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人最偃意的生活狀態,莫過於「閒靜」。
所謂「人閑桂花落,夜靜春山空」,有時有地,有思有心,才能閑賞天籟。正如我們春觀草青,夏迎松風,秋拾紅葉,冬賞梅英,明知它們終會消逝,為目擊那一瞬生機,仍年年歲歲,為短暫的生命,歡欣踴躍。
這一點,常侍花草之人必體會至深。
丁峰如創作于保國寺
丁峰如創作于保國寺
陳輝創作於櫟盦書齋
倪志翔創作於芥墨藝術館
上野雄次創作於形而上設計
中國哲學是一生命哲學,它把宇宙與草木視為流動的生命。
在中國人「逝」的眼光中,巍巍高山、滔滔河川,與纖纖花草、茫茫林木,有著相同的觀照。「已識乾坤大,猶憐草木青」,人間至美,無非榮衰,何處乾坤,自在草木。
陳材創作于鑒餘雅集
王國忠創作於靈岩山房
王國忠創作於靈岩山房
葉清一創作於研造社
謝明創作於靈岩山房
中國文人的草木情懷還蘊藏著深摯的知物之心。
汪曾祺曾與友人于昆明一店中躲雨,躲雨中,看見酒店堂前有一架大的木香花,被雨淋透。這樣的況味,四十年後依然歷歷在目——「蓮花池外少人行,夜店苔痕一寸深。濁酒一杯天過午,木香花濕雨沉沉」。
陰陽潛替,春秋代序,萬物都是一期一會,在作者心中,這株木香花的生命雖短暫並無局限,雖脆弱不能隨意摧毀,雖渺小並無缺憾。
花草無言,生機自美,逝者如斯,唯情貫之。
公子創作于檀石山居
楊嵐創作於櫟盦書齋
孫可創作于孝友堂
高柳曉珊創作於羽人三茶室
吳清創作於清祿書院
中國藝術的境界,亦以此無言之美視為絕對之美。
「心與造物者遊,故動即相合,一落語言文字,便是下乘」。藝術是「沉默之鄉」,無言之純粹體驗為藝道的關鍵,唯藝術家敏感的心靈能捕捉這詩音。清代畫家戴醇士題畫中詩曰:「萬梅樹下一張琴,中有空山萬古音」。靜默空穀中,人與殘梅,淡然相對,這「淡」不是木然,而是淡去塵網世念,養素歸真,會通天地。
即蘇軾對聯「空山無人,水流花開」一境,最當此理。
冒棟創作於松屋
萬宏創作於元燁堂
漠創作於五十五號院子
黃玉潔創作於璞素
天地大美無言,草木以無言應之,人何能萎弱於天地之間而不能自立?折花入器,體現的正是儒道兩家同舉天地的創造精神。
文人視花器為大地,視花枝為鴻鈞,視主宰為造物,以心目經營之。是故,錢謙益詩雲:「會得遠山濃淡思,數枝落墨膽瓶中」。美的造境源于心靈之映射,其真意不在言,而在生命的體驗。所謂「一花一世界,一葉一精神」,一枝梅是錚錚傲骨,一叢菊是煢煢隱士,一盆蘭乃謙謙君子……若無天人合一的哲思,何來方寸之間的造境?
徐文治創作于徐文治瓶花藝術中心
冒棟創作於松屋
徐俊創作於浮雲堂
萬宏創作於元燁堂
吳曉靜創作於靈岩山房
左顆顆創作於靈岩山房
人這一世,諸多功課,盡在人間草木。若落花般無言,似秋菊般恬淡,不羨宇宙,不歎自己,悠然面對逝者如斯的天地。春攫桃李,夏擇蓮,秋擷紅葉,冬探梅……無以喧囂之心去會,必以寧靜淵澄之心去見天地,見眾生,見自己。
文人空間特別出品插花美學綜合讀物——《花前》,於此清秋時節,予君清賞,共品花事閒情。
內容來源:《花前》
文:文人空間 韓蘇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