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27日,佳士得香港將單獨為一件拍品呈現一個拍賣專場,隆重呈獻極為珍罕的巔峰之作——康熙琺瑯彩千葉蓮盌。
康熙琺瑯彩千葉蓮盌3D視角視頻:佳士得
值此契機,讓我們一同細品琺瑯彩瓷背後的深厚歷史底蘊及精湛工藝。
何為琺瑯彩瓷?
琺瑯彩瓷,又稱瓷胎畫琺瑯,是指一批數量極少、以琺瑯材料在瓷胎上彩繪裝飾紋樣並燒成于清宮的瓷器,首見於康熙一朝。
琺瑯彩作為釉上彩的嶄新品種,與中國傳統釉上彩料性質迥異。琺瑯是一種燒成後成玻璃物質的彩料,不同顏料可互相混融、使調色盤大增,並可層層堆疊,營造出如油畫般的肌理感及視覺效果。琺瑯料燒成後具有瑩潤、通透的特質,顏色可鮮亮可柔和,是瓷胎上作畫的絕佳顏料選擇。
在中國,琺瑯的運用早於元代已經出現。
掐絲琺瑯,俗稱景泰藍,就是在銅器上將彩色玻璃融化後填充進銅絲掐制的形狀中。將琺瑯當作顏料繪畫,則於十五世紀始出現歐洲的金屬器上,但並無將琺瑯顏料畫在瓷器上的前例。
極力推崇科學技術的清康熙皇帝在晚年透過歐洲傳教士傳入的禮物,首次接觸西洋畫琺瑯藝術,並產生濃厚興趣。
為了發展畫琺瑯工藝,康熙帝要求歐洲教會派懂得燒制琺瑯的傳教士來華,更在清宮內設立琺瑯作坊,讓西洋琺瑯藝師訓練中國工匠制作畫琺瑯器。
經過數年實驗性階段,康熙朝最後數年宮廷畫琺瑯工藝臻至成熟。發展出各式琺瑯器,包括銅胎畫琺瑯、玻璃胎畫琺瑯、宜興紫砂胎畫琺瑯等。其中瓷胎畫琺瑯彩,屬中國首創,被認為是彩瓷中最為精美的品類。
康熙琺瑯彩瓷的地位
瓷胎畫琺瑯可謂科技與藝術結合之巔峰,將繪畫與瓷器藝術結合,乃中國首創。康熙一朝為琺瑯彩瓷的創燒朝,在琺瑯顏料上以及瓷胎繪畫上都有創新,意義深遠。
根據清宮造辦處活計檔的記錄,琺瑯彩瓷自創燒始便受到皇帝的重視,製作上精益求精:素白瓷胎由景德鎮禦窯廠特製,運往清宮後由宮廷畫師繪製圖案,再由造辦處琺瑯匠師描繪於瓷器上,入窯燒造。
因此琺瑯彩瓷是皇帝大力推動下才發展出的宮廷藝術,開創瓷胎彩繪的新高度,紋飾更加生動、立體、具畫意,代表了當時最高的工藝以及審美水準。
傳世琺瑯彩瓷大多為清宮秘藏,只屬皇帝擁有,極少流傳宮外。至民國初年紫禁城開放後,外界才得以窺探琺瑯彩真面目,旋即成為藏家鑒賞追逐的目標。
巔峰之作:
佳士得康熙琺瑯彩千葉蓮盌
畫琺瑯的製作雖於康熙朝中晚期1693-1716年間已在宮廷開展,但成功的作品卻出現極晚。至康熙晚年,造辦處開發出多種新琺瑯料,繪畫、燒制的技術也逐步成熟。
從器型和琺瑯料的燒制效果來看,這次拍賣的琺瑯彩千葉蓮盌讓我們判定其為康熙晚期成功燒制的琺瑯彩瓷範例,為康熙琺瑯彩中巔峰之作。
清康熙 約六十一年
禦制胭脂紅地琺瑯彩千葉蓮紋盌 藍料雙方框“康熙禦制”宋體款
直徑 11 cm.
估價待詢
來源:
· 阿爾弗雷·德捷本諾爾 Alfred Trapnell 1838-1917 珍藏
· 瑪麗·珍妮·捷本諾爾夫人 Mrs Mary Jane Trapnell 珍藏
· 倫敦佳士得,1955年2月16日,拍品88號
· SydneyL. Moss,倫敦
· 裡埃斯科 R.F.A. Riesco 1877-1964 珍藏
· Bluett& Son,倫敦
· 香港蘇富比,1983年11月15日,拍品277號
· 張宗憲珍藏
· 香港佳士得,1999年11月2日,拍品509號
· 張永珍博士珍藏
· 香港蘇富比,2013年4月8日,拍品101號
展覽:
· 香港藝術館,《天民樓藏瓷》,香港,1987年,圖錄圖版90號
· 倫敦佳士得,《雲海閣重要中國瓷器:張宗憲珍藏展》,倫敦,1993 年,圖錄圖版104號
著錄:
· 《香港蘇富比二十周年》,香港,1993年,圖版206
· 南京博物院編著,徐湖平主編,《宮廷珍藏中國清代官窯瓷器》,上海,2003年,頁52號
· 《香港佳士得二十周年回顧中國瓷器及工藝品精選》,香港,2006 年,頁5及227
局部細節
首先,這只盌的器型有別於康熙時期常見的大盌,更加精緻、輕盈,與雍正時期的盌的造型更為接近。
其次,盌身上出現的胭脂紅、白、黃三種琺瑯料均為康熙朝晚期清宮成功配製的新顏料。
另外,此盌的琺瑯料繪製在上過釉的素胎上,且琺瑯料發色豔麗、質地均勻,代表了康熙朝畫琺瑯成熟時期的製作工藝所能達到的精湛效果。
別例參考:
圖1 臺北故宮博物院藏品
上圖為試驗初期之琺瑯彩例子,琺瑯施於無釉澀胎上的紫地開光花卉盌,清晰可見釉面上因釉彩融熔不完全而造成的顏色不勻及表面粗糙,說明顏料品質不佳且燒製作溫度掌握不成熟。
圖2 臺北故宮博物院藏品
而圖2中的粉紅地牡丹花卉瓶則是在上過釉的素胎上進行彩繪,發色較圖1更進一步,且牡丹的描繪也更加細緻,但是粉色地釉在燒制的過程中流淌明顯,不同釉層因釉面流淌有交迭的部分,說明燒制技術還在不斷成熟中。
從插圖1到插圖2到是次拍賣的千葉蓮盌的漸變代表了匠師們在顏料配方、描繪方式以及燒制工藝的不斷調整。每一次入窯燒造都會有不確定的因素,而此盌上的每一種顏色都發色鮮亮,在證明匠師們逐步成熟的技術的同時,也是燒制時天時地利人和產生了絕好運氣的結果。
千葉蓮之重大意義
此盌繪以康熙琺瑯彩瓷中鮮見的蓮花蓮葉紋。蓮花紋飾對於這件器物而言,不僅包含重要的文化內涵,也成為斷代的重要依據。
盌上所繪並非普通的蓮花,而是罕見的千瓣蓮,當中兩株屬一莖二花的並蒂蓮。這種蓮花產自蒙古地區的敖漢旗,故又被稱作“敖漢蓮”。
康熙帝對風姿綽約千葉蓮青睞有加,曾多次題詩詠之,在位最後一年即康熙六十一年,西元1722 年曾命工擅花鳥的內閣學士兼禮部侍郎蔣廷錫西元1669 至1732 年作《敖漢千葉蓮》軸。此畫被康熙帝大為讚賞,並著臣子題詩志之。
蔣廷錫康熙六十一年繪《敖漢千葉蓮》軸,絹本設色
臺北故宮博物院藏品
從繪畫技法的角度講,此盌的裝飾紋飾與蔣廷錫在《敖漢千葉蓮圖》中的蓮花,特別是畫中左側的那朵花瓣層迭豐盈的粉紅並蒂蓮花極為相似,應受後者啟發所繪。
本拍品燒造於康熙晚期,所以畫瓷師很可能曾師法蔣氏畫作,甚或是皇上授意為之,由此看來,此盌當可斷代為康熙六十一年西元1722年。
蔣廷錫康熙六十一年繪《敖漢千葉蓮》軸與本件琺瑯彩盌之細部對比
康熙皇帝在位61年西元1662至1722年,雖早於三十四年西元1696年已命人建立玻璃廠,參與研發琺瑯料,但琺瑯彩瓷至康熙晚年才臻至極致。
本盌斷代為康熙朝最後一年,紋飾極為細膩,精緻的工筆劃中因融入了西方立體透視法,圖案顯得靈動而逼真,圖案如畫卷般包圍盌身外壁,慢慢將盌旋轉觀賞才可體味細節之妙處,可算是康熙琺瑯彩巔峰之作。
康熙皇帝發展本土琺瑯彩製作之夢想,亦終於在本千葉蓮紋盌中圓滿達成。
世紀遞傳:
康熙琺瑯彩千葉蓮盌收藏史
此盌的傳承歷史豐富且具有傳奇意味,流傳清晰而顯赫。
迄今追溯到的第一位藏家為英國藏家Alfred Trapnell阿爾弗雷德.捷本諾爾1838-1917。捷本諾爾原是一位船長,曾至遠東進行貿易活動。並於1901 年自費出版了個人的中國瓷器珍藏圖錄。
直至1955年2月,此盌首次現身於拍賣市場,在倫敦佳士得以36 堅尼英鎊37.80賣給倫敦古董商Sydney L. Moss,同年再轉賣于著名英國收藏家Raymond F.A. Riesco雷蒙. 裡埃斯科1877-1964。
1983年11月,此盌通過倫敦古董商Bluett and Sons在香港蘇富比上拍,由傳奇人物張宗憲先生成功拍得。
1999年11月張宗憲先生將此盌交於香港佳士得拍賣,並由其妹妹張永珍博士競得。
張氏兄妹為收藏界中之泰斗,對於美及珍罕的作品皆有超然的鑒賞力。2013年4月,張永珍博士將此盌于香港蘇富比拍賣。
從上往下依次為:
阿爾弗雷德・捷本諾爾先生1838-1917
由阿爾弗雷德.捷本諾爾於1901年自費出版的《An Illustrated Catalogue of Chinese Porcelain and Pottery Forming the Collection of Mr Alfred Trapnell》
雷蒙・裡埃斯科先生1877-1964
至此,這只承載著康熙皇帝發展本土琺瑯彩製作夢想的千葉蓮盌,歷經中外名家一個世紀的清晰遞傳,再現拍場勢必引起轟動,也難怪佳士得為它單獨開設一個專場“圓夢”了。
來源|佳士得
編輯|退 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