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房》閱後感:深歎一聲“不易”!

自5月31日首批《文房》出爐後,一周時間內發往全國各地,陸續收到諸多閱後回饋。有讀者表示“每一頁都是高潮,根本捨不得看完。”有讀者收到以後立刻再加買一套,因為“書太值,想傳家”。還有人連續熬幾個晚上一字不漏地讀完,大呼過癮。
今天開始,“退藏”將摘取部分精彩讀後感推送,首先分享的是林存真女士、田家青先生、柯惕思先生、黑國強先生、張志輝先生的閱後感。

林存真
中央美術學校設計學院副院長;
北京2022年冬奧會奧組委形象景觀藝術總監
十年了,傳俊的著作——《文房》出版了。作為見證者、參與者,內心依舊波瀾難抑:一是欣喜,此書系統全面的梳理了文房體系,填補了此間研究的空白。融入那般精彩的世界,與古人談天說地,暢快淋漓;二是感慨,十年來,傳俊筆耕不輟,收集、整理、研究、論證從未間斷,才有了今日之所得。如此浩繁的內容,詳實的考據,耗費了作者巨大的心力!非有理想、持以恒心者不能為之。
文房諸器作為載道的本體,記述著歷史與文化,顯露了歷代的審美追求,在心與物的交匯中潛移默化地完成了文化資訊的交互,成為構建中國傳統美學體系的重要部分。
中華文明數千年不斷,皆因在傳承與變異中能夠保持平衡。當今社會高速發展,中外文化激烈碰撞,創新成為巨大的生產力。此刻,更應重新審視傳承的重要意義。探尋民族文化的根脈,滋養文化品格,以獲前行的力量。
希望從事藝術設計的朋友們、學生們仔細的研讀這樣的專著,必將獲益良多。有幸參與並創造這樣的歷史,深感欣慰。感謝為此默默付出的人們。
品讀傳俊先生十年勤耕的碩果,其味醇厚、沁人心脾。

田家青
中國古典傢俱領域內著名學者、專家
見到了剛剛出版的劉傳俊先生編著的關於中國古代文房一書,四大冊成箱,宏篇巨制蔚為大觀。還沒有來得及細看內容,但對書的水準心裡早已有數,因為我對劉傳俊先生的專業知識水準和他的執著精神有所瞭解,幾年前我看過他寫的本書的部分初稿,看得出來他是下了真功夫,而且我認為實踐的重要性怎麼強調都不過分,因此業界人士和收藏家的著作應會有特別的和特殊之處。
2020年初夏田家青識。

柯惕思
原美國加州中國古典傢俱博物館館長
上海善居主人
我大約20年前第一次認識劉傳俊。當時他在上海城隍廟古玩城古董市場附近有一個小店鋪。有一天他和陳增弼先生來到我家看望,我清楚地記得他們對我收集的插圖和繪畫參考資料的興趣。多年來,我們繼續互相學習,分享經驗和知識。
劉傳俊出版的《文房》系列確實是一項重大作。它不僅彙集了他作為行家和收藏家的職業中的珍貴亮點,而且還展示了對藏品的崇高熱情和嚴格的研究。第一卷《文房之味》內容豐富,包括參考文獻和視覺參考資料。後三卷包括了他的個人收藏和各類文房小件,遠遠超出了明清硬木的範圍,這些物品跨越了整個中國文明史,並由多種材料製成。劉傳俊敏感的攝影也證明了他的熱情。完整的《文房》四卷全面介紹了文房傳統。
需要感謝傳俊的貢獻!歷經多年努力才能實現,我相信《文房》將成為收藏界有價值的重要參考。
《文房》書影

黑國強
香港典亞藝博創始人
叢林兄跟我們家的淵源數數已有幾十年,從以前只聞其人、不聞其聲,當中隔了幾重山,到今天幾乎家人相稱,想想大家都經歷過「鏟地皮」的時代,真是一段大長篇,能說個十晝夜!
時間再推到2018年秋,不是文人的自己跟傳俊在京共同做了一場對談式講座,找他當然是想著大家對有關文房傢俱的經驗想法很相近,跟大家分享一下,該是有趣的事情,但結果卻……結果卻是自己汗顏,自己也變成了聽眾之一。
事緣講座內容圍繞坐具,結果我跟大家一樣上了一節「文房」歷史課,獲益良多。我汗顏的是叢林的底子、預備功夫太強了,資料豐富卻又分析精准,言詞到位,簡單實在易掌握,可聽可看性極高,反映自己有所不足,明白到就算是興趣,其學習也是終身的! 想想這又是理所當然的,他當時在《文房》一書的籌畫已投下了大量心血,金錢能算,但所用時間、精神、意志卻令人難望其背!
當今世上環境複雜,難以獨木成林,但人如其號,叢林兄一人卻造就了《文房》一林,不跨張的說是前無古人,其在於書中器物都是傳俊以一人之力,收其帳下,仔細研究,恍惚幾十年前的大江南北之旅又重啟一遍; 另一跨張之處是書中資料出典,能收的都給他以一人之力都收歸其下,也成就了一個書庫,這可不是坐著想想就能成事的! 但最令我吃驚的是,他是居然把所有的資料出典都讀遍了,此中毅力,怎不令人汗顏、自歎不如呢! 至此,叢林兄也開了我方便之門,隅有對文房文化器物出典不明之處,發通短訊,便腦門頓開了!
著書立說從來不易,以「一夫當關」之勢來完成更是異數。傳俊從騎自行車走遍大地,不甘停步地不斷進化,真是「行萬里路、讀萬卷書」地成就了《文房》一書,世人的尊重就是這樣贏回來的!
2020年初夏, 香港

張志輝
故宮出版社
與劉傳俊兄相識已十餘年,起初只是點頭之交,後來因為聊起一個文獻,我們都驚詫于對方竟然知道,交流漸多,慢慢熟絡起來。從傳俊兄動念準備這套書,到撰寫、修改乃至出版的整個過程,我都有幸參與其中,個中甘苦,真是不足於外人道也!今終於得以出版,可喜可賀。
傳俊兄初為行業從業人員,是資深古傢俱行家,後來,業務範圍從傢俱轉向木器小件,入多而出少,由生意轉而收藏。他又好求知,但有所得,便考訂文字,歸納形制,爬梳源流,探討功用。於是,收藏漸而甚夥,案頭漸而累牘,所知漸而廣博,囊中漸而羞澀。且並不拘泥木器,觸類旁通,凡是與案頭文房有關者,但可充一類,便不拘貴賤,都忍不住納入箱篋。或有言,何購此破爛?至於佳者,常有人以市值數倍求之,卻不為所動。或有言,莫非病乎?傳俊兄笑而不答。明人張岱說,人無癖不可與交,以其無深情也;人無疵不可與交,以其無真氣也。
“不務正業”的傳俊兄,將數百件文房器具納於一室,常約三五好友,小酌幾杯,微醺後圍坐大案,傳俊兄翻箱倒櫃,一件件獻寶般持出,摩挲把玩,會意於心,若有疑問,一邊手機搜索,另一邊又在書架上東翻西翻尋找書籍,不亦樂乎,也不覺乎,那窗外已泛魚肚白。樂在其中!
收藏漸成系統,整理出版又是一番功夫,傳俊兄並非專業出身,難度自然更大,好在他嗜好讀書,圖書滿架,便簽滿書。凡與文房有關者,不論是古代文獻,還是今人著作、考古報告、展覽圖錄,都積極搜羅。愛書不亞于愛文房。輒有所得,欣欣然與同好分享。倘有未解懸疑,又求諸師友。滴水自然穿石,但是當看到他洋洋灑灑二十四萬余字撰述時,還是驚詫不小。於專業人員,這都是不小的工作量!
自古以來,文房並不是非常成熟、科學劃分的工藝美術門類,其囊括甚雜,說是包羅萬象也不為過,如《長物志》之類書籍,也僅是泛泛的記錄,多是一些文人隨性而致的描寫。今傳俊兄不厭其煩,將文房分為四部分,14大類,150餘小類,有的小類,如筆,還再劃分釋家用筆、道家用筆、婚慶用筆、祝壽用筆、祭祀用筆、抓周用筆……再不厭其煩的加以闡述。每一門類,都辨其源流,厘清概念,有些相似的文房,如筆筒與筆海、筆床與筆船、筆鼓與花插、界尺與界方、硯滴與油燈等,此前常被混淆者,他都加以辨析。至若貝光、茶船、酒牌葉子、蒙古象棋、麈尾、弄月盆幾等,多聞其名而少見實例,也被他有心搜索,證以實物。每次看到這些書稿,我等都忍不住深歎一聲“不易”!
近水樓臺,他書中收錄的五百余件文房器具,大半我都曾把玩欣賞過,今落在紙張上,翻閱時還是忍不住讚歎。傳俊兄是個“狠人”,總覺得攝影師不能反映這些心愛之物的美,又兼物品雜亂,工作起來繁雜,索性自掌相機,在家裡支起傢伙事,拍將起來。也許是愛之入骨,即使是個光素的筆筒,他也能拍出百余張圖片了,自家“孩子”,他咋看都美。從現在的效果看,雖偶有小疵,但於器物之呈現,亦可盡善了。當然,這也離不開設計師于山兄的辛勤付出。
傳俊兄大作付梓,囑我這個見證者寫點文字,其實文房並非我所專,況乎其美、其趣、其味、其情,書中已備,再說就是續貂。這本字典般的大著,孕育10年,在這奇詭變化的2020年終得面世,傳俊先生說這本書和女兒“同歲”,一路呵護,是給家人和自己的一份禮物,然又何嘗不是給行業的一份獻禮,關於文房的書籍和研究,後來者自然不絕於縷,然而此書,是一個很好的開端。
《文房》書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