Oldisnew:佳士得在北京打造了一個理想中的“家”

視線左側置一對黃花梨圈椅,中央有柔軟舒適的沙發可供圍坐。面前安置了一幾一凳一拳石,還有兩隻宮燈,靠牆立著一對亮格櫃,湊近細看門板系一木而做,質樸遼闊,低調奢華。
茶室中央是一張四面平式寬大茶桌配四出頭官帽椅,造型簡練俐落。茶桌右側角落有一帶底座圓角櫃和一隻三彎腿五足圓香幾,靈動自然。茶桌前擺放的是丹麥設計師漢斯韋格納1944年設計的“中國椅”,其靈感來自明式圈椅,充分借鑒了圈椅的舒適性和線條感。茶桌上擺著紫砂壺、茶杯、建水、蓋置、茶匙、茶盤等各式茶道具。
對面牆邊擺著兩張柯步西耶設計的LC-2黑色沙發,用不銹鋼和真皮製成,剛硬和柔軟和諧共存。沙發側面的牆上懸掛的是一幅攝影師陳漫大學時期的作品《雙米奇2號》。
中西方氣息在空間內無聲交融,可以坐語道德,暢懷舒嘯……
關於中式傢俱在當代語境下的呈現方式,關於古為今用的詮釋角度,關於藝術生活化的有趣探索,關於中西文化的交融和碰撞,還有什麼可以在當下想像和發生?
今年6月,佳士得在北京搭建了五個實景空間,營造了一個理想中的“家”。
Old is new
2015年,佳士得在紐約還原了安思遠的華美大宅,將一代中國古董大亨的生前家居空間,呈現在世人面前,也將西方收藏大家的生活起居文化帶回中國。
2015年,佳士得在紐約還原了安思遠的家
2019年,佳士得呈現了收藏大亨歐雲伉儷的家
安思遠之後,佳士得又陸續將一眾西方重要藏家的家居空間呈現在拍前預展,掀起一波又一波的時尚收藏風潮。
而在中國,隨著接收到的收藏資訊日趨豐富,國人對藝術日用和陳設美學方面,也有了更高的標準和更深的渴求。
2019年6月13日-21日,佳士得以私人洽購的方式,在北京佳士得藝術中心模擬了一個精緻美好的“家”。
這個“家”,有客廳、偏廳、茶室、佛堂、書房組成,以古為今用的方式,圍繞生活、藝術、設計三個層面,展開一系列有益的探討和嘗試。
“汲古涵今——當代書房藝術”展
此次“汲古涵今——當代書房藝術”展,精選了全球90餘件藝術品與生活器具,圍繞書房文化與書房功能的延伸展開。
展覽從生活切入,將區氏製作的中國明式經典傢俱、包豪斯思潮影響下的現代主義傢俱、北歐設計、義大利當代設計的傢俱和家飾品,以及吳昌碩、吳湖帆、王原祁、金俊明等古代文人畫家作品,和井上有一、杉本博司等日本藝術家作品,自然有機地陳列在一起,營造出一個適用於生活又具有高度審美的藝術化生活場景,移步換景,值得品味。
再現“王世襄書房”
退藏的粉絲一定還記得近期熱文“王世襄最有溫度的舊藏:生前自用的4000冊圖書整體拍賣”,王世襄生前自用的十櫃圖書4000冊,6月初剛剛由中國嘉德拍賣,而買方正是參與此次“汲古涵今”展覽的區氏傢俱。
此次展覽的書房空間,陳列了數十本王世襄先生藏書部分,成為一大亮點。
“王世襄書房”
畫案上的有些書攤開了,夾著某封書信或邀請卡或報紙剪報,王老使用的痕跡清晰可見。靜靜凝視間,仿佛能見到老先生挑燈夜下執筆靜讀的身影,不禁令人肅然起敬,感慨萬千。
從嘉德競拍成功到進入佳士得展覽,前後不足十天,如此緊密無缺的“完美銜接”,令人不得不懷疑,這是“蓄謀已久”還是“機緣巧合”?
在展覽現場,我分別就時間線問題採訪了佳士得、區氏和山外,得到的答案是,展覽的確是“蓄謀已久”,從一年前就開始籌備,調用的資源和展品,無論是數量還是品質,都稱得上是佳士得北京開業以來的之精、之最。而王世襄藏書加入展覽,純屬順勢而為的“意外之喜”。
展覽本身籌備已久,王世襄藏書的加入純屬“意外之喜”
買家區錦澤告訴我,這些年跟隨父親區勝春從事中式傢俱製作行業,已經翻爛了好幾本王世襄先生的《明式傢俱研究》,從未想過有一天能這麼近距離地接觸到王老的精神殿堂。
書買到以後,他們粗粗檢閱過,結果“天天有彩蛋”,“一天翻一本,天天過聖誕”,加之籌備一年的展覽終於定下來於6月開展,王老藏書順理成章地進入“書房”空間展覽——恐怕再沒有比這更合適書房的展品了。
當然,這僅僅是王老藏書的極小一部分展示。關於4000冊圖書的下一步歸宿,區氏正在籌備長期的準備工作,有計劃在中山打造一間中國傢俱主題資料館,專門對這批藏書進行保存、展示和研究,並對公眾預約開放。
是展覽,也是美學教育
為期一周的展覽期間,每天都有一場主題講座或論壇,配合網路直播平臺,線上線下同步推廣美的教育。
6月17日下午,佳士得在藝術中心一樓舉辦了一場“東西方坐具”的主題論壇,邀請了六位中式傢俱研究者與西方傢俱研究者做了精彩的分享和對話。
6月17日下午的東西方坐具”主題論壇
柯惕思先生在分享他心中最好的一張椅子
張金華在分享一張特別的躺椅,這張椅子收錄在他的第二本書中未出版
鄧彬在分享明式傢俱和北歐傢俱的比較與不同
重量級觀眾互動:知名藝術家徐累和主講嘉賓交流對明式傢俱的看法
重量級觀眾互動:故宮博物院專家張志輝和嘉賓交流
論壇嘉賓合影。從左至右:李宓家天地藝術總監、區錦澤中山區氏傢俱有限公司總經理、鄧彬江南大學設計學院教師、李孟蘇設計傢俱研究者、張金華《維揚明式傢俱》作者、柯惕思古典傢俱研究學者、胡偉爔佳士得中國區總經理
論壇結束後,幾位嘉賓也對“退藏”聊了聊他們對展覽的印象和王世襄藏書的寄望:
柯惕思Curtis Evarts
美國人,著名中國古傢俱收藏家、學者,上海“善居”主人。
我覺得這是在展示現代的生活方式。不再是整個房間都展示黃花梨傢俱,而是用黃花梨傢俱搭配古今中外各式藝術品,空間裡有了木,還加入了石頭、植物,還能看到金、鐵、陶等元素的器物,就像中國講究“五行”的概念一樣,空間有了五行元素,就會自然變得平衡和協調。
我認識區氏有十幾年了,最近還有去過兩三次。他們在不斷研究、複製和改良明式經典傢俱,在行業內很受認可。這次他們和佳士得合作,以展覽的方式展現傳統傢俱的多樣性,我覺得有很好的教育意義——這樣的事情本來應該是政府和博物館來做的。
我和王世襄先生是老朋友,嘉德拍賣時我有去看預展,也很關注這批書的動向。王世襄受過很好的英文教育,他的外國朋友非常多,他的藏書裡就有很多外國友人贈送給他的書,有些在圖書館裡現在已經找不到了。我很高興區氏收藏了這批書,中國需要更多他們這樣的人敢做這樣的事情,如果能更多地集中起來這樣珍貴的書籍資料,對今後中國傢俱的研究和進步,都會是很好的事。
張金華
中國國家博物館古傢俱鑒定專家,《維揚明式傢俱》作者,敘和堂主人
展覽中西交匯,古今縱橫,以功能及美學為主調,呈現當代生活場景的多元姿態,也是一種時代的趨勢。
寄希區氏化私為公,並借簽王世襄先生的治學之道,不斷擴大傳統木作傢俱的研究成果。
鄧彬
江南大學設計學院教師,金繕修復研究者
我個人很喜歡這樣的展覽,古為今用的跨界混搭,在今天是一種潮流。畢竟我們是現代人,生活在現代空間,建築空間也和明代很不一樣了,審美習慣也是當下的,各種元素、各種風格的傢俱混搭融合,適應當下的潮流,也是大勢所趨。
另外我覺得很有意思的一點是,明式傢俱能夠完美融入這個環境。是因為它符合中國造物的精神:克制、謙虛、內斂,天生低調,因此能夠和北歐、義大利傢俱和諧共處,相互擁抱。
區氏買到王世襄的藏書,我第一時間就得到了消息,當時很激動,對他們表示了祝賀。對於前輩文化學者的整體書籍收藏,之前沒有人做過,區氏作為一個新傢俱企業能有這樣的魄力,我挺意外,也不意外。因為王世襄是明式傢俱學科的奠基人,對這個行業的影響力太大了,從某種意義上而言,這十櫃圖書組成了他當年知識構成和思想智力的物質化空間。單本書籍的價值畢竟有限,像這樣完整的一個知識構成物理空間太難得了,是一筆巨大的無形的財富。收藏了它們,相當於收藏了王世襄先生的書房,非常有意義。
這批圖書不僅僅具有收藏價值,更有教育和研究的屬性,我個人希望今後區氏能夠開放給學者和有識之士,作為他們研究的一個陣地,讓王世襄先生的思想能夠發揮出更大的作用。
李孟蘇
設計文化研究者,曾任《三聯生活週刊》主任記者
著有《為生活的設計——丹麥設計的9堂課》一書等
我覺得這樣的混搭展覽挺好的,剛才看到有一個空間,左右擺著一對中式落地宮燈,中間是一張綠色沙發,前面是幾何造型的亞克力茶几,這種帶有衝突感的融入,感覺很棒。
展覽現場
藝術家徐累觀展
演員郭濤觀展
區勝春下圖左一和區錦澤下圖右一陪同客人參觀
在今天處於極寒之下的古典傢俱市場,“汲古涵今——當代書房藝術”展以高規格、高品質的展品和陳設亮相佳士得,無疑對整個家居行業帶來了積極正面的示範和提振作用,亦表現出了老牌傢俱企業區氏的底氣和文化自信。
也正是處於市場寒冬時,此番展覽才愈發顯得搶眼和珍貴。有些機會,從來不是由市場冷或熱帶來的,而是人們親手創造出來的。
“如果有新世界,一定是我們共同創造的新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