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的5月25日,羅漢堂全新展覽“明室”在香港亮相。這個展覽,或許是羅漢策劃已久的一次釋放,也是27年前他第一次尋訪蘇州的圓夢之旅。
“明室”的門窗購於25年前的蘇州西山,傢俱則都是他多年引以為豪的藏品。
幽暗的燈光使人安靜下來,不同時期的頂級藝術品交融陳設,既有自己獨特的性格,又與空間融為一體,只因在中國悠久的歷史變遷中,不論時代朝野的更迭與民族地域文化的不斷變化,不變的是人們對審美追求的高度統一。
羅漢堂新展“明室”現場攝影:羅漢
它的感染力是超越年齡的。
90後徐川在觀展後寫下了一段話:
“朱漆黑漆在空間中色彩相得益彰,鏍鈿嵌微閃著金屬光芒,古傢俱優美的線條讓人無比動心,漢青銅方壺的莊重大氣與朱漆描金霸王棖方桌的奢華細膩遙相呼應。羅漢先生對中國古代藝術品的解讀十分深刻,通過這些藏品,我們似乎可以親身體會古人精雅高貴的生活品質。”
微暗中,流光熠熠攝影:羅漢
而60後,這些年看過國內外無數展覽的老行家蔣念慈說:“看完明室’後,我想爆粗口——羅漢這位神經病!”
臨走前,他讓羅漢先生的助理轉達他的感謝,感謝羅漢先生對這個行業作出了“質”的提升。
關於羅漢的故事,退藏在過往文章中曾略有講述。而這一次的展覽讓我想要再一次講述羅漢,講述羅漢在這些年一次又一次,不斷地提高這個行業的上限。
法國藏家羅漢Laurent Colson
2016年9月,我在香港典亞藝博第一次見到羅漢和他的羅漢堂。
偌大的展廳,羅漢千里迢迢搬來了多件華麗眩目的中國大型髹漆傢俱,打造了一明一暗兩個空間,那是他想像中的中國宮廷。
在白色空間潔淨的牆壁上,羅漢用法語寫了一句話表達他的收藏觀,翻譯成中文大意是:拒絕擁有,也拒絕被擁有。
就是這句話,讓我記住了羅漢。
羅漢堂Galerie Luohan2016年秋季展位
牆上的字:拒絕擁有和拒絕被擁有
羅漢堂Galerie Luohan,2016年秋季
羅漢是他的中文名字,據說是因為他的本名Laurent Colson與羅漢發音相近得來。
難以想像,在過去近30年的時間裡,羅漢每年會花三分之一的時間遊歷於中國各地,作為一個土生土長的法國人,他甚至比很多中國人更瞭解中國文化。
羅漢原是一名工程師。1991年,他離開巴黎到香港工作,因為當時家居空間需要,買了一張黃花梨的床,因此對卯榫結構著迷,觸發了研究之心。
1997年,羅漢收藏漸豐,決定專業投入對中國藝術品的收藏和研究,在塞納河左岸、盧浮宮對面開業藝廊Galerie Luohan。他以研究者的鑒賞力,悉心經營以傢俱、賞石、雅玩為主的中國古代藝術品,促進了西方社會對中國古代藝術的瞭解,並對每一件單品的歷史和審美都盡可能詳細研究。
剔紅漢宮春曉方角櫃
luohantang 藏品
清早期 紅漆彩繪戧金花卉螭紋繡墩
luohantang 藏品
清中期 方桌 根雕
羅漢舊藏
關於羅漢的故事,這幾年從他的助理梁小姐處陸續聽到了很多。
最深刻的,是一次在展廳中,他不小心碰翻了一件賞石,下意識地伸手去扶,右手食指瞬間被尖銳的石頭削斷。不巧的是,當時正趕上巴黎大罷工,所有的醫院都關門了,一直到48小時後才找到醫生接上指骨。因為耽誤了太久送醫,羅漢的右手食指雖然接上了骨頭,但是柔弱無力,至今連擰開礦泉水瓶都艱難。
大約是1992年,羅漢第一次去蘇州。抱著王世襄先生的《明式傢俱研究》一路打聽,因為王老提到,明式傢俱的核心區域在蘇州東山。那時候交通不發達,從蘇州火車站下了火車,問了四個司機,只有一個知道東山的路線,足足花了三個小時才找到東山。
進入東山以後,羅漢和當時的助理抱著書,沿路打聽誰家有書中的傢俱,頗費周折,一無所獲。後來在一個老院子裡見到了一位老中醫。在姜醫生的帶領下,羅漢第一次見到了真正的明式傢俱以及明代的老房子,激動得不得了,開心得不得了。
從那以後,他幾乎每年都到蘇州,繼續探尋蘇州傢俱、蘇州園林、太湖石等,徹徹底底地沉醉了。他後來還出了一本書《Lart des jardins enchine》《譯名:中國園林的藝術》。
羅漢著《中國園林的藝術》
去年,羅漢在香港獨立開設羅漢堂藝廊空間,春秋各展一次,每次的主題、海報設計、裝修設計,甚至到開幕前的清潔衛生,羅漢都親自包辦。
展覽前一天,助理照慣例發朋友圈即時播報現場,並不忘調侃羅漢:
羅漢助理的朋友圈
羅漢問助理:“你發那些無聊的朋友圈做什麼?”
助理答:“我這是中國人的行銷,你不懂。”
羅漢卻一本正經地說道:“明天客人就要來了,對客人最好的尊重是帶給他們最舒適的體驗,別行銷了,幹活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