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世斌
/
1975年生於福建福州。
壽山石雕刻名家,擅長薄意雕、浮雕。
鄭世斌經常在早上聽一些搖滾,他想讓自己的血再熱一點。我們看著他這兩年日漸上升的髮際線脫口而出,“你的血還熱著嗎?”
他一點不帶停頓地眼睛一凝,“很熱,我不想過早陷入模式化的生活裡,不要有人到中年的感覺。”
從生活到作品,他都渴求變。
憋著一股勁兒“折騰”
熟悉的人都知道,鄭世斌愛“玩”:玩太湖石、玩宋瓷、玩菖蒲、玩院子。
鄭世斌位於鼓山腳下的家:既明山房
他鼓山腳下的院子圈內有名。
山裡的晴天特別美,藍天白雲倒映在魚池裡,偶爾還能看見一輪來不及消失的月亮慢慢穿雲而過。
青梅熟了吆喝一聲,七八人驅車上山摘梅子釀酒;天涼了,在院裡石桌上置上一席,喝茶聊天再吃個夜宵;待到冬天梅花開了,擇一個溫暖些的午後,喝一泡帶著梅香的烏龍就是莫大的享受。
春釀青梅
夏爆繡球
秋摘紅柿
冬賞臘梅
真正論起來,他一周七天有四五天都在“玩”。
天氣舒服時在院子鼓搗,雨天大夏天就在室內喝茶。放點爵士藍調或者歐美民謠,點一盞幽暗的燈,把玩老器、再逗逗貓和鳥。待到傍晚,一群人呼啦一聲跑到三樓看晚霞。
把玩老器、再逗逗貓和鳥
來的次數多了,你就發現他的院子時刻都在變。
今天多幾盆菖蒲,明天多一塊石頭,這樣的小折騰天天沒斷過。大折騰八年裡也搞了不下三次,包括造玻璃茶室、打水井、挖魚池等。
山裡的秋天特別美
搬到山上的七八年來,大大小小的改造幾乎沒斷過。這個玻璃房茶室是去年造的。
他說自己是“看過所有花才會知道自己想要哪一朵的人”,所以時刻憋著一股勁兒,“不玩不行”。
從未消失的“表達欲”
往前數二十多年,鄭世斌在初中畢業那年的暑假跟隨師傅學了一個半月的薄藝雕刻,那是他真正意義上的學雕刻。
入門第三天,學了基礎技藝後,傍晚休息時間裡,他就搬著一高一矮兩個小板凳,背著刻刀爬上了作坊頂樓,就著霞光刻石頭。最後花了三四天,交了一份讓師傅目瞪口呆的石雕作品——他心裡有股勁兒,讓他沒辦法等到技術嫺熟,只能在那個當下“不得不刻”。
這股表達欲一直延續到現在。
鄭世斌在工作中
一旦腦中有畫面就得立馬下刀,成型後再花半個月精雕細琢。或許就是這股“快”,讓他的作品有一股天然的生命力,這種生命力讓他的作品在工藝之上呈現一種動態的畫面感。
就好像他眼裡經常看到的流動的雲、搖晃的光影和逐漸消失的晚霞。
透過一塊壽山石,把自己所想所看所思的揉碎嚼爛,而後總結在一個畫面上,“這個過程裡,我的內心是愉悅的。”他一邊聊起這段,一邊把桌上的鳥重新關進籠子裡。
兩隻文鳥是家人今年的“新寵”
有貓有魚的山居生活
這是他今年才剛買的兩隻文鳥,小小的兩隻,喜歡停在茶桌上,喜歡跟著人看手機螢幕,但只要抓把小米,它們就乖乖飛過來停在手上。
聽說沒有客人的下午,它們還會戲弄兩隻漂亮的貓。
既明山房日常
看到眼前他的日常,突然明白他的畫面感恐怕不僅僅來源古書古器——那股快速停留在石頭上的生命力的源頭,來自他對生活的知覺和營造。
畫面之外的“畫面”
幾盞茶下來,天慢慢變灰,鄭世斌起身走到外頭開了院子裡的燈。我們坐在裡頭,隔著玻璃窗看見對面山裡沿溪“啪啪啪”亮起幾盞小燈。
夜色裡的山林格外幽靜,兩棵梅花樹並排站著,它們的枝椏像是新年裡互相串門的孩子。我轉頭去看身後的花觚,它就呆在角落,潤白的釉色讓周遭變得更安靜了。
“畫面”之外的畫面
突然想起一年前的某夜,鄭世斌在朋友圈發的那段視頻:一塊白中透黑的石頭,工作進行到一半,已經能看出一點點成型後的樣子。他說這個作品叫“空山新雨後”。我來回拉了兩次視頻,回復他,“這是雨打殘荷’。”
他的作品同院子一樣,常給人畫面之外的“畫面”。
就好比一盞走馬燈,每翻轉一個面,就有新的驚喜等著你。但是這點微弱的或許根本不會為人所知的驚喜,一定是他在日常一點一點地收集而來。
他只在山房一角擺了極少的幾件作品
從2006年被冠以省大師的頭銜到現在,十幾年裡鄭世斌好像再沒有太大的動作,有人說這是鄭世斌的“中場休息”。但“中場”永遠是對外,不停歇地“折騰”和“活得不一樣”才是他這十幾年的常態動作。
況且,他的人生沒有“中場”,也沒有“中年”。
談話間,他家的貓又換了個造型蹲在落地窗前,一雙杏眼濕漉漉地看著外面的世界。鄭世斌收回注視它的目光,再給自己倒上茶,“我很怕生命的激情沒了。”
對生活的熱愛何嘗不是一種“表達欲”
他想明年再折騰一下他的院子,也準備在石雕上玩一些不一樣的東西,我仿佛能聽到他的表達欲在吱吱地生長。
這種表達欲在他腦中連綿不斷地噴薄而出,然後在深夜的刻刀下,逐漸變成消失在底部的祥雲和帶著人間氣的羅漢。
不知道是內心這股喜悅造就了他創作的畫面感,還是他對生活萬物反射出的畫面感造就了他內心的喜悅。誰也說不清楚。
既明山房的這組陳設已搬去南京展覽
再次相約上山喝茶是兩天后,院子裡依然處於“折騰”狀態。這次來了工人整修玻璃茶室,漳窯花觚和那套明式傢俱,連帶幾聯字畫和一盆老松樹,都已經搬去南京展覽。
南京展覽現場。鄭世斌在這個18平方米的有限展位空間中,營造出和“既明山房”日常相近的精緻書香氣息。
鄭世斌在南京首屆“中國工藝美術博覽會”的籌備過程視頻記錄
這幾天在南京的朋友可以在“首屆中國工藝美術博覽會”看到它們,亦借此文為當代工藝美術致敬。
撰文|鄭三觀
攝影|程世達、葉泓、三觀、程香
統籌|程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