假如家裡著火了,看看行家們最著急抱走的是什麼寶貝?

“行家眼中寶”現場
還記得我們曾經推送的一篇“純乾貨”的文章嗎?“小黑”,黑國強先生分享了他眼中“若一生只能收藏一件傢俱”的傢俱——明代黃花梨四出頭官帽椅。
相信每個行家心中,都有一兩件不願讓渡的心頭好。
2016年的典亞藝博,其中就有一個論壇環節——《行家眼中寶》。正如這個論題所述,來自研木得益、匯寶閣等知名古董商的行業大咖們,就和大家分享了他們心中的寶貝。
這些寶貝身上,既有他們投注的無與倫比的熱情,也有令人眼前一亮的收藏新知,更有值得細細品咂的收藏感悟。
明代黃花梨四出頭官帽椅
香港黑氏收藏
1 明 紫檀流雲枕
來自:研木得益
1987年,我開始跟著父親黑洪祿學習傢俱經營,洗筆筒、洗盒子,為傢俱打磨、上蠟的小差小事做得不少,個人收藏卻未起步。直到1990年代中期,我才將父親“先收藏後經營”的理念付諸行動。1996年,我北上河北,買到了自己的第一件藏品——一件明中期紫檀整雕如意雲紋枕頭。
它是否真的是睡覺休憩用的枕頭,我尚在研究。但據我推斷,這也許是宮廷御醫用的“脈枕”,枕手臂之用。製作非常講究,不同角度的比例拿捏,做到了極致。
像這樣的紫檀小件,一般清代最多,但我推斷這件藏品年頭更早,可以到明嘉慶或明萬曆年間。這是我獨立以後,自己看、自己買、自己拿主意的第一件收藏,雖然價值無法與我的那些大件傢俱相比,對我卻十分重要。
當時收紫檀枕的時候不到十萬人民幣,此刻回想起來,覺得二十多歲的自己真是勇氣可嘉。其實,收藏就要上手去摸,見識、體驗得多了才會有“鑒與賞”的經驗。另外,現在流行將老的傢俱講成“宮廷的東西”,但傢俱不像陶瓷,它沒有款識除漆傢俱、漆文房外,要通過紋飾、做工及材質不斷推理、論證東西的好壞真假,鑒定起來的難度也可想而知。
2 戰國 戰國玉環首銅削刀
L:21cm
來自:匯寶閣
這是一件戰國時期的玉環首銅削刀,一般被認為是社會最低階層生產所用的工具,沒有價值。但它的另一端,卻配以只有貴族、文人等最高階層才能佩戴的玉環。連接銅刀和玉環的,是一枚金扣,已被青銅的鏽掩蓋,鏽也同時沁到了玉中,這意味著原來如此,而非生拼硬湊。
可見,此刀並非一般的生產工具。那何以如此矛盾的情況,會在同一件器物上出現?這引發了我極大興趣。查閱諸多資料、書籍後,我找到的答案只有兩個字:竹簡。
戰國時期,紙尚未誕生,人們在竹簡上書寫。當墨滲透進竹簡的纖維,便會一直保存,如何清洗都不會消失。以致2000多年後,考古出土的竹簡,上面的字跡依然清晰可辨。
但若出現錯字,該如何解決?此刀的用途就在此。從形制、裝飾等多方面考量,我判斷它正是用作在竹簡上書寫時,為了糾正錯字而將竹簡面刮去所用的糾錯工具。相當於現在的橡皮擦。
左:冊;中:刀;右:刪
其實線索就藏在古漢字裡。《說文解字》說,“冊,書也。”《廣韻》說,“刪,除削也。”竹簡是古代的書,閱讀時攤開,擱置時卷起。“冊”,便是竹簡攤開的樣子。而置於“冊”旁的“刂”,便是古代的刀,可見其主要用途,就是修改錯字。
如此,便可解釋刀上為何會使用玉環和金扣,因為它是戰國時期的文房器具。
我一直認為古董是能夠將現代人帶回古代、讓人體驗彼時生活的神奇物件。這件削刀正是這樣的一件物品。書寫是現代生活最基本的技能之一,但我們很少研究它幾千年來的演變過程。這件削刀則帶領我們穿越了時空,讓我們能夠親手觸摸到書寫、糾正的最初樣貌。
人們看到它是一件漂亮的藝術品,但又有多少人會想到橡皮擦的最初樣貌竟然是一把刀?這種穿越時空所帶來的新認知,器物身上厚重的文化內涵,正是學習歷史、收藏古董的最有趣之處。
3 隋 白瓷枕頭與隱囊
枕頭:12.5m x 6.5cm
隱囊:15.5cm x 8cm
來自:匯寶閣
此枕頭和隱囊為一套迷你白瓷家居器物中的其中兩件,是隋代之物。枕頭質地溫潤,表面刻上簡單方格,印上五點花紋,配合隋代白瓷的淡青色,凸顯優雅之氣。隱囊看起來就像是一隻茄子,以致我心中一直有個疑問:隋代瓷器中,以實物作造型的,似乎沒有其他例證,它究竟是何物?
唐早期仕女俑
直到有一天,我看到紐約大都會博物館,1973年出版的一本刊物,有兩尊唐代仕女俑,馬上就聯想到了自己手上的這兩件東西。第一反應竟是:咦,過去茄子有這麼大?竟跟西瓜一樣大!仔細再看,心想,既然是一對俑,手上拿的東西一定有關聯。另一位拿著像鼓一樣的東西,那這個“茄子”就該是個樂器吧?
北齊思維菩薩像
幾個月後,我在查閱資料的過程中,看到山東青州博物館收藏的一尊北齊思維菩薩像,其坐墩就像我之前看到的那只“鼓”。這時候我想,既然“鼓”是一件坐具,那“茄子”就該是一件傢俱。
北魏洛陽龍門石窟寶陽洞維摩詰浮雕像線繪圖
這些疑問一直在我心中徘徊。又過了幾個月,在北魏洛陽龍門石窟寶陽洞維摩詰浮雕像線繪圖中,看到維摩詰躺在塌上,背靠著一隻大枕頭,造型與我的“茄子”一模一樣,這才恍然大悟,原來它真的是一件傢俱。謎題就此解開。
在南北朝時期,人們從席地而坐逐漸演變成垂足而坐,這變動影響了一系列的起居生活習慣,如:器皿的使用角度、傢俱構造、建築高度等。這件隱囊正是人們席地而坐時才會用到的傢俱,一種軟質靠墊,為背部提供支撐。
古董最有趣之處,就是能以物證史。以觸摸得到的實物與文獻互相印證,其樂無窮。
整理丨謝谷
主編丨程香
出品丨退藏
長按右側二維碼
腹有詩書氣自華
投稿 | 合作 | 分享
微信:shuangyu_love
電話:18310765815
郵箱:191805765@qq.com
▼ 點擊閱讀原文,走進東方美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