萃古熙今:文人情懷必談杭州,文房專場還看西泠。

杭州是南方極為特別的一座城市。
古代的杭州,有蘇東坡、陸遊、白居易、張岱、俞 樾、沈 括、賀知章、趙孟頫等一代文豪生活的足跡,近現代有徐志摩、梁實秋、郁達夫、戴望舒、弘一法師等留下詩文佳句。
今天的杭州,以西泠印社為圓心,形成了一種獨特的藝術氛圍和文人意境。
西泠印社創立於清光緒三十年1904,其以“保存金石、研究印學,兼及書畫”為宗旨,是海內外研究金石篆刻歷史最久、成就最高、影響最廣的學術團體,有“天下第一名社”之盛譽。吳昌碩是首任社長。
◎西泠印社
◎西泠印社首任社長吳昌碩
西泠印社拍賣有限公司成立於2004年12月,是一家非常特別的地區性拍賣公司。
掌門人陸鏡清從上個世紀八十年代進入藝術品收藏與鑒賞業,幾乎與這一期的中國內地藝術品市場同時起步,見證了中國內地藝術品市場的成長,一路帶領西泠拍賣穩步發展,建立了非常穩定的客源和徵集管道,西泠現已成為南方拍賣公司當之無愧的帶頭大哥。
西泠拍賣的主要項目以書畫為主,加上西泠印社的金石做底氣,輔以文房清供、古籍善本、青銅器、明清傢俱、茶道具、庭園石雕等,每一季都有非常大量和精彩的藏品,且普遍估價很低,稱得上是文人品味和淘寶者的天堂,所以每一季的成交率都非常高。
而這背後的原因,是因為西泠地處江南富庶地區杭州,資源非常豐富,自古以來就是文人墨客和藏家活躍之地,在今天也是繞不開的文化重地。
以杭州為背景的西泠拍賣,具備了藝術收藏和文人氣質的基底,加上以書畫和文房器具作為基礎板塊,已經在這兩個領域佔據了不可撼動的地位,後市可期。
“退藏”作為定位傢俱和文房的自媒體平臺,今天,我們就來重點聊聊西泠拍賣的招牌專場之一——“萃古熙今”文房專場。
◎“萃古熙今”文房專場負責人、文玩部經理馮悅敏
文房專場負責人、文玩部經理馮悅敏是一位年輕帥氣的80後,也是西泠印社的顏值擔當。
自2010年10月進入西泠以來,他就主攻文房和瓷雜,2013年春拍首次開設了“萃古熙今”專場,取義為“集萃古物精華,照耀美好當下”,精選好玩、有趣、有主題的文房佳器,第一場辦下來,到今天快5年了,大受市場歡迎,每場成交率都是雜項裡最高的,平均成交率在90%以上。
“其實,這個專場是充滿文人情懷和生活情趣的專場。”馮悅敏總結說,“萃古熙今”得到藏家認可的原因,有以下幾點原因:
一是金石銘文類的文房器物一直是我們主推的,也符合西泠印社以研究金石為主的方向,委託人要轉手這類器物,第一反應就會想到我們公司,而且買家也對我們推的拍品有信任感,因為我們每一場的把關篩選都十分嚴格。
二是我們對“萃古熙今”專場梳理得更為系統,專題類、主題性的拍品都會在這個專場推出,專場基本也以名家舊藏和市場上的生貨為主,更能吸引客人關注。
三是“萃古熙今”專場每場拍品數量都不會太多,一般控制在100多件,便於客人集中精力選擇自己喜愛的拍品。我們也一直努力向少而精的方向去發展,儘量做到優中擇優,提升每一季的拍品檔次。
以下,就跟隨退藏,一探西泠印社拍賣2017春拍“萃古熙今”專場當中的亮點文房器物:
亮點一
來源清晰,曾在國際大拍出現過的文房器

1121 清康熙 竹雕采藥老人像
高15.7cm
RMB  500,000-800,000
來源:倫敦蘇富比第86號,1997年12月2日。
這件竹雕是專場封面拍品,除了器物本身精彩之外,與來源也有關係,二十年前曾在倫敦蘇富比上拍,再次出現,算得上是生貨了,藏家二十年的持有,也顯示了精到的眼光和十足的理性。
此件以采藥老人為素材,手持靈芝,端坐臺上,似壽星一般。細緻觀察老人的頭部,髮髻雕刻可謂自然與人工的合一,謂之天然去雕飾,功到自然成。北京故宮博物院藏一件封氏雕采藥老人和此件極為類似。此件作品無論髮絲、衣帶的刻工,還是神情等無不帶有飄逸出塵之感,極有可能出自清宮造辦處封氏之手,是康熙時期的竹刻精品。
1103 宋 磁州窯白釉行爐
高11.4cm
RMB  80,000-120,000
來源:大都會藝術博物館舊藏,Fletcher 基金會舊藏。
◎宋代名畫《番王禮佛圖》中的行爐,與此爐形制幾乎一模一樣。
磁州窯為宋代六大窯系之一,其窯址位於今河北省邯鄲市,即古磁州。磁州窯的胎土黑灰,為了燒制出白釉瓷,常在胎上覆蓋一層白色化妝土。磁州窯雖為宋代民窯,但其返璞歸真的藝術風格漸漸為世人所追慕,今年香港拍場上一件磁州窯的玉壺春瓶以600多萬高價成交,體現了磁州窯的市場價值越來越被重視。
爐上部為圓形寬口沿,中為圓形直腹,下為喇叭形長足,造型修長。通體施白釉,釉不及底,細密開片。佛家認為“香為佛使”“香為信心之使”,焚香是佛事活動中必有的內容。佛家有一種修持為“經行”,即手捧香爐圍著佛像繞行三圈、七圈或更多,謂之“行香”。行爐即禮佛行香時所用。因為這種香爐既可以放置在原地使用,也可以手持行走使用,故稱為行爐。在宋代名畫《番王禮佛圖》中,繪少數番王朝拜佛像的場景,其中一人手捧行爐,與此爐形制幾乎一模一樣。
1097 唐 邢窯白釉缽
高8.5cm;口徑11cm
RMB  60,000-80,000
來源:香港佳士得,2016年10月4日《古今》專場,LOT95。
邢窯為唐代著名窯口,窯址位於今河北邢臺市。邢窯在唐代極負盛名,“南青北白”中的北白指的就是邢窯白瓷。亦有“邢窯類雪定窯似冰”之美譽。邢窯解決了白瓷燒制釉色閃青的缺陷,所燒制的白瓷瑩潤如雪,是中國陶瓷史中的一大進步。
缽為比丘尼所持法器之一,多金銀、銅、鐵等金屬材質,瓷質的缽較為少見。缽束口,豐肩鼓腹,玉璧形底,器形簡約而不失優雅。胎質潔白,胎體堅細,施釉均勻瑩潤,為邢窯美品。
亮點二
有故事的名家舊藏

在人人愛講故事的年代,有出身著述、名人加持的器物,自然格外不同。西泠印社拍賣在這方面可謂個中好手,年年都能徵集到故事感強的名家舊藏,尤以江南地區名家為主。
1117 明 夏蓮居舊藏松濤款仲尼式古琴
琴長120cm;額寬17.5cm;肩寬19cm;尾寬14.5cm
RMB  380,000-600,000
琴名:松濤。
來源:夏蓮居居士舊藏。
夏蓮居居士1884~1965,本名夏繼泉,字溥齋,號渠園。中年以後專修凈業,改名蓮居,又號壹翁。山東鄆城人,清朝雲南提督夏辛酉之長子。20世紀傑出的佛教學者和凈宗行人,是繼劉遺民、楊無為、王龍舒、袁宏道、周安士、彭際清之後的又壹凈宗在家大德。
此琴為仲尼式,形制古樸典雅,做工精良,張弦試音,三准俱佳,低音渾厚凝重,深若晨鐘,古樸性渺,松透悠揚。整張古琴通體以黑色原漆為主,間以朱漆,漆色溫潤雅致,渾然天成。配以螺鈿徽,珍惜材質作嶽山。該琴琴面斷紋明晰,流傳有序,為傳世古琴佳作,琴家實可藏之。
1122 清早期 竹雕一鷺蓮科紋水洗
高4.5cm;通徑16cm
RMB  80,000-120,000
來源:文物公司舊藏。
整件水洗雕工精美,皮色紅潤,竹面收縮自然,為文房竹刻之精品。
1133 清 英石橫峰賞石
帶座高24.6cm
RMB  80,000-120,000
來源:蘇州文物公司舊藏。
英石以其自然崎嶇的體態,抽象與具象結合的表現力以及靈動禪意的藝術情趣,從宋代起就成為文人文化的典型意象。《中國觀賞石》中提到:“英石灰黑色為多,間有白色,石質堅硬,體態嶙峋,棱角縱橫,紋理細膩,具天然的丘壑皺”。瘦、皺、漏、透皆具者最佳。
此件橫峰賞石抽象意蘊農厚,置於案頭,其影投於粉牆竹窗之側,靜若淩峰,動若游龍。原配楠木座。
1137 清康熙 康熙年制款螭龍紋松花硯
高1.4cm;長10.2cm;寬7.2cm
RMB  180,000-300,000
清聖祖於康熙二十八至四十一年1689~1702年間獨具慧眼,將產于東北“龍興之地”的松花石提升為硯材,命工匠雕琢後,取墨試磨,發現其發墨效果遠勝綠端。清宮使用松花石制硯,集中于康、雍、幹三朝,此後硯材質差,且清宮亦無力經營。因此存世量極少。松花石硯被清代帝王視作“品埒端歙”,在清宮諸類藝術品中地位殊髙,僅為皇室御用或賞賜功臣。
此件硯臺取用優質松花石料製作而成。松花硯結構堅實,然此硯雕琢精良,品格不凡,精巧雅致至極。原配紫檀盒。
1184 清 顧鐵符舊藏紅木拐子紋太師椅
高84.3cm;長95.8cm;寬95.8cm
RMB  60,000-80,000
來源:顧鐵符先生舊藏。
清代把屏背式扶手椅稱為太師椅,通常形體較大,用作設於廳堂的正式扶手椅。
此套太師椅精選紅木製成,如意狀搭腦,背板攢框鑲條板,鏟地浮雕絞紋拱璧紋,牙板淺浮雕拱璧拉線紋。其設計穩重大方,古拙和諧,木質堅密,敦實厚重,呈典雅之氣派。
1139 清 潘祖蔭舊藏張廷濟銘摹紅崖天書石板
帶座高13.5cm;直徑37.2cm
RMB  60,000-80,000
來源:潘祖蔭舊藏。
紅崖天書,原名“紅岩碑”,是貴州省安順市的一處景觀,位於關嶺布依族苗族自治縣城東約十五公里曬甲山半山。在這壁紅崖北面的一隅,數十平米的峭崖上,有若干形如鐘鼎古籀的符號。字畫混體,大者如鬥,小者如升,非雕非鑿,如篆如隸,筆勢古樸,結構奇特,雖排列無序,卻錯落有致,大有“上儕禹碑,下陋秦石”的磅礴之氣。
明代嘉靖年間邵元善遊歷至此,寫下《紅岩》一詩:“紅崖削立一千丈,刻畫盤旋非一狀。參差時作鐘鼎形,騰擲或成走飛象。諸葛曾為此駐兵,至今銅鼓有遺聲。即看壁上紛奇詭,圖譜渾領尚且盟。”這是目前文獻中對天書最早的記載。對其識別破譯自清代金石學興起一直至今,說法不一。有稱此是古彝人文字,有言是建文帝所留《伐燕詔檄》等。此石板上即紅崖天書縮印,原配紅木老座。
亮點三
值得關注的佛事主題

本季的萃古熙今專場,西泠特別策劃了“古物·佛事”主題系列,中古銅器是其中重點。這裡擇選幾件:
1104 唐永淳元年 青石雕彌勒佛坐像
高35cm
RMB  450,000-600,000
來源:
1. 荷蘭阿姆斯特丹卡雷爾•凡•賴爾Karel van Lier藝術行林德特•凡•賴爾Leendert van Lier收藏,20世紀40年代以前。
2. 凡•賴爾van Lier家族成員繼承收藏,20世紀40年代至2000年。
底座拓片
此造像青石雕刻,制彌勒一尊。面相飽滿,肉髻高聳,其上波髪曲折。雙眉若彎月,兩目低垂,鼻樑挺拔,厚唇輕合,雙耳垂肩,慈祥靜謐。貼身著僧祗支,前襟斜胸,外披天衣。銘文記“永淳元年五月五日”,是唐高宗李治與武則天時期,即西元682年。
自麟德元年664年,武則天逐漸理政,永淳二年683高宗病逝後,更是大權獨攬。彌勒是未來佛,在釋迦牟尼佛涅盤五十六億七千萬年後降臨。在當皇后時期,武則天強化自己是彌勒在世,也帶來這一時期彌勒造像的盛行。這尊造像是當時多種歷史因素的反映。
1068 宋 藏六藏青銅龍鈕蕉葉紋豆
高22.5cm;口徑18.5cm
RMB  30,000-50,000
秦藏六,是日本以青銅器的創作著名的金屬工藝品師。江戶的文久一年1861~1864初代,在有名的龍文堂門下學習了鑄造器物的技術之後獨立。進入明治時期,曾親自鑄造天皇禦璽。自此代代相傳以“藏六”為名,繼承傳統的鑄造器物技術,至今仍被推崇為日本金屬工藝的第一人。
此青銅豆器形敦厚,器身不類商周青銅豆之精細,表現出古拙之美。腹身圈足四出戟,腹壁裝飾火焰紋,圈足裝飾獸目紋及蕉葉紋,其內皆填以雲雷紋。此豆有蓋,狀如簷帽,上有四足攀爬身軀扭轉之螭龍,龍頭為典型的宋代造型。原配老錦套及老木盒,盒蓋內墨書記為藏六所藏。
1074 宋-明 藏六藏青銅壺
帶座高33.5cm;高31.5cm
RMB  30,000-50,000
銘文:黿父戊。
這件同上器一樣,也是秦藏六所藏。
青銅器是中國商周時期的標誌,因其製作精良,後世多有仿者。日本文化崇尚中土,因此多有仿古之青銅器。此青銅壺,撇口束頸,鼓腹,獣首銜環耳,圈足。頸部為三角紋,腹部繪三層羽狀紋,底部光素。整器端莊大氣,意蘊厚重。原配日本老盒及硬木座。
1107 東魏 唐雲及曹大鐵舊藏鐵制釋迦牟尼像
高34cm
RMB  80,000-120,000
來源:1. 唐雲收藏。2. 曹大鐵收藏。
此尊釋迦牟尼別具特色,其一是材質,以鐵鑄成。鐵制器物多易銹蝕,保存難度大,尤其類此體量較小者,尤為罕見。
其二是題材:主尊釋迦牟尼站立,右手施無畏印,左手施予願印。面前對稱自在坐兩尊佛,同樣採用左無畏右予願之手印,左佛右足和右佛左足分踩底座突出的蓮花座上。這有別於常見之一佛二子弟或一佛二菩薩。
其三是背光,上部有廟宇,內結跏趺坐三世佛,兩側有兩對站立菩薩。下部兩各有結跏趺坐佛各一,整個畫面組合類似敦煌北魏壁畫構圖。從背後銘文紀此件為天平四年,屬歷史上東魏初年。供養人元寧,為地方侯王。北魏皇室遷都洛陽,拓跋姓改漢姓元,由此可知元甯為皇室宗親。
此件鐵佛最初是唐雲於1958年6毛錢買自廢品收購站,後贈予好友曹大鐵。
1077 宋 銅錯金銀獸面紋簋式爐
帶座高11.8cm;高8.5cm;口徑9.9cm
RMB  500,000-600,000
銘文:己。
北宋以降,品鑒收藏上古青銅器的風尚逐漸在文人士大夫階層中流行起來,伴隨著收藏和賞鑒的不斷深入,當時的制銅名家將商周青銅器的樣式與這一時期流行的失蠟法鑄造技術相結合,製作了許多既具仿古意味,又有時代特點的青銅器作品。
此爐銅質精良,借鑒西周時期青銅簋造型,敞口外撇,束頸,鼓腹,外撇高圈足。兩耳龍首,半圓作身,耳墜耳垂成尾。內鑄有銘文。簋身佈滿人為做出的斑駁綠鏽,尤其是底部網格紋所呈現的紅綠之色,頗有幾分上古青銅器的古拙大雅之氣勢。這種失蠟法鑄造、人工做鏽的工藝,符合宋代仿古器物特徵。配紅木四葉花如意紋底座,兩如意與垂耳遙相呼應,極為貼合。
1089 宋或宋以前 鐵制觀音頭像
高25.8cm
RMB  280,000-380,000
這尊觀音像雖為鐵制,但柔和安靜的面龐,令人望之動容。
觀音頭束髮髻,細眉秀目,雙目微閉,目光向下,嘴唇稍抿。眉、睛、唇均用陽刻線條表示,輪廓十分清晰。面頰豐滿,福耳低垂,法相莊嚴清淨。神態慈悲莊嚴,安詳如入無我之境。粗獷中亦見有細膩,精緻傳神,淳樸自然。
1102 五代 龍泉窯五管瓶
高40cm
RMB  800,000-1,200,000
龍泉窯為宋代六大窯系之一,其窯址位於今浙江省龍泉市。它開創於三國兩晉,結束於清代,生產瓷器的歷史長達1600多年,是中國制瓷歷史上最長的一個瓷窯系,影響十分深遠。
此五管瓶是龍泉窯早期的精品。蓋作荷葉形,刻劃雙重蓮瓣,雕刻精細,蓋頂以荷葉與花蕾作鈕。瓶盂口,長喇叭形頸。頸肩銜接處裝飾荷花形系,花朵亭亭玉立。
五管瓶,又稱多管瓶,是流行於宋的一種瓶式,因瓶肩部各面分佈著直立的多羐形管而得名。有五管、六管、十管、十五管等多種制式。龍泉地區自北宋起便燒制多管造型的器皿,有的以為是燭臺,有的以為是花插。其用途尚難斷定,但似為墓葬中作為“穀倉”意涵的用器。關於此瓶的用途,不應簡單地視為實用陳設器,應當是帶有一定佛教意義的隨葬冥器。
最後,分享一件銅爐生動的背後故事,作為本次推送的收尾吧:
1079 明 畹若家藏款銅沖耳爐
高7.9cm;口徑11.9cm
RMB  380,000-600,000
來源:臺灣藏家舊藏。
款識:畹若家藏。
古董收藏過程中,當某一個門類的第一件藏品是一件精品,往往會產生啟蒙的作用,對往後的收藏生涯,影響深遠巨大。
二十世紀八十年代一位臺灣收藏家與幾位好友共同創立了滬尾文物學會,銅器成為他收藏的重要組成部分。
1987年的某日,臺北中華文物學會的古董展覽會上,一件“畹若家藏”款朝天耳三足爐吸引了滬尾文物學會會員的目光。
當時市面上的銅爐價格一般在一兩仟元,而這只爐在當時的價格已經達到了 1.5萬元。這位收藏家為之愛不釋手,當機立斷重金買下。
這件“畹若家藏”款朝天耳三足爐無論在器型、皮色及銅質上都甚為完美。器型上,明末的銅爐獨有一種“雅韻”,清初尚存,清中以後消失。爐之沖耳明代多秀雅,腹垂且肥潤,清中以後耳漸肥碩,尤以清晚,耳愈加臃腫起來。皮色上,明末之爐呈臘茶熟栗,實蘊藏經,寶光溢彩,赤色密潤,為混合精煉銅,柔綿如絨,細密膩實。銅質上,正如冒襄之語 :“如處子嬰兒之肌膚,必得十二煉,方可鑄出此等高器也”。
精煉的合金黃銅,使銅的密度大增,其銅色亮而溫潤,寶光內蘊從內而外。款識上,此爐採用刻款,字體工整不板,流暢而不失法度。
“畹若”不知何許人也,但在明末充斥著濃郁文人氣息的時代,捨棄不用制式宣德款的銅爐,特別定制私款銅爐,絕非區區小吏科研。綜上所述,這是毋庸置疑的私藏款銅爐精品。
之後這位收藏家又陸續收藏各類宣德爐,如天雞鼓釘琴爐和馬槽琴爐。琴爐是修身養性之物,禮樂琴瑟間燃香助興,使之成為文人雅士不可或缺的文化意象。
◎明 大明宣德年制款銅天雞耳鼓式琴爐
◎清 珍玩款銅馬槽爐
而收藏家所藏之天雞爐與馬槽爐,雖小巧卻比供佛之爐在形制和做工上更為內斂和沈靜,特別是在對於線條的把握上,楞線與弧線挺立飽滿,置於案頭,點一縷清香,與音律相伴,致雅純淨。
除了宣德爐以外,收藏家所藏將仿鼎式扁足爐在清代鼎盛制銅技藝與商周華美的青銅形制;阿拉伯文香盒在正德崇尚的異域風情以及石叟款嵌銀絲筆筒精巧工藝融匯貫通。
◎清 銅鎏金出戟扁足鼎式爐
◎明 銅阿拉伯文弦紋香盒
正如這位收藏家在其收藏生涯中所秉承的信念一樣:銅器是一種很奇妙的東西,它是會粘人的,它是會讓人打從心裡喜歡的傢伙,沒有擁有的人是不會明白其中的奧妙的,它靜靜的,低調的站在那裡,沒有特別惹眼。
可是,當你拿起它的剎那間,你就會被它震動心靈。從此你就會對它另眼相看,看久了,你自會看懂它的內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