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景德鎮是國際化的八線城市。”
有景漂用這句話概括了現在的景德鎮——儘管它已經被劃歸為四線城市。確實,僅僅在陶溪川呆上半天,你就能感受到它的“國際化”。但“八線”在哪裡呢?這個問題在嘴邊繞了幾圈,直到有一天,我無意中逛到景德鎮的老街區。
那是10月中旬的某一天,陽光正好,馬路兩邊的大樹落下斑駁的光影。就在這樣的光影裡,我看見了路邊挑擔賣水果的人、騎在車上等著客人的摩的師傅,和高低錯落的筒子樓裡晾起的五顏六色的衣服——景德鎮十足地接上了“八線地氣”。
當我站在橋上,望著橋下三輛鐵軌線緩緩消失向遠方,我決定暫且放下景德鎮的兩張“名片”陶溪川和三寶,去看看這個小城的過去。
本文節選自《美在中國》雜誌《走,去景德鎮吧!》專刊,如需購買請見文末。
走,去景德鎮吧!
“不熬夜”工作室的小姑娘建議我一定要走走老廠。
她從貴州畢業後就到景德鎮創立了陶瓷工作室,目前和男朋友一起住在老廠一個老房子的頂層。她的推薦理由是這裡彙集了大部分能在景德鎮找到的工藝,許多老工匠也在這裡開設作坊。
“不熬夜“工作室 黃婷婷
筒子樓裡藏著很多年輕人的夢想
創業者的工作環境簡陋樸素
事實確實如此。
從淘泥壓模到上畫燒窯,甚至打鐵的、裱框的,老廠應有盡有。這也是“不熬夜”工作室選擇這裡的原因。儘管居住環境差,但打模、燒窯都方便。
各司其職的匠人們
貨多的時候就用板車推車去窯房燒瓷
配套齊全的“老廠”
老廠裡有幾處“公共窯房”,製作好的瓷器都可以到這裡燒制
隨處可見的瓷胚
大大小小的作坊編織成了一張嚴密協作的生態網
每個工人都是景德鎮陶瓷生態裡不可缺少的一環
同樣這麼考慮的人大有人在。
所以無論行情好壞,老廠裡的人都不閑:打鐵的在小黑屋裡閃著火光、築模的在白茫茫一片瓷粉裡攪著陶泥、有工人推著板車運送瓷器、窯房裡的人則一邊看著火一邊假寐養神。
老廠的街道忙碌卻平和。
石膏建模師傅 余國華
他在牆上畫了財神像,寫了最真摯的願望——要恭喜發財!
余國華師傅從16歲開始來到景德鎮當學徒,後來接下外公的班成為“為民瓷廠”的裝坯工人。瓷廠解散後,他開了個小作坊專門給人打石膏建模。
他的工作很重要,是瓷器從紙上落地的第一步。他的這家店已經經營了20年,他喜歡在幹活的時候放點歌,還在牆上畫了財神像,寫了最真摯的願望——要恭喜發財!
路遇一位“國際範的民模”
每個角落可能都有他們的身影
從國營瓷廠出來開小作坊營生的人不止余國華一個,甚至說景德鎮各個角落可能都有他們的身影。他們可能是作坊主、可能是燒窯工人、也可能是路邊雜貨店的老闆。
老廠彙集了一班老工人,他們在這裡形成了一個不小的工藝產業鏈,就像一張巨大的網,不同的人在其中編織著不同的生活。
大批的創作者看中了這裡的方便和廉價的生活成本,紛紛搬進筒子樓裡。儘管外面看著粉塵四溢,但走進去往往別有天地。
同余國華一樣從國營瓷廠走出來的聶師傅選擇了落地雕塑瓷廠。他是江西豐城人,16歲離家學藝,祖上從曾祖父那代起就在景德鎮做陶瓷,後來接班在雕塑瓷廠工作。
聶師傅一再強調自己做的是雕塑瓷廠的傳統瓷像
我們造訪那天,他正在窗邊給神像上色。看見我們的大腦袋從門邊伸進來“打探”,他招呼進去坐坐。
他的作坊落在雕塑瓷廠的小巷子裡,雕塑瓷廠是個極具魔幻色彩的地方。隨處可見的瓷造像,有些在樹下乘涼,有些靠在窗前;有時候會碰到瑕疵的彌勒造像堆積成山,走著走著就有“外星人”要飛回太空;偶爾拐角還能碰見“維納斯”。
正好碰見一個工人推著毛主席像行走在馬路上
在瓷廠裡光腳玩耍的孩子
拐角還能碰見“維納斯”
給工作室起名“陋室”,還堂堂正正寫在牆上
被遺忘在地球的“外星人”
雕塑瓷廠一角
各個作坊都把自己的瓷坯放在陽光下晾乾
這裡私人工作室多,每當有屋子空出來不過三天就會給人補上。年輕的琪琪和她的男朋友也把工作室設在這裡。大廠房,足夠容納日常的工作所需。充足的陽光落在院子裡,他們把做好的壺排排放在外頭晾乾。
這裡相比老廠自由得多,入駐的大多是相對成熟的個人工作室和不算小的手工作坊。他們顯然比老廠的人們更有閒情,給自己工作室起名“陋室”,還堂堂正正寫在牆上。
為了指引道路,“犀牛”工作室在路邊打下紅色的犀牛印記;代工的大作坊裡,孩子光著腳踩在地上,作坊門口,你蹲下就看到幾個捏的奇形怪狀的“造像”立在長了青苔的臺階上。
“犀牛”工作室在路邊打下紅色的犀牛印記
魔幻的雕塑瓷廠
陽光下的神像
樹下“閒聊”的神像
等待被運走的一批瓷造像
每週六的上午,雕塑瓷廠的樂天市集都會吸引一大批年輕人到來,當外面喧囂熱鬧的時候,不往裡走你絕對想不到這裡藏著景德鎮的另一番面貌。
手藝人李小山曾經用“現代的遊牧民族”來形容景漂的人們。
事實上,景德鎮很大一部分人都是景漂,有些人年輕時過來學陶瓷中的某一個步驟,做了幾十年陶瓷生產線上的“釘子”;有些人接替當年父親手上瓷廠的活,後來開了小作坊在景德鎮住下;有些人在景德鎮上學最終留在景德鎮;也有人因為熱愛陶瓷從家鄉過來謀生。景德鎮的老街區老廠房已經在改造中慢慢遠去,但我們依然從現存的這些舊街區感受到了過去景德鎮的魅力。
景德鎮的“八線”風景迷人
我們離開雕塑瓷廠時又路過聶師傅的作坊,不開燈的作坊前面黑乎乎一片,直到窗邊慢慢有些亮光。我想起聶師傅一再強調的:“我們做的是雕塑瓷廠傳統的造像。”
這大概就是景德鎮的底氣吧!
給神像上彩的年輕人
也正是這股“底氣”吸引了無數景漂,創作者、手藝人、工人,他們在這裡深深淺淺地都找到了自己的位置。如果“遊牧民族”是“逐水草而居”,那這種底氣,就是景漂的“水草”。
“景德鎮是國際化的八線城市”,“國際化”是它的名片,“八線”應該也是。而當下,怎麼保留“八線”背後的東西,值得這個城市深思。
出品|《美在中國》
撰文|鄭三觀
攝影|山人小小、鄭三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