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弘曆是一是二圖》:除了延禧宮,朕還坐擁古物萬千。

《弘曆是一是二圖》,一組5幅,每幅都擁有相似的內容形式和構圖,此篇中以“養心殿偶題”幅為例。此幅為清宮畫師所繪,縱73.5釐米,橫147.2釐米,現藏故宮博物院。
在這幅畫裡,乾隆被跨越數千年,不同朝代、不同材質、類型的器物們圍繞。可以想見現實生活中的乾隆在欣賞這幅畫時,或許偶爾也會有點得意:朕在畫裡畫外都擁有古物萬千!
這個夏天,全民圍觀“乾隆和他的後妃們不得不說的二三事”。
人們最關注的是——乾隆的真愛到底是誰?
《延禧攻略》告訴我們,富察皇后是乾隆的白月光,令妃魏瓔珞是後來的心頭寵;《如懿傳》告訴我們,第二任皇后青瓔如懿才是乾隆的真愛。
在上面的故事裡,乾隆所有的日常幾乎都圍繞著延禧宮展開,比如今天寵倖了某位妃嬪,明天為了心愛的女人親自下場“手撕”另一個妃嬪,似乎這位強大帝國的統治者整天都在後宮裡談情說愛。
剛當上皇帝的乾隆長這樣
幾十年後就變成了這樣……這樣的大豬蹄子你們還愛嗎?
但實際上,作為一個強大帝國的統治者,乾隆的一天大概是這樣的:
淩晨四點起床,穿衣洗漱吃早飯。
六點多,乾隆開始上班。第一個工作是讀先皇的“實錄”和“聖訓”。皇帝這個職業,從古至今當的人也不是太多,多看前輩們的經歷——無論是功績還是犯的錯誤,才能知道自己這個皇帝怎樣才能更好地當下去。
八九點稍事休息。
十點左右,乾隆開始批奏摺以及和他的智囊團們商量怎麼解決這個疆域龐大的帝國每天都會出現的亂七八糟的問題,再見一見自己中低級的屬下們,判斷他們是該任用、提升、變更還是處分等等。
乾隆每天都要批無數的奏摺
這就已經快一點多了,該吃晚飯了——皇帝們一天就兩頓正餐。吃完飯後繼續工作,閱讀公牘,還有召見自己的得力大臣商量一些事情,五點左右就可以下班了。
忙了一天的乾隆終於有時間做自己喜歡的事情了,“鑒賞家”、“文物愛好者乾隆”上線——到三希堂或者其它地方玩自己心愛的書畫器物去。
三希堂,乾隆經常在這裡賞玩古物
超長待機,在位60年,享年89歲的乾隆,一生收藏鑒賞了無數的古物,這些古物有些來自皇帝們——包括以往過去無數朝代裡的皇帝以及自己的祖先們,一部分來自朝臣——主要方式是抄家,以及他們的主動獻禮。
乾隆每天都會花一個多小時在賞玩古物上,看到喜歡的畫就蓋幾個章,看到喜歡的器物就題詩,表達“真好看啊”、“再看一遍還是覺得真是好啊再來蓋個章”等等欣賞觀看時的腦內彈幕。
王獻之《中秋帖》,可見點贊狂魔乾隆的無數個章,以及還附贈了“彈幕”。
他留下了一組畫來紀念他欣賞古物的日常,它們誕生於不同的時期,當中最早的一幅約畫于乾隆初年,而最後一幅誕生時,已經是乾隆四十五年。
然而跨越了三十多年的5幅畫本文只找到了其中四個版本,卻擁有幾乎一樣的內容和形式,只在乾隆的樣貌和畫中的極小部分畫面有些許的差別,並且擁有一樣的題詩。
“那羅延窟題並書版”《弘曆是一是二圖》
“長春書屋偶筆”版《弘曆是一是二圖》,圖右側處殘破。
最晚一個版本的《弘曆是一是二圖》,屏風中的梅花由乾隆本人所繪。
它們被放在養心殿、長春書屋等地,被乾隆久久地注視,並且陪伴他度過無數個欣賞古物的時光。
畫裡的乾隆日常
·TUI CANG·
乾隆的寢宮,也是日常工作區域的養心殿裡,擺著一座屏風,屏風的屏心是一幅畫:
清 丁觀鵬《弘曆是一是二圖》,“養心殿偶題”版本。
畫裡,乾隆坐在一張三屏藤心的圍榻上,左手邊的方幾上放的是“明宣德 青花藍查體出戟梵文蓋罐”:
“明宣德 青花藍查體出戟梵文蓋罐”在現實生活中的確是乾隆的藏品。
方幾的正前方是一張獨腿葵花式圓面挺桌,桌上放滿了商周的青銅器、漢代的玉璧、宣德永樂的青花瓶子和罐子,還有玉洗、玉鬥、玉簋、玉版……
各類藏品琳琅滿目,一定程度上可以說就是乾隆現實生活中的收藏喜好。
右手邊的長方書桌上放著乾隆平時使用的器物,比如喝水用的墩式碗,還有硯臺和水洗。
一旁的童子在用明代永樂朝的青花纏枝紋藏草瓶在給他斟茶:
長方書桌,材質似楠木配黃角牙
童子身後的雙層書桌也放著幾件古物:
帶托泥雙層書桌,為黃桌配黑角牙
為了和左邊對稱,右邊也放了一件方幾,幾上擺的是一尊新莽嘉量,看來乾隆似乎並不在意發明它的那位皇帝——王莽所統治的王朝是個短命王朝這件事情。
帶托泥欄杆方幾及其上置放的新莽嘉量王莽在創立新朝時所頒的度量衡標準
畫裡出現的器物多數都能在乾隆現實生活中的藏品裡找到對應的實物。
它們似乎有些隨意地被擺放在桌子上,但又是被細心“照料”的——各自配有風格制式各不相同、顯然是量身定制的底座。
或許一向具有收納習慣的乾隆還為它們製作了專屬的百什件,成套成系列地收藏,每過幾天就拿出來賞玩。
畫中許多古物都配有風格制式各不相同、顯然是量身定制的底座。
比起被細心刻畫的古物,傢俱看起來就有些隨意,畫裡的幾件傢俱看起來並不是前朝古物。
圓桌的制式是雍正的青睞和改造設計,這種在宋元時期只在夜肆或庖廚間使用的圓形桌子,因為雍正的青睞和改造設計才逐漸被上流社會接受並且風行。
獨腿葵花式圓面挺桌,材質不詳,故宮博物院藏有一類似制式的雍正朝紫檀漆面彩繪描金花卉紋獨腿圓面轉桌,或可作為參考。畫面最前方的為六足圓香幾,這種高度的香幾頗為少見。
六足圓香幾,這種高度的香幾頗為少見,並且制式難得與其上的香爐極為相配,或許是“定制”款。
乾隆喜愛的剔紅沒有在這裡出現,幾件傢俱的材質也不容易辨認,圓桌和方幾不確定是不是用乾隆的另一個傢俱材質心頭好紫檀製作的,傢俱的制式也沒有特別明顯是乾隆喜好的特徵。
三屏藤心圍榻
乾隆身後的卷草站腳牙座屏
乾隆身後有一座大座屏,屏心是清代“四王”即王時敏、王鑒、王翬、王原祁,他們的山水畫在清初畫壇占主流地位風格的山水畫,屏風上掛了一幅人物畫像——整幅畫最有趣的地方來了,畫中畫裡的人也是乾隆。
乾隆的變裝
·TUI CANG·
這幅畫以及和它幾乎相同的幾位“兄弟們”在後來被定名為《弘曆是一是二圖》又名《弘曆鑒古圖》。
從繪畫的藝術性而言,它們不是十分具有藝術價值的作品,如果只是描繪自己欣賞古物的日常,也不至於要在三十年間摹畫了幾乎相同的5幅畫。
那麼,為什麼乾隆對這樣的畫面、形式如此著迷?——因為它們幾乎符合乾隆各方面的喜好和趣味。
《乾隆皇帝佛裝像》,乾隆化身唐卡中的佛像。
清人繪《乾隆帝古裝像》中,裝扮成普通青年漢族文人的乾隆。
乾隆喜歡“畫”自己,也喜歡變裝——這個趣味繼承自他喜愛cosplay的父親雍正。
而“繼承者”乾隆繼續發揚“祖傳”的cosplay精神,將自己裝扮成普通的漢族文人、唐卡中的佛像以及洗象的菩薩等等形象。
甚至他還創新性地“進入”自己喜愛的書畫中——複製出相似的場景,並將主人公換成了自己,比如《弘曆是一是二圖》的創意與形式就來自乾隆十分喜歡的宋《人物》冊頁。
《弘曆是一是二圖》的“原版”——宋 《人物》冊頁。兩相對比可以發現,乾隆並沒有沉迷於複製,而是進行了改造。
學者巫鴻曾經在一篇分析這幅畫的文章中將乾隆的這種行為定義為:
“他首先是對這個傳統的各種內容進行了物質上的佔有:由於他的不懈努力,數以萬計的名畫、瓷器、玉器進入了禦府收藏。同時他又在這些藝術品上留下個人的標記,不僅在歷代名畫上寫下題跋,蓋上印記,甚至讓人在古玉上刻上他的詩文和印章。最後,他還進入’了這些作品,把它們改頭換面成自己的化裝肖像。”
在《弘曆是一是二圖》裡,為了更“乾隆一些”,原畫作中簡陋的擺設變為了乾隆日常欣賞的古物。
畫中的乾隆穿戴著漢人的衣冠——這在現實生活中並不可能存在,即使清朝政府高度認同漢人的文化,但他們的制度並不允許皇帝們在現實生活中穿上漢服,因此這又是一次乾隆的變裝。
《弘曆是一是二圖》裡,他將自己裝扮成了一個漢人文士,畫中的乾隆約四十歲左右。
類似如此“進入”古畫中的乾隆變裝不止一次,他進入《琴書樂志圖》,把畫中的文士換成了自己《弘曆熏風琴韻圖》;
進入《洗象圖》變成其中的菩薩《弘曆洗象圖》,以及仿製李公麟《維摩演教圖》,而有了《弘曆維摩不二圖》。
清 丁觀鵬《弘曆洗象圖》中,乾隆身著右衽漢裝,臂帶寶釧,頭戴金箍,摹仿菩薩裝扮。
《弘曆維摩不二圖》
清人畫《弘曆秋景寫字像》,老年的乾隆依舊十分有cospaly的興致。
生命不息,變裝不止。
是一是二,亦或是三?
·TUI CANG·
更讓乾隆得意的地方在於畫中的兩個乾隆。十分具有表達欲望的乾隆也對這幅畫進行了闡釋。
他在圖軸右上角寫上了一首詩:“是一是二,不即不離。儒可墨可,何慮何思。”
後人的定名《弘曆是一是二圖》即來自這裡的“是一是二”。
連裝扮都一樣的兩個乾隆
乾隆在其中一幅圖中詩後的落款是“那羅延窟”——一個長有三張面孔的佛教神祗。
這幅畫隱含的意義不只是兩個乾隆,因為現實生活中的乾隆時不時地在看著畫中的兩個自己。
“養心殿偶題”版本《弘曆是一是二圖》中的乾隆題詩
“不即不離”為佛家用語,出自《圓覺經》:“不即不離,無縛無脫。始知眾生本來成佛,生死涅粲猶如昨夢。”乾隆篤信佛教,養心殿設有東西佛堂,中正殿亦設有佛堂——這幾個都是乾隆的專用佛堂。
“儒可墨可”,指的是儒家和墨家的學說,乾隆在畫中“分裂”出了兩個自己,漢人服飾的自己是儒家的聖人,掛畫中的則是墨家的自己——兩個鏡像代表著他的兩種不同政治身份和策略。
“何慮何思”出自《周易·繫辭》:“天下何思何慮,天下同歸而殊塗,一致而百慮。”
四句詩中,包含儒墨釋道,或許乾隆十分得意這首詩,才能控制住表達的欲望,三十多年而不改地一遍遍題於畫上。
在不同時期寫下相同題詩的乾隆,每次題詩時的心境是否會有所不同呢?
這幅圖是日常也是幻象,現實生活中真實存在的古物圍繞著現實生活中不可能存在的穿著漢族服飾的乾隆,真實與幻象相互交織,連現實生活中觀看欣賞著畫作的乾隆似乎都添上了神秘感。
這或許就是乾隆的意圖——自我神秘化。
————————
參考資料:
徐翎.《弘曆鑒古圖》承沿與內涵探討;
巫鴻著.時空中的美術;
劉輝著.歐洲淵源與本土語境 從幻覺裝飾到清宮線法通景畫。
文字|湯石香
編輯|退 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