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大濛
江南大學設計學院副教授,碩士生導師。
出版專著《文人壺》《鐫刻》《蒲草》等,
其中國畫與壺刻藝術以及菖蒲文化的研究,
在國內頗具影響,
人送雅號江南“草聖”。
自製鐵爐
冬天以來天天煮茶,用的是自己改制的鐵茶爐。
原件是民國的手提保險箱,有蓋有暗鎖。將蓋拆除,用於爐膛隔板,右邊擺炭,左面置鐵制炭筷工具之類。
開風門以摺扇形,摹古人風門式,扇形構思妙極,象徵風意。爐後面制抽屜爐灰,可隨時抽出,不費力也乾淨俐落。
茶爐右邊擺炭,左面置鐵制炭筷工具之類;摹古人風門式,開風門以摺扇形;爐後面制抽屜爐灰。
茶爐由民國手提保險箱改制而成,上刻“松濤”二字。
上刻“松濤”二字。古人茶爐煮水發出松濤聲,大約是令人“心遠”的聲音,曾有夜裡在黃山松林之中靜聽松濤之聲,確有此意。
熟鐵板上刻字不易,將鐵爐夾在台虎鉗上,用鑿子鐵錘一邊敲打一邊意在寫,不過不能出錯,鑿痕不可修正,要一步到位。
為了安全另又設計了爐蓋,如有事外出,提出陶壺,蓋上爐蓋關上風門立即走人,心安理得。
古人茶爐煮水發出松濤聲,大約是令人“心遠”的聲音。
民國人雖然用西洋設備製造出保險箱,但文脈不斷。與明式傢俱相似形制的大邊、束腰、箱提手,樣樣是中國文化的“臉面”。所以我稱改制後的茶爐為“明式茶爐”。
還製作了與鐵茶爐相配的吹火筒,以小竹筒製成,留竹節,竹節中心鑽小眼孔。
孔不宜大,當以嘴輕吹時,通過小眼孔讓風徐徐進入風門為好,吹風不可太猛,既不文雅也會使炭灰亂飛。刻銘“風火相歡”,亦謂煮茶把玩之具。
吹火筒刻銘“風火相歡”,亦謂煮茶把玩之具。攝影:文人空間
曾於“閎廬”見到東瀛一吹火筒,紫竹質,古雅絕倫,輕吹時能發出遠笛之聲,令人心遠。
細觀內部構造,無任何機關,也曾仿造,以其竹筒粗細、眼孔大小摹仿十幾件,卻無一出聲,是一憾事。
家中茶爐七八件
除了最喜歡的這件自製鐵茶爐外,家中還有各式茶爐七八件。
一件東瀛的白泥爐,素白清雅。配上側把煮水壺,目之所觸,真得文氣三分。爐與壺極其輕薄,這種手感也會帶來一種文雅的體驗。
當然東瀛人並不只有這一種秀雅的茶爐。有一位相當著名的大畫家富岡鐵齋,他所制的白泥爐拙朴天真,類似金冬心漆書之美,包含著一種禪寂意味。
也有幾件老爐。
記得十多年前在南禪寺淘到一件清代小銅爐,甚是歡喜。
收腰撇足,左右箱式銅環,它的造型語言相通於明式傢俱,有一種端雅堂正的氣象,並且小中見大,閒雅之致。
老件總有缺失,爐的炭擱圈沒有了,讓金工朋友定制,並設計製作封門,然後就可以用了。添炭點火煮茶,一件上百年息火的茶爐恢復了它的生命。
約清中期 石爐,蘇州花崗岩石質,形似石鼓渾厚堅致。王大濛藏
六年前曾收藏一件石爐,約清中期,蘇州花崗岩石質,形似石鼓渾厚堅致,風門上斜狀直通爐膛,斜形是擱松枝引火上揚,燒一段,再往上伸一段,甚是有趣。
石爐謂茶爐中最古樸者,富有山野之氣。古人有句:“待到春風二三月,石爐敲火試新茶。”宋代方嶽也有句雲:“石爐松火盡從容”。
在春風蕩漾中的林間,石爐點燃松枝煮著茶,是怎樣的一番情景。
慢悠悠煮茶和急匆匆奔走
有人覺得煮茶麻煩,生火吹火,也不便利。
比起來,現代生活的電水壺的確是方便,但缺失了溫暖的人性,水溫也達不到泡茶的要求,看似沸騰了,其實只是表面。
置案上,一邊品茶一邊聽松濤聲,望“魚眼”變化翻騰,是一美事。
現代生活總是快捷地、急急忙忙地、如同趕鴨子似的往前奔走,極少去慢慢咀嚼生活中的點點滴滴,生命的本質究竟是什麼呢?
這是我們每個當代人值得思考的問題。
文圖|王大濛
編輯|湯石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