設計大師PeterFiell專訪:中國設計怎樣被世界看見?

在全球設計界,彼得·菲爾Peter Fiell 是繞不過去的權威人士。
他是設計史及設計理論與批評方面的著名專家,30年間,他與妻子夏洛特·菲爾Charlotte Fiell合著了60多部設計領域的書籍,菲爾夫婦的書籍用20多種語言出版發行,全世界已售出500多萬冊。
無論在哪個國家,幾乎可以說是只要有設計的地方,就能看到他們的著作。有幾本暢銷書,更是到了設計師人手一本的“教科書”級別,可謂是設計師的“聖經”。
Fiell夫婦出版的設計類書籍
Charlotte和Peter Fiell
菲爾夫婦Charlotte和Peter Fiell系設計史、設計理論和評論領域的著名權威,在該領域已撰寫出版50餘本專著,其中許多已經成為暢銷書,兩位在全世界四處受邀講課、發表演講,並向全球傢俱製造企業、博物館、拍賣行以及大收藏家提供諮詢服務。
值得關注的是,彼得和夏洛特的最新著作是關於中國傢俱的。
新書名為Chinese Furniture Design:A New Wave of Creativity中文名:《中國傢俱設計——創新新浪潮》,即將於2019年8月出版,之後也將會有中文版推出。
作為第一本最富權威性的介紹現代中國傢俱設計的著作,彼得不僅在序言中詳細回顧了中國傢俱設計的歷史,而且重點介紹了它的過去和當今中國傢俱設計的動態之間的關係。
Fiell夫婦左一、左二參觀“德古”美術館,右為陳仁毅先生
2018年12月底,我有幸在“德古”美術館見到了彼得、夏洛特,以及設計師陳仁毅,得到了專門訪問的機會。
從左至右:Peter、程香、Charlotte
以下,即是當時的訪談實錄。
獨家專訪
Peter Fiell、
Charlotte Fiell夫婦
翻譯整理|湯石香
30年,60本設計書籍
程香:您和您的太太三十年來傾注了無數熱情和心血在出版設計書籍上,你們的出版物對全世界的設計師都有很強的影響力和號召力。我想知道,你們為什麼會對此如此著迷?
Charlotte Fiell:或許可以說是著迷於探索人們如何生活,而設計和人們的生活、歷史都關係緊密,因為設計是人類生活的見證。對我來說,這是令人著迷的事情。
所以,我們去探索這些事物背後的故事,然後和人們講述這些故事,並且希望這些故事會幫助人們得出一些結論。
比如,什麼是有益於設計的,什麼又不益於設計,以及幫助人們在未來創造出更好的設計。
Fiell夫婦居住的小鎮
他們生活的小鎮Chipping Campden被稱為英國最美的鄉村,他們居住的這棟房子已有三百多歲了。
程香:在你們看來,什麼是設計?
Peter Fiell:我們經常以“定義設計的意義”開始關於設計的講座。因為即使是設計領域的專業人士,都會對設計是什麼存在誤解。設計是什麼?人類所創造、製作出來的一切,就是設計。
我們曾經講過一個“設計的故事”。260萬年前,是設計故事的開始。因為在這個時期,第一件人造的東西出現,那是一個工具。這個工具不是憑空出現的,必須有人思考如何創造它,這個思考定義了什麼是設計。
所以有了這個概念後,這個人開始計畫怎樣去實現他所需要的東西,他需要一些鋒利的東西,去切割動物和動物的皮毛。於是,一件“設計作品”出現了。
石器時代的骨匕,骨器工具。
石器工具——工具不是憑空出現的,必須有人思考如何創造它,這個思考定義了什麼是設計。
程香:你們在學校時的專業是?為什麼選擇成為職業作者?
Charlotte Fiell:美術、藝術史以及材料科學,也曾經在蘇富比藝術學院學習過。
Peter Fiell:我一開始學的是海洋生物學,但是覺得無法在這上面發展我的事業。所以我去了倫敦,也在蘇富比藝術學院學習過,在那裡認識了Charlotte。
幾年後,我和Charlotte在國王街開了一家設計藝廊,展示也售賣20世紀50年代中期的高檔傢俱。
我們一邊賣傢俱,一邊開始寫一些關於我們售賣的這些傢俱的書籍,另外,我還在中央聖馬丁藝術與設計學院攻讀設計碩士學位。
然後我們決定作為作者,而不是經銷商去賺更多的錢。前衛的經銷商是賺不到錢的,因為品味太過超前,只能成為一個閃耀的先驅。
後來,我們決定成為全職設計作家。
於是我們在塔森出版社譯者注:1980年成立於德國科隆,是全世界知名的藝術出版社工作了15年,我們非常幸運地運作了它們所有設計類的書籍,而這些書籍後來都舉足輕重。
Fiell夫婦在塔森出版社共同出版的書籍
Charlotte Fiell參與策劃的“頭、手、心”展覽
Charlotte Fiell參與策劃的“婦女工藝美術運動”展覽
到現在,我們仍然專注於做一個設計作家,但我們也會試圖參與其它事情,比如幫博物館策展,以及擔任私人藏家和一些對藝術感興趣的大型企業的藝術顧問等等。
程香:做設計出版的三十年,對你們的生活和人生,有什麼不一樣的意義嗎?
Charlotte Fiell:在西方,人們對設計的理解在過去的三十年中有所增長。普通人比三十年前更瞭解什麼是設計,這意味著他們對自己買的東西更有鑒別力,人們開始成為設計的教育者和使用者。
而這三十年,對我們來說最重要的事情是,從我們最開始談論一些著名的設計師時沒人知道他們是誰,而現在,人們能夠清楚地說出Charles Eames譯者注:查理斯·伊姆斯,美國最傑出、最有影響的少數幾個傢俱與室內設計大師之一是誰。
不能再用以往西方的認知來概括中國設計
程香:聽說你們在寫一本關於中國設計的書籍?你們從什麼時候開始對中國當代設計產生興趣?
Charlotte Fiell:我們開始對中國當代設計感興趣,是因為我們有一位做中國當代傢俱設計的好朋友Samuel Chen,他出生在香港,很小的時候搬到了倫敦。
我們認識他很多年了,當年我們的藝廊也有展示他的設計。我們喜歡他的設計,是當代的,卻是用中國的語言表達。
四年前,我們寫了一本關於他的設計專著,也就是在這時候認識了Jack譯者注:瞿錚,設計師,英國首家中國設計中心創建人,於是得以對中國當代設計有了更多的接觸。
2018年新視野 · New Horizons 國際新銳設計師作品展, 瞿錚右二和Feill夫婦左二為Charlotte,右一為Peter。
四年前,瞿錚Jack第一次拜訪Feill的家
Peter Fiell:和Jack認識不久後,也就是兩年前,我們被邀請到杭州參加首屆國際工藝周,在那裡做了一個演講,並且遇到了很多參與中國當代設計和工藝的人。
當時我們的想法是,我們去過了北京、上海、杭州,我們感受到中國在這六七年裡的改變如此之大,非常重要的事件在這個國家發生。
於是我們想要寫一本關於全世界、所有中國設計的書。與最初我們接觸到的Samuel Chen的“中國設計”和中國大陸的“中國設計”是完全不同的世界,所以我們開始更深入地研究。
2017年,Fiell夫婦參加杭州國際工藝周
2018年,Peter和Alan Chan在上海展示了金牌創意設計獎
2017年9月,我們受邀擔任中國國際傢俱展覽會金點獎的評委,在這個時候,我們已經開始著手準備關於中國傢俱的書。
於是在這次以及之後的旅行中,我們開始瞭解中國大陸的傢俱設計。我們去看了很多展覽、設計師工作室和設計師之家,去看了陳仁毅的“春在”作品,邵帆的作品,以及半木作品等等,盡力在短時間內看了大量的中國傢俱設計。
春在-贊直系列作品
春在-青藤系列作品
邵帆2017年作《玫瑰條案,No.1》胡桃木
半木-蘇州椅
從上海到北京,我們遇到了許多人,他們對當代設計的世界有著深刻理解。另外,還通過郵件聯繫很多設計師,並且得到了很多幫助。
在完成這本關於中國傢俱的書之後,我們還計畫打算撰寫關於中國工藝和中國設計的書。
希臘柱緣何成為中國民間住宅的“方言” ?
程香:這趟走訪中國,你們有看到哪些好的或者不好的現象嗎?
Peter Fiell: 廈門沙坡尾是我在中國見過的最幸福的地方之一,海邊的老城區,有嬰兒,有老人,建築都是低層的,離廈門大學也很近。這是一個真正有效的、幸福的社區。
另外一個例子是,我們從廈門離開的路上,一路上都能看到無盡的、相同的、三四層樓的民間住宅,每一幢房子的兩層之間,都出現了希臘式的柱子,這讓我們感到非常驚訝。
首先,中國擁有五千年豐富精彩的文化,是世界上最好的文化之一,但是很遺憾的,現今在中國社會看到的很多現象與這五千年美好的文化似乎是沒有關係的。希臘柱在中國普及,是讓人難以理解的。
廈門沙坡尾
希臘宙斯神廟科林斯圓柱
其次,科林斯圓柱譯者注:柱式名稱,古希臘柱式的一種是用於神廟的,不應該被用在這種住宅房子裡。它原是根據貴族女性高挑而苗條的身材設計的,而這些用於中國小房子的科林斯圓柱變得像農民,又矮又胖,氣質全無。
它們像蟻群一樣一層層地出現在每個鄉村,原本是錯誤的。然而,這種建築已經成為了一種“方言”,成為中國當代農村住宅的主要風格,這種現象非常讓人悲傷。
陳仁毅:中國所有的城市都在太短的時間內建立起來,城市都沒有自己的面孔,這是一個很嚴重的問題。
從一塊塊土地到集中成一個城市,需要大量的資源,當一個城市已經建立起來的時候,你要去改變它,太難了。
第二點是,在城市裡生活的人談不上什麼生活,人的生活面貌和基本思想幾乎是接近的。再過20年回頭看這個時代,你會發現這個時代的創造是很扁平的,不是立體的。所以我覺得這是這個時代快速進步的另一面。
Peter Fiell:西方早期也有相似的情境。隨著工業的進步,很多人脫離了他們所從事的傳統工作,到城市裡成為機器的奴隸。結果是,他們的生活變得不快樂了,人們不滿於這種狀態,於是刺激了工藝美術運動的產生,到後來,工藝美術運動引發了設計改革。
19世紀下半葉,英國開始了一場設計改良運動,希望復興中世紀的手工藝傳統。以上兩件傢俱由運動代表人物威廉·莫里斯設計。
Charlotte Fiell:在20世紀早期,設計改革是西方早期工藝美術運動的結果,這一運動伴隨著工藝美術運動持續了數年。比如說19世紀60年代導致了20世紀20年代現代運動的誕生,用了非常長的時間去醞釀發生。但現在,一切都發生得快了,就像設計改革已經發生,但在接下來的五年內就會消失了一樣。
中國設計應該去成為領袖,而不是追隨者
程香:如果請您總結和評價中國當代傢俱設計在全球的地位和影響,您會如何評價?
Peter Fiell:我認為這是21世紀設計最為激動人心的時刻之一。
現在的中國正在進行一場工藝美術運動,而在最早期,工藝美術運動的發生總是先於重大的設計變革。所以我認為,中國很有可能很快就會進行一次重大的設計改革,而這將是21世紀的第一次設計變革。
2018年,Peter Fiell在上海“COC”論壇主講了“從設計的歷史管窺未來”的主題會談。
對於這個國家來說,這是一個非常重要的機會。因為這意味著領先,我所指的不只是技術和設計上的領先,而是哲學上的。這是最重要的部分。
中國所掌握的知識如此之深,中國有五千年連續不斷的歷史。過去,在西方之前,中國已經開創了無數次改變世界的創新,如果能更深刻、更好地理解過去再取得的巨大成功,你們就有信心走向未來。並且,是作為一個領袖,而不是追隨者。
程香:那麼,在你們看來,中國當代傢俱設計要追趕西方,中國政府、教育機構、產業以及個人應該扮演怎樣的角色?
Peter Fiell:這是最大的挑戰,任何真正的變化都將是消費者需求的結果。
它必須以需求為主導,它不會是自上而下、來自于一些先進的製造、高檔的傢俱,真正的、大的改變,必將來自於人民。
要在改革方面取得任何實際進展,它將由先鋒派帶頭,我指的不僅僅是前衛的思想家,還有實幹家。但是它終將來臨,因為人們的需求會自下而上引發它的出現。
Feill夫婦在“德古”美術館
這並不容易,你必須把它看作是一個全國性的專案,並且需要有一個領導者去推行他們。
當然,如果有政治意願在其中的話,會變得容易很多。在某些情況下,政府可以做得很好,比如教育。必須從教育人民的最高理想出發,不要忘記,任何國家的最大資產是它的人民。
所以這意味著,去教育人民,使他們需要和去使用更好的東西。這意味著去說服製造商,告訴他們做正確的事情會帶來更多的利潤。
Charlotte Fiell:媒體要扮演很重要的角色。過去三十年,設計文化能夠在西方快速發展,得益於報紙、雜誌和電視的宣傳,人們借此得到了更多關於設計的資訊。我認為這是真正的關鍵,因為這會使大多數人改變他們的態度。
用正確的觀念,做正確的事情,那麼中國設計就會被認同,被看見
程香:西方在幾百年當代設計中累積了一些成功的經驗,你覺得當中最重要的因素是什麼?
Peter Fielll:我認為最重要的是道德,作為一個人,要有責任心,彼此關心、愛護環境,這是基本的責任。
Charlotte Fiell:這是最最重要的。沒有其他的幾點,只有這一點,是精髓。
程香:最後,請你們談談,怎樣才讓中國設計在未來漸漸被世界看見?
Charlotte Fiell:在20世紀70年代,當你拿起一樣東西,上面寫著“日本製造”,人們會認為它是垃圾,然而不到20年的時間裡,“日本製造”變成了更高品質的象徵。這就是中國正在發生的,也可能會發生在中國。
夫婦二人對中國傢俱文化非常感興趣
Peter Fielll:我認為,這不僅僅是你們能做什麼,而是你們必須讓人看到,你想為正確的理由做正確的事情。
如果你們在為正確的理由做正確的事情,那麼沒有任何人能夠詆毀你。就像人們會發現,那個國家決定做一些正確的事情。那麼,世界各地的人們將以全新的眼光看待中國。
我們喜歡中國人正在做的事情,我們希望中國的東西出現在我們的生活中。這涉及到整體的形象和改變的哲學。
陳仁毅:當下所有的問題,只要牽扯到中國、涉及到時代,它就有分內功和外功,兩個部分來解決。
對內的部分,我們要重新腳踏實地站在生活的角度去思考,誠實地去面對設計,誠實地去面對現在的環境,在建築和人之間取得平衡,讓傢俱的內容變成生活裡的連接,為生活服務。
這些落地了後,再來談第二個部分,也就是如何往外去傳遞。當代中國已經到了一個品質的時代。讓別人認同你的品質,讓別人豎起大拇指認為你是有品位的,那自然就會一步一步達到你想要的地位,這需要時間。
採訪|程 香
翻譯|湯石香
圖片|程香、Charlotte Fiell
部分圖片來自網路
編輯|賴丹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