年以前的往事,他講得真切,我聽得驚心。
七
案面:骰柏楠
《格古要論》楠木條中有“骰柏楠”一條曰,“骰柏楠”木出西蜀馬湖府,紋理縱橫不直,中有山水、人物等花者價高。
《群芳譜》載,年深向陽者結成旋紋為“骰柏楠”。
《博物要覽》記載,楠木有三種,一曰香楠,二曰金絲楠,三曰水楠。金絲者出川澗中,水
紋有金絲,向陽視之,閃爍可愛,楠木之至美者,向陽處或結成人物山水之紋。
這件翹頭案用料壯碩,楠木板心,余為黃花梨。
張旭曾感到費解,就這件案子對黃花梨材料的使用,主人並非缺料,緣何板心用的是楠木?他查遍所有可能給他提示的資料,唯在王世襄的書裡出現的“骰柏楠”,令他眼前一亮。
在《格古要論》中,他瞭解到,這種楠木的生長環境極為嚴苛,形成的紋理之美較黃花梨,有過之而無不及。僅在當時,其價值並不輸于黃花梨。
北京著名的收藏家後來接手了這件傢俱,並把它放置在家中最顯眼的位置。後來一次拍賣會上出現了一件非常類似的傢俱,成交價不菲,精彩程度卻未必更高。這位藏家樂壞了,對張旭說,旭,咱省錢啦。
“是你省錢啦。”張旭回他。
八
開光三彎腿鼓架、竹拔絲書箱
張旭定義自己為“傢俱販子”,將姿態放得很低,從未想過爭奪話語權。他說這樣更接地氣兒。
有一段時間,他覺得心態特別不好,太有佔有欲。他不斷用販子這個身份暗示自己,自己跟自己打架。既然不是收藏家,就沒必要看見一件好東西就想著去佔有。
“那會兒真有點走火入魔,那也是我看書最多的一個階段。整整一個夏天,每天很早就到院子裡,看了一小時的書,才有人起床。”張旭說。
對佔有欲,他現在看淡了許多。不喜不悲,若有所失,若有所得。貨賣有緣人,即可。
看似平靜,卻也脆弱。自己賣掉的東西,他不願意留下任何的影像記錄,也從不願指著出版物中曾屬於自己的東西,在他人面前表現出自豪。
九
束腰式三彎卷珠塌
第一次下鄉收傢俱,他仍舊歷歷在目。那次他身上背著40多萬元現金。
“那會兒還沒那麼辛苦,只要在當地一個大戶人家等著,連周邊村子的人都會拿著傢俱排隊來讓你選。”張旭說。
他走出院門,發現村裡的夜晚伸手不見五指,想到帶了許多現金,不免開始緊張,怕發生意外,拉上朋友趕緊就走了。
到今天,張旭的微信裡,還有30多人不時地從一線給他報貨。他發現,只要建立良好的信譽,報貨的朋友總會或多或少惠讓,一些他認為非常好的器物。
線人有些駐紮在自己的區域,區域裡也有自身的藏家,根據這些藏家買傢俱的感覺和種類,報貨者制定相應的價格區間。“當地藏家不認可的傢俱,偶爾會有些非常有意思的,也會便宜地賣出。”張旭說。
買賣之間總是呈現微妙的轉換關係。有藏家買他一件東西,180萬,張旭沒賣。最後150萬賣了。信任來自藏家投遞出的專業眼光。“一下給我點醒了,把我想表達的,都表達出來了。”張旭說,“這樣最終成為朋友的買主,不止一個。”
十
展廳中的傢俱,供奉的儀式感
跟朋友打高爾夫球,張旭嚴格遵循No touch原則,球打到哪兒就是哪兒,即使是一個無法有效擊球的異常位置。
球場規則,遇到這種狀況,可以拋球,把球重新放到一個易於擊打的位置,但要舉手示意,並罰杆。
“球有時候偏偏落在別人的打痕裡,大家其實都在關注自己,沒人理你。你可以用球杆輕輕一撥,將球置於打痕外,獲得新的擊球角度。但我還是喜歡No touch,這是一種誠信和自律。”張旭說。
他認可適度的修復,卻無法接受對古董傢俱的臆造與杜撰。這些傢俱在市場上的流通,令他深感不安。
展廳中展示的傢俱,張旭盡可能都為它們做了白色方台,以供奉的儀式感表達對它們的尊重。這些傢俱都甚少修復,既然不是為了滿足使用需求,他想充分吃透那些殘留的原始資訊,維持想像的時空距離。
美術館看到了張旭藏品的學術價值,邀其舉辦個展,知道他東西不多,建議他去借一部分。這種暗度陳倉的做法,張旭覺得極不誠實,無法接受。
十一
閑是一種法度、停止、境界
一位藏家好友送他一本書,《“閑”與中國古代文人的審美人生》,讓他多看看,說有讓思想找到組織的感覺。張旭看得認真,遇上喜歡的句子,就劃橫線,直言信息量太大。
閑是一種法度、停止、境界,而不是遊手好閒。這是他看過書後,對閑的理解。
認真與執拗,這是我對他的觀察。
後來,張旭遇到一塊門楣上鑲嵌的匾,匾上有三個字:閑有家。他說,會把它佈置到新的展廳。
到今天還能靜下心來做傢俱這行當,張旭說,要得益于鄒靜之,鄒老師。兩人剛結識的時候,鄒靜之並不寬裕,卻酷愛傢俱。他對傢俱的切入點、認知和語言的準確性,讓張旭直到今天都深為嘆服。
不迷不成家,是鄒靜之文章裡的一句話,卻在張旭心中變得根深蒂固,歷久彌新。
十二
會客室上方,鄒靜之用朱砂題的一幅字
鄒靜之與張旭聊天時,正好,一個在一線跑貨的人帶來了一隻黃花梨禪凳。張旭讓他當場把包裝打開,鄒靜之在一旁看了非常喜歡,又有些為難,終沒忍住向張旭詢價。
張旭讓跑貨的人不要考慮他,直接給鄒靜之報一個最低價。最終,這只禪凳以鄒靜之意料之外的價格歸於其手。
第二天夜裡,一點多,張旭接到鄒靜之的一個電話。問明緣由,鄒靜之說自己難眠,是覺得既然是一樁生意,又是兄弟,沒讓張旭賺到錢,於心不忍。
我抬頭,看到這間會客室,張旭坐的頭頂上方,是鄒靜之用朱砂題的一幅字:增長菩提心。我問他,你怎麼理解菩提心。
張旭笑笑說,就是智慧和清淨之心嘛。
後記
很早就做了這次採訪,採訪之後,又去了三次。因為離家近,每次都溜達著過去。街道噪雜,充滿市井氣息。但只要進了和順堂,就會覺得很安靜,心也變得乾淨。說不上什麼原因,我越來越愛來這兒。
第四次去,我問旭哥,我想邀請幾位朋友下次跟我一起來,喝喝茶,聊聊天,看看傢俱,可否?旭哥說,好,讓大家也來感受感受“販子”的生活。
所以,第五次,我想叫上五位朋友——五位我們的讀者朋友。
如果你想來,請在後臺留言,我們將從中選擇五位,參與這次“雅集”。
時間:6月。地點:北京和順堂。
— 謝穀 —
可能你還會喜歡:
一個文房專場裡的霍小玉傳奇
玩瘋了!看古代文人在夏天都有什麼樣的消夏體驗?
這一次,我們不談高大上的明清傢俱,僅僅從一張根結椅開始說起
撰文丨謝穀
攝影丨劉銅
編輯丨程香
長按右側二維碼
腹有詩書氣自華
分享你的收藏故事
聯繫郵箱:191805765@qq.com
聯繫微信:shuangyu_love
聯繫電話:18310765815
閱讀原文,走進東方生活美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