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音克諧:邦瀚斯隆重呈獻香港首場中國音樂藝術拍賣會

「大師:掌六律、六同,以合陰陽之聲。⋯⋯
皆播之以八音:
金、石、土、革、絲、木、匏、竹。」
—《周禮·春官宗伯》
「是故空中無色。
無受想行識。無眼耳鼻舌身意。
無色聲香味觸法。
無眼界。乃至無意識界。」
—《般若波羅蜜多心經 》
「十方一念,黑暗光明,如晝裝飾眼睛。
唯心可造,喜惡陰晴,直到清淨。」
—《十方一念》
八音克諧:中國音樂藝術片羽錄

文/唐冶
音樂難寫,文字是後來者,又是二維的工具,描寫一個多維度的物件往往需要借助想像。
古人想像中的好音樂是什麼樣的呢?
《尚書·舜典》有記載:
帝曰:「夔!命汝典樂,教冑子,直而溫,寬而栗,剛而無虐,簡而無傲。詩言志,歌永言,聲依永,律和聲。八音克諧,無相奪倫,神人以和。」夔曰:「於!予擊石拊石,百獸率舞。」
大概是西漢以後,後世對這段描寫的解讀無外乎君臣和睦,政通人和之類。不止《尚書》,十三經裡大多數關於音樂的解讀都和君主治世相關,八音克諧,不過是為了了卻君王天下事而已。
人,去了哪裡?
八音,自然界的八種材料,先民用來製成樂器,八音之前的音樂,是風聲、雨聲、山林聲,鳥獸聲。
「情動於衷而形於言,言之不足,故嗟歡之,嗟歡之不足,故詠歌之」,於是自然界有了人聲。人是靈巧的動物,一雙手,隨地而取八種材料,製造出當然不止八種樂器。於是,不論是王公還是庶民,多了表達七情六慾的方式。音樂不論官方還是民間,高雅還是低俗,出發點都是人有所表達,而文字有不及之處。一種基於人的藝術,以怎能割捨耳鼻舌身意、色聲香味觸法呢?
音樂是只屬於人類的藝術,能通天地萬物鬼神,最能表現族群的差異,以及歷史的性格。曾侯乙墓出土的鐘磬禮樂,在孔子看來肯定是「鄭聲淫,佞人殆」;唐明皇聽過古琴之後竟呼道:「速令花奴將羯鼓來,為我解穢!」明代的藩王為了良琴可以動干戈,可以丟爵位;曾經青樓茶館山野調子,如今也可以進音樂廳了。音樂是藝術,也是權力,然而卻不為權力獨享,三千年前只有士大夫以上的貴族才能享用的編鐘,三千年後可以用來演奏陝北情歌《白馬調》,歌頌無產階級領袖,也是上個世紀中葉以來中國音樂的一個側影。
三千年來,人類使用的樂器變化不大
詩三百的曲調雖然遺失了,但是今人可以放心大膽地譜上自己想要的調子,三千年來,人類的喜樂悲哀,其實變化不大,使用的樂器變化也不大。
1987年河南舞陽賈湖遺址出土數件禽鳥羽骨製作的七孔骨笛,距今八千多年仍可演奏,不過當時的演奏者極有可能是巫覡。這隻骨笛和lot嘉靖款的竹笛比起來,製作原理類似,唯有精准差別而已。八千年前的笛很可能只是巫覡的法器,當時的情況,一首花哨繁複的曲子可能會讓懵懂的先民覺得是天外來音,只能伏地領受,效果如同「擊石拊石,百獸率舞」。
音樂隨著樂器的發展變得更加豐富,任何階層都不能獨佔,中亞的艱險和太平洋的波瀾也阻擋不了。唐代是中國音樂脫離先秦八音體系,融入世界的時期。這個時期的音樂開放,豐富,沒有人像孔子那樣為瓦釜雷鳴而杞人憂天。
Lot 33 嘉靖癸醜年崑笛、Lot 42 光緒甲辰年拍板
演奏曲目:《牡丹亭》
唐代的樂器最終也奠定了中國音樂今日的格局。此後一千年鮮有變化。
今人常說盛唐在日本,這是頗為諂媚無知的說法。正倉院雖然保存唐代的琵琶、尺八、古琴等樂器,日本宮廷也保留了雅樂,但是這些音樂和樂器在中土歷經千年,大多數仍然保留著唐代風貌,今天仍在演奏。比如古琴、南音琵琶;尺八也在福建地區存續,而且得到改良,演變成今天的南音洞簫。畢竟樂器是死的,人是活的。善男子善女人的色聲香味觸法,流動而善變,音樂因此長春。
音樂本身也是一種藝術題材。青銅器大概在春秋戰國開始出現描繪燕飲奏樂的場面,此後瓷器、玉器、漆器、繪畫,各種物質媒介都有以樂器、演奏場景作為裝飾。這種跨媒介的嘗試,讓無聲的器物多了一個維度。
邦瀚斯這次卻想再增添幾個維度。
中國的藝術傳統總是厚古薄今,邦瀚斯這次邀請了幾位當代跨界藝術家以音樂為題進行創作,多少有傳統的影子,卻已經是一番新天地了。
吉光片羽,把握住了,便懂得
所謂十方世界,不應該有任何藩籬。
這場拍賣關於音樂,更關乎人,涉及物質,更涉足意識。想表達的很多,能寫的卻很少,用器物進入意識是個捷徑,吉光片羽,把握住了,便懂得。
以下為退藏精選的本場拍賣精品,諸君先睹為快:

LOT13
明 嵌黃花梨紫檀「太古母音」仲尼式百衲琴
HK$1,500,000-2,000,000
全長117cm 肩寬18cm
來源:
俞伯蓀1922-2013舊藏
美國加州私人收藏,現藏家之母1981年購於上者,後由家人保存迄今
出版及著錄:
李伯琴著,《中國古琴珍賞》,北京,1995年,圖版11,頁32
柳琴著,《紀念楚圖南誕辰115週年》,北京,2014年,頁131
劉岐榮著,《試論鑲嵌硬木「百衲琴」製作年代》,載於《故宮學刊》,北京,2015年5月,頁80-85。
明 嵌黃花梨紫檀「太古母音」仲尼式百衲琴
演奏曲目:《平沙落雁》
琴仲尼式,白石十三徽,紫檀嶽山及冠角,以各色木料切成六角形薄片貼飾表面,可辨者有黃花梨、紫檀及黃楊木,此技稱為「百衲」,取百衲僧衣之形象。龍池上方刻隸書「太古母音」四字,龍池下方刻篆書「傳世之寶」方印。

LOT21
明嘉靖 徽王府造亞額式「寒泉」琴
HK$600,000-800,000
全長117.5cm 肩寬18cm
來源:
徽恭王朱厚爝1506-1550銘文
徽悼王朱載埨1526-1556鈐印
亞洲重要私人收藏
明嘉靖 徽王府造亞額式「寒泉」琴
演奏曲目:《憶故人》
琴亞額式,水晶徽,硬木岳山、龍齦、軫足,髹黑漆,琴面髪流水斷及少量梅花斷,琴腹發牛毛斷,琴腹陰刻填漆行書「寒泉」二字,龍池納音左右硃砂書金文八字,右為:「嘉靖癸巳春」,左為:「徽府造」。
銘文字體為硃砂書金文字體,十分少見。嘉靖癸巳年,即十二年,西元1533年。
徽府即徽王府,時徽恭王朱厚爝1506年-1550年在位,厚爝為明英宗曾孫,英廟玄孫即是厚爝之子,徽悼王朱載埨1526年-1556年,此琴製作年代為1533年,時載埨僅七歲,由此可知此琴為厚爝時所製,後由載埨加刻印文。

LOT30
宋/元 鐵保舊藏仲尼式「萬年清」琴
HK$800,000-1,200,000
全長126.5cm肩寬 21cm
來源:
鐵保1752-1824銘文
亞洲重要私人收藏
出版及著錄:
許建編,《中國古琴民間典藏》,北京,2013年,編號79,頁198-200
宋/元 鐵保舊藏仲尼式「萬年清」琴
演奏曲目:《梧葉舞秋風》
琴仲尼式,肩起二徽六分,腰收七徽八分,硬木嶽山、軫足與龍齦、冠角,冠角鏟地雕卷草紋,朱漆間褐色,漆面發冰裂紋及流水斷,長方形龍池、鳳藻,龍池口沿嵌湘妃竹一周,天地柱位於龍池納音上下,龍池軫池之間漆書篆字「萬年清」三字及「銕梅盦珍藏」五字,雁足之下填漆題款數行,多漫漶不清,可辨者有隸書「元豐二年」于正中,左側尚餘行書「寅春」二字,右側隸書四十八字。

LOT1
西周早期 青銅雲紋甬鐘
HK$400,000-600,000
高47.1cm
來源:
Paul E. Manheim 1906-1999年舊藏
紐約蘇富比,2009年9月16日,拍品101其一
展覽:
大都會博物館,紐約1968-2009年借展
鐘甬中通穿過舞部,旋部起細棱線,組成抽象鳳鳥紋四組,每組鳥眼凸起如乳釘,舞身飾竊曲紋,鐘身合瓦狀,起乳釘紋為欄,枚凸起頗細長,前後各十八枚,鉦部光素,篆部飾凸起細線組成的變種竊曲紋,鼓中心飾凸線組成鳳尾紋,一鐘兩調,側鼓為降E小調,正鼓為G4調,分別近似古代之夾鐘調及林鐘調。
此鐘極厚重,小乳釘界欄及細線陽文紋飾西周早期到兩周之際皆有見,類似實物則集中出土於陝西、山西及山東,周室延伸之江漢地區亦有蹤跡。

LOT5
唐 魯山窯系黑釉藍斑拍鼓
HK$250,000-350,000
長58.5cm
鼓桶身,細腰,長條,鼓身隆起等距七棱,通體施黑釉,釉層頗厚,表面點施褐色斑點,隨性為之。
拍鼓本是西域樂器,西漢傳入中原,形式紛繁,材質多樣。唐代最流行的拍鼓為羯鼓,唐代南卓所著《羯鼓錄》記載:「羯鼓處外夷,以戎羯之鼓,故曰羯鼓…壴桑音搡如漆筒,下以小牙床承之。」魯山窯瓷鼓體量厚重,難以攜行或用作腰鼓,亦當下承座子,一如唐代羯鼓。鼓兩端蒙以獸皮,手拍或者以木棍擊打,日本奈良正倉院藏一副鼓皮殘件以及一件唐代三彩瓷鼓,可資參考,館藏編號南倉116及114。

LOT6
明永樂 局部鎏金金剛鈴及銅鎏金金剛杵一組
「大明永樂年施」六字楷書鑄款
HK$500,000-800,000
鈴高22cm 金剛持長17.5cm
來源:
傳歐洲私人收藏,蒐集與1980年代
傳倫敦羅西家族收藏
重要亞洲私人收藏
金剛鈴杵常成對使用,為藏傳佛教重要法器。鈴的上半部分表示佛身,下半部分象徵佛語,鈴舌寓意金剛其心,鈴內空腔象徵萬法皆空,鈴聲則宣示空性emptiness。杵本為古印度兵器,演變成法器後,杵身縮短,刃尖變得圓潤,象徵堅固鋒利的智慧,祛除魔障,又稱降魔杵。五股份別象徵大圓鏡智、平等性智、觀妙察智、成所作智及法界體性智。

LOT43
清 南音「槐韻」琵琶
HK$250,000-350,000
長93.5cm
來源:
柯賢勝先生1933-2017珍藏,後由家人保存至今

LOT42
光緒甲辰1904年王大炘刻俞粟廬舊藏昆曲紫檀拍板
HK$10,000-15,000
長25cm
來源:
俞粟廬1847-1930舊藏銘文
亞洲重要私人收藏
紫檀質,三片,為崑曲宗師俞振飛之父俞粟廬舊藏,前後兩板有王大炘題刻,前板:「煙波跌宕紅塵外 風月縱橫玉笛中」,後板:「俞粟廬先生惠佩 光緒甲辰年孟春王大炘刻」。
題刻者王大炘1869-1924,字冠山,因治斯冰之學,故號冰銕,別號懽山民、巏山民。齋堂為冰鐵堪、南齊石室。工治印,醉心于秦、漢之法,又廣學諸家,作品面目不拘一格,秀麗清瘦,佈局多平整工穩,曾名噪一時,與苦鐵吳昌碩、瘦鐵錢崖有並稱「海上三鐵」之譽。存世有《王冰鐵印存》。

LOT33
明嘉靖 嘉靖癸醜1553年趙高子銘宋之問詩崑笛
HK$200,000-300,000
長72.2cm
出版及著錄:
仇國仕,《無盡意》,香港,2018年
竹質,色蜜黃,竹絲細長如牙色,兩端嵌骨質首尾,首尾鏤空蝴蝶,笛吹、笛膜孔各一,按孔六,出音孔二,背面近笛尾處開二孔穿流蘇,笛首刻宋之問詩:「一年又過一年春,百歲曾無百歲人。能向花間幾回醉,十千沽酒莫辭貧。」
落款:「嘉靖癸醜小春月 刻于吳門吟紅館之南窗」笛尾刻「趙高子」三字。

LOT9
明晚期 剔紅十八學士圖長方大蓋盒
HK$600,000-800,000
長58.8cm
來源:
比利時私人收藏,並由家族繼承
倫敦邦瀚斯,2014年5月14日,拍品編號435
亞洲重要私人收藏
盒長方形,平蓋面,底承四足。此件剔紅盒尺寸巨大,與明代中晚期雕漆中實為少見,其漆層較厚,浮雕效果明顯。紋飾層次分明,構圖遠近錯落有致,立體感機強,而運刀如筆,磨工細膩,畫面生動逼真。

LOT8
明晚期 銅胎掐絲琺瑯「歸去來兮」圖插屏
HK$550,000-650,000
帶框高 44cm 寬 43.5cm
來源:
亞洲重要私人收藏
插屏紫檀攢框,內嵌銅胎掐絲琺瑯,畫面取陶淵明《歸園田居》詩意,掐絲作筆,填料成墨,畫心主題為陶淵明策杖,後有一童子抱琴跟隨,前方童子五人迎迓,門前柳樹粗壯繁盛,佔據三分之一畫面,人物之外有藍地,青山,白雲,山石雜樹填以深濃淺淡之色,層次分明,畫心邊框及銅絲皆鎏金,插屏滌環板亦嵌銅胎掐絲琺瑯,銅絲鎏金,掐作連枝花卉紋,填藍地,綠葉,紅白青黃花色。
此屏畫面取自陶淵明《歸去來兮辭》中 「乃瞻衡宇,載欣載奔,僮僕歡迎,稚子候門,三徑就荒,松菊猶存」詩意。

LOT34
清康熙 青花畫堂起舞圖筆筒
HK$500,000-800,000
直徑18cm
來源:
倫敦S.Marchant and Son公司
瑞士Harriet Szechenyi舊藏
倫敦邦瀚斯,2011年11月10日,拍品編號137
筆筒圓唇,直壁,平底,底心內凹,內書「大明成化年製」六字寄託款,筒身外壁繪明代傳奇《鴛鴦縧》之「張淑兒畫堂起舞」,描繪主人公楊直方好友胡平奉旨出征塞北,張淑兒起舞為之送行的場景。

LOT29
溥儒1896-1963 臨崖撫琴圖 水墨紙本 鏡框
HK$420,000-480,000
鏡心132.5cm x 33.5cm
出版及著錄:
財團法人邱再興文教基金會,《欣於所遇—鳳甲美術館館藏水墨百選集》,2006年, 頁104。

LOT40
董橋 行書「錦瑟」水墨紙本 鏡框
HK$20,000-50,000
鏡心57cm x 25cm
來源:
亞洲私人收藏

LOT51
方文山 菊花台裝置藝術
HK$120,000-150,000
175cm × 28cm × 104cm
版數:1/4
材質:
環氧樹脂,鑄模樹酯,玻璃纖維,聚氯乙烯,多媒材
簽名:
方文山 2020年10創作

LOT14
《無念》贊直 琴桌系列
HK$200,000-300,000
110cm x 40cm x 68cm
2019年
陳仁毅設計
作品編號AC23.6219
老楠木、大漆髹飾
出版及著錄:
陳仁毅,《春在設計》,福建,2020年,頁246-249
此琴桌以老楠木制,選材用料極其講究,音箱部分另取獨板老料裝鑲而成,精美細緻。
琴桌上部結構,邊抹以格角相交,面板與底部皆取獨板,上下底部互設穿帶,並以錯位排列其間。邊抹部分立面亦以整板為之,經榫卯相連接後構成音箱。開魚洞眼孔洞於短面桌邊之兩側,左右各一,可達共嗚掦聲之效。
《無念》贊直 琴桌系列局部
12月1日,邦瀚斯將舉行香港首場以音樂為題之中國藝術品拍賣──「八音克諧:中國音樂藝術片羽錄」。拍賣涵蓋中國音樂藝術數千年源流,上至青銅時期,下至當代,既有各式傳統樂器如上古甬鐘、古琴、鼓、以至戲曲昆笛;亦羅致一系列以音樂為靈感、或以樂入題之其他藝術精品,包括玉器、瓷器、漆器、書畫詩詞、琺瑯等,盡現音樂美學在中國藝術傳統土壤上的萬千面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