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驚石,1963年生於福建羅源。原名林平,字零平,號三溪釣徒,高級工藝美術大師。
我是奔著潘驚石的園子去的。
聽說那裡有水有石,秋天有楓葉,冬天有梅花,初春一樹櫻影,還有一叢直徑兩米的老菖蒲。
那是丁酉年的最後幾天,從他社區門口步行幾分鐘,見一對古樸的石獅子立在邊上,從這上石階,進了門,往右穿過展廳,潘驚石一家三口轉過頭來看我,表情十分相似。
潘驚石的家:“鶴來山房”
那天,我見到了還很紅的楓葉,殘留的一點梅花,一些櫻花的花苞,石頭、錦鯉、菖蒲。數十天過去了,留在印象中的反而不是園子,而是麥浪中的兩隻石獅子。
故事得從頭說起了。
你要來,就從零開始
·TUI CANG·
潘驚石與壽山石大概有幾分註定的味道。
90年代前後,當時已經在化工廠領了鐵飯碗的潘驚石到一個老師傅家看花草。在那裡,他看到一個年輕人正在雕石頭,黑色的地方雕螃蟹,白色的地方雕荷葉。再往裡,老師傅也在雕,踏雪尋梅。
那是潘驚石人生中第一次見到壽山石。
第二天,他就扔下鐵飯碗,輾轉問到18歲時在石雕廠帶他的師父陳建熙的地址,一周後,他等不住師父通知,背著生活用品隻身到福州學藝。
鶴來山房一角
師父陳建熙給了他一句話,“你要來,就從零開始。”
一語成讖,在之後將近30年的石雕生涯中,他數次打破傳統,從零開始。
1994年,那時大部分印紐還都是龍鳳、麒麟和其他“瑞獸”。他從《詩經》《莊子》中想到,為什麼不能把書上的詩意幻化出來?結合青銅元素、玉雕元素,他創作出一組《商頌》。
潘驚石作品:商頌,1994
這組作品在石雕界蕩出一圈圈紋路來,但也是泥牛入海,無數參差不齊的仿製品奮勇出世,潘驚石乾脆停止這一系列的創作。
一轉眼十年過去,2004年左右他用拉絲技法打破薄意雕刻固有的形式,這讓他又一次站上了創作生涯的高峰。
潘驚石作品
潘驚石本名林平,入行後,他希望“石不驚人誓不休”,遂改名“驚石”。
在兩個高峰後,他一度又把落款改為“零平”,希望能夠從“零”開始。
風吹麥浪,
兩隻獅子在裡面
·TUI CANG·
從“零”開始,一點都不容易。
減到不能再減的應酬,家中妻兒孩子,還有身上的一些標籤和“大師”符號,但更難的是,找回當初的那股激情。
那時候是什麼樣的激情?潘驚石跟我說從前的故事。
二十年前,他和妻子領了證旅行結婚,先去天安門看獅子,再轉去西安找兩隻傳說中的唐朝獅子。
從西安轉咸陽,從咸陽轉建寧,那時候還沒開發,在建寧山上找兩隻獅子並不容易。還好碰到個果農指路,終於在天黑之前的最後幾分鐘找到,“我抱著那兩隻獅子非常激動,覺得我在唐朝的時候有參與那兩隻獅子的雕刻,非常親切,當時眼淚就掉下來。”
二十年前的那兩隻石獅子,
成為他創作中的某種信仰
此後,他無數次夢到那兩隻石獅子,在西北的麥浪中,風一吹就露出來。
只是,找石獅子的那股氣恐怕再也難有了。
潘驚石跟很多壽山石雕刻家不同,他希望能在作品中呈現文化感,喜歡看書、買畫冊。
最誇張的一次,身上只剩下1500塊,他花了1200買了一本圖冊。那時候妻子還懷著女兒,他留下一句“先買了再說”,妻子哭笑不得。
他天生愛“野”。
早期的園子聽說就是荒蕪之景,後來經過十來年的慢慢拾輟才得以“入目”。
他喜歡“野”,每一角落力求自然
除了園子裡的花草,他在工作室裡養了許多在別人看來奇奇怪怪的動物,譬如蜥蜴、蛤蟆、烏龜,甚至蛇……
日復一日地觀察、相處,最後,這些動物都成為他刻刀下的形象,也是如今他最喜愛的題材。
平日裡養的這些動物都成為他刻刀下的形象
年歲漸長,除了看書造園、出海釣魚,和動物相處都給他帶來許多靈感。
但是和年輕時相比,他承認:“那時候比較有激情,想雕就能雕。現在有靈感,還得要有激情。而激情比靈感更難得。”
似乎,從前“麥浪中的兩隻石獅子”和“突然發現門口多了個天橋”,已經成為了非常遙遠的故事。
二十年了,接下去不遲的
·TUI CANG·
潘驚石現在又有一些想法,他想把壽山石表達得更當代。“我覺得,當代就是有思想在裡面。”
他已經做了一些嘗試。
《城市螻蟻》,他刻了幾百隻螞蟻,被拘束在很小的空間裡,只在上面開了個天窗;《面具》,談的是現代人的人前人後;《抛物線》,講的是人生的起起落落。
潘驚石作品:城市螻蟻
潘驚石作品:面具
潘驚石作品:抛物線
潘驚石作品:輪回系列
“雕得像”是人人都能學會的技藝,但要往裡面添點情緒、想法和文化,並不是件容易的事。
他懷念當年的那組《商頌》,算是一種初心的表達。《商頌》火熱後仿製品大量湧出,規劃中春秋的玉雕、秦漢的石刻、唐詩宋詞在二十年前就這樣流產。
“二十年了,接下去,不遲的。”妻子在旁邊勸他,他頗有些心動。
梅花開了,楓葉紅了
靈感就是這些年翻過的書、見過的天地自然、走過的路。
至於激情,也許某一個午後他在園子裡打盹,又夢見那兩隻麥浪中的石獅子,醒來陽光暖洋洋,心裡突然湧出一股勁。
然後,梅花開了,楓葉紅了。
文字|鄭三觀
攝影|程世達
編輯|程 香
作品圖由受訪者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