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發生的,遠比我們記錄的多。
我們關心價值,但我們更關心價值觀。
一個偶然的事件,尚無法推動時代的發展,
但當它們串聯在一起,卻是一股洪荒之力。
站在價值的邊緣,我們試圖萃取
那些記錄和影響了時代進程的偶然,
在偶然中,找尋那些價值觀的必然。
這是2016,我們眼中的驚鴻一瞥。
一些“重器”
中國嘉德的兩件東西,因為競得者的一句話,讓人對其刮目相看。一是愛德樂夫婦舊藏的“清早期 黃花梨有束腰半桌”。從98萬元起拍,最後以700萬元落槌,加上傭金,成交價達805萬元。當時筆者的朋友圈,被“瘋了”二字刷屏。
二是“清早期 黃花梨上格雙層亮格櫃成對”,1265萬元成交。和半桌一樣,都為“元亨利”董事長楊波先生競得。談到對喜獲這兩件傢俱有何感想時,楊波只言簡意賅地回了句——“竊喜”。再問,“為什麼是竊喜’?是因為終於如願以償,還是覺得這兩件拍到手都不算貴?”他又言簡意賅地答道,“心理價的一半。”
北京保利2016春拍,馬可樂先生舊藏的這件“清雍正—乾隆 紫檀列屏式有束腰寶座”,最終以1955萬元成交。本是可喜的結果,卻因為是否“被錯殺”,而在江湖引來一陣熱議,好不熱鬧。
中貿聖佳有兩個小件,讓人印象深刻。一是這件“清康熙 無我款紫檀筆筒”,雕刻題材的“大膽”、詩畫並茂和流傳有序,讓它極具辨識度。最終它以驚人的870萬元落槌,為藏家劉益謙先生競得。
二是這件小翹頭案。主要有三塊黃花梨板為之,翹頭不做尖角,兩板為足,用較厚的黃花梨料挖成往外弧突狀,下端又往外撇出,變化微妙。板足側面又鏤雕如意雲紋開光,大小適度,簡練可愛,打破了獨板帶來的沉悶感。板足從側面看,自上往下漸漸挓出,至下端又自然收斂,變化自然,視覺上更覺敦厚可愛。以42萬元起拍,最後竟以265萬元落槌。
一個專場
9月16日,英國著名古董商、收藏家馬克斯先生的個人專場,“擇善藏私:馬克斯-弗拉克斯家族珍藏”,在紐約佳士得舉行拍賣。
馬克斯是一位嚴謹的學者,以悉心研究中國明清傢俱和文人賞石著稱。他的家中,隨處可見器物折射出的生活氣息。他的專場,也成了2016年最受外界矚目的一個。
一抹光影
4月14日,中國嘉德主辦的《嘉木萬重光》首映禮暨主題展覽在北京瑰麗酒店隆重舉行。現場呈獻了10餘組明式傢俱經典佳器,並以獨具創意的光影展陳方式,引人進入一個奇妙非凡的藝術世界。
一份宣言
北京東正2016秋拍推出“澈心——中國器具陳設與藝術”專場。
是生活,讓幾個年輕人走到一起,情懷落地。他們眼中,這些中國器具彌漫著一致的氣息,無有貴賤之分,無有古今之別。那是鐫刻在骨子裡的文人基因,那是深情演奏的時代抒情曲,那是遊走在儒釋道中間的當代精緻生活。
他們清楚自己需要的是什麼,澈心之下,探索之後,是屬於這一代人的生活宣言。
這是近年來拍場少有的一縷清風。
一批傢俱
適逢清華大學105周年校慶,清華大學藝術博物館正式落成。擁有藏品一萬三千餘組件,包括書畫、織繡、陶瓷、傢俱、青銅器及綜合藝術品等六大類。
其中,收藏有傢俱類藏品一百四十餘組件,時代自明代至近現代,種類主要集中於桌案類、椅凳類和櫃架類,也有少量的床圍、箱類傢俱。其中尤負盛名的是五十多件以黃花梨、紫檀、鸂鶒木為主的明式硬木傢俱。
9月起,這批主要來自原中央工藝美術學院的傢俱珍品,在四樓“隨方制象”傢俱廳集中展出。
一次盛世
9月24日,張金華先生所著《維揚明式傢俱》在故宮博物院召開研討會暨新書發佈會。場面盛大,大咖雲集,稱得上是近年來規格最高的傢俱盛事。
中國古典傢俱作為一門學科,自有獨立成篇的研究成果問世,快接近一百年了。而此書自1999年始動筆,至今也有十六年了。這樣的努力沒有白費,它填補了明式傢俱研究領域的重要空白,豐富了人們對明式傢俱的想像空間。
一本著作
10月28日,陳仁毅先生的《中國當代傢俱設計》新書發佈會暨私房展在北京望海樓舉行。
自1987年踏入古董藝術品領域,一轉眼,三十年了。這三十年裡,他親眼見證並參與了中國藝術品的瘋狂與激蕩,也留下了許多沉思和遙想。其中,一些從古董傢俱經驗裡得到的思考,也運用在了後來其創立的“春在”當代傢俱設計中。首部專注談中國當代傢俱設計的書就這樣誕生了。
發佈會開始前有一個私房展覽,分為兩個空間,午間開放,傍晚閉展,僅僅展出4個小時,稍縱即逝,是相當奢侈和私房的展覽,遂喚作“一日私房展”。收錄書中的明式傢俱精品,和“德古春在”的四個經典系列,同時陳列。
一場研討會
9月,香港大學美術博物館推出“明式生活——晏如居藏明式黃花梨傢俱展”,這是劉柱柏醫生的二十五載收藏首度曝光。
適逄今年10月的秋季展覽及拍賣會,香港大學美術博物館於4日、5日舉辦了第一屆“國際明式傢俱研討會”,邀得中國、香港、臺灣及歐美的知名藏家、專家及零售商出席,共同商討最新的黃花梨傢俱進展。
這次研討會,是以藏家一己之力舉辦,難能可貴,精神可嘉,有可圈可點之處。不過,與上世紀八九十年代有王世襄、陳增弼等學者參與的研討會對比,也能引發許多感觸與反思。
一條定律
受劉柱柏醫生《明式黃花梨傢俱:晏如居藏品選》自序的啟發,劉傳生先生將在第一屆“國際明式傢俱研討會”上的演講主題定為《永恆的定律》,並為此呈現了個人史上最短的PPT:五個字加三幅圖片。通過生動的故事,舉實例二三,分析器物自身的優特點以及價格前後的變化跟蹤,結合眾多黃花梨精品之作的特徵,綜合歸納闡述對明式黃花梨傢俱研究的新觀點新思路。
他認為,就一件好的明式黃花梨傢俱來講,只有在造型、工藝、材質的基礎上具備一定的藝術、文化等,才是最有價值的,這些價值的存在與體現不會受時代的變遷、經濟的變化等而有大的變化。“這是一個永恆的定律。”
一篇報告
11月9日,古典傢俱研究學者譚向東先生在“嘉德講堂”,做了一場《明清黃花梨紫檀傢俱存世量調查報告》,條分縷析地呈現了“第一季”的調查結果。
在大資料時代,資料分析對理論體系的支持作用,不言而喻。器型、構件、用材、工藝特徵的分型歸納,都與傢俱的年代和地域研究息息相關,從而得出理論結果,而不再僅僅是推測。這就是資料庫存在的意義。
經過第一季調查,譚向東的資料庫顯示,明清黃花梨紫檀傢俱的存世量合計約7278件套。樂觀估計,未收入的行家與藏家庫存各占1000件,即便將這二者都算在內,總數也不會超過一萬件套。
一處展覽
11月26日,“漢傳宮廷風格木造像專題展”在廣州“佛像堂”開幕,展出相關高規格木造像及夾紵造像數十尊。
能代表木造像水準的,除了一些高古的精品,“佛像堂”認為就是這些宮廷風格的。“它們代表了那個時期的最高水準,都是由最好的工匠用最好的料、最好的漆來做,綜合水準更高。”
對他們而言,能小規模地搜集到這個珍稀的系列,已是幸事。另一方面,此前從國家到私人,都未做過關於宮廷風格木造像的專題展覽。
一部紀錄片
2016年元月,一部紀錄片《我在故宮修文物》忽然就火了。與眾多拍攝文物修復技藝的科技或歷史類紀錄片不同,這一次,鏡頭主要對準的是那些不同性情的人物,以及他們在故宮的生活細節,看上去雲淡風輕,卻又冷不丁被那小小的情懷所擊中。
編輯丨謝谷
主編丨程香
出品丨退藏
長按右側二維碼
腹有詩書氣自華
投稿 | 合作 | 分享
微信:shuangyu_love
電話:18310765815
郵箱:191805765@qq.com
▼ 點擊閱讀原文,走進東方美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