柴窯見聞:千窯出一寶

吃完窯工飯,窯主老張和把樁師傅領著一群窯工坐在松木堆上抽煙曬太陽。
身下是這次要燒掉的四噸馬尾松,身後是平躺著的柴窯窯爐,背後的竹林邊一根長達三四米的大煙囪矗立空中。

千窯出一寶/
從遠處看,窯爐像一個平躺的巨人。
這是景德鎮的鎮窯,聽說在所有的窯形裡這種型制的窯爐在溫度濕度的控制上最適合瓷器燒制。不依靠測量工具和現代搭建工具,全憑匠人經驗純手工搭建的柴窯“攣”柴窯搭建專用動詞起來絕非易事。
相傳清末民初,包含南峰馮氏、曲江餘氏、薌溪餘氏的攣窯匠人多達447個,在窯爐改制的70多年後,景德鎮能熟練攣窯的只剩下餘氏一門三人。
一根煙燃到盡頭,老張和把樁師傅們拍拍屁股站了起來。
年輕的窯工們從各處搬來供桌供品,40來歲的段師傅叼著一隻煙開始用窯磚封窯門。
段師傅在封窯門
窯門的封法亦有講究,上面得留兩“眼”,下面空張“嘴”。在高約2米寬1米的空間,用方正的窯磚砌出這樣方中帶圓的一張“臉”可不太容易。封窯門的最後,是用匣缽封“眼”,燒窯時,有經驗的把樁師傅可以靠著這對“眼睛”掌握窯爐溫度變化。
下午三點,把樁師傅以雙手恭敬地請出窯神,祭拜、燃火、點火,在3天的滿窯裝坯後,長達26小時燒制48小時冷卻的窯廠生活正式開始。
請窯神
點火
等候把樁師傅一聲“燒窯”的窯工
上世紀中葉,窯爐改制,景德鎮以煤代柴全面禁止燒制柴窯。
延續數百年的柴窯燒制至此終止,幾十年的沉沉浮浮,從煤窯到隧道窯到氣窯再到電窯,瓷器燒制越來越簡便,儘管窯內溫度的控制依然不能隨心所欲,相比柴窯的不可控卻好太多。2000年前後,一點點柴窯的微光又重新燃起,那些對柴窯念念不忘、對工藝極致追求的愛瓷人蠢蠢欲動。
柴窯燒出來的瓷到底有什麼不同呢?
對比氣窯,柴窯燒制的瓷器表面像豬油一樣溫潤中帶細密微小的顆粒感,這種顆粒感讓柴窯表面呈現一種呼吸感。飲茶時,它讓茶水掛杯更持久,湯色有“油感”不寡淡。
不僅如此,若釉料和胎土配方合適,以柴窯燒制的青花花色沁入胎底,仿佛從胎中自然生長。
以柴窯燒制的青花花色沁入胎底
柴窯青花燒制相比單色釉更為不易,60擔柴窯大小有區別,此處僅以實地參與的柴窯為例12路容量的窯爐,僅中間兩路不足三路的地方能燒制青花,俗稱“窯窩”。
景德鎮是全國唯一的手工業城市,手工相比工業化生產,最大的遺憾是效率和成品,但最讓人孜孜不倦追求的也在於此。以緩慢手工換取的瓷器,天生對人有極大誘惑。而“靠天給飯”的燒制手法又給它增加了無限的附加值。
兩側由二十來根整樹撐起的窯房盡頭,是數百年的老窯爐
柴窯沒有完美品,只有“接近完美”。據聞,在一爐窯中運氣好會有一個特別出彩,俗稱“窯寶”。
“千窯一寶”說的就是柴窯極品之難得。
或許正是因為柴窯“靠天給飯”,大部分匠人更努力“盡人事”了。前期的拉坯上釉,燒制前滿窯將裝有瓷器的匣缽按規律放進窯爐,燒制中溫度調整,燒制後冷卻、開窯整理,能做到極致都儘量爭取。
雖不比從前官窯燒制的震撼,但現代景德鎮柴窯燒制現場亦是難以讓人忘懷。
裝坯
滿窯
一群年輕人走進滿窯現場
超過26小時的燒制過程,窯工團隊幾乎不眠不休。
實在困,趴在椅子上眯下眼。但把樁師傅一聲“燒窯”,就必須鯉魚打挺起來添柴。添柴也不是亂添,雙手把五六根松木握成一垛,正正好塞進窯爐的大嘴裡。天微暗的時候,那張嘴和兩隻眼睛就好像一個叫囂著要吃糖的孩童。
景德鎮的瓷器工人一個蘿蔔一個坑,分工明確。
把樁師傅馮和平
掛著巨大眼袋的段師傅,最高記錄72小時不沾床
超過26小時的燒制過程,窯工團隊幾乎不眠不休
馮和平所帶領的這支五六人的把樁團隊年齡在40-60歲之間。他們全年365天有360天奔走於景德鎮各大窯廠,常常這邊結束三天兩夜不眠不休的日子睡半天繼續下一攤。
把樁助理段師傅最高記錄72小時不沾床。
除了不定時添柴,把樁師傅還得掌控溫度。每個2-4小時,馮和平得爬上窯爐肚子,以鐵鉤鉤出火照樣品瓷片,以吐唾沫看唾沫消失快慢和照子的燒制程度,判斷爐內溫度和瓷器燒制程度。
窯廠是一部活生生的電影
每次看馮師傅隔著1260℃的爐溫踩在十幾公分窯腹上時,我有一種穿越時空的錯覺——在現代工業社會,這種原始的場景實在令人震撼。
時代在進步,技術在發展,或許通過釉料配比和溫度控制,氣窯亦能夠做出類似柴窯的溫潤效果。但當你身臨其境後,大概很難會把雙方的價值等同。
追求手工和古法是中國人骨子裡的熱衷,無關科技。就好像當你站在長城前會自覺人之渺小一樣。
前後相隔兩天,一新一舊兩個窯爐讓我內心充滿敬畏。景德鎮之所以能成為“千年瓷都”,並不是指它的歷史,而是世世代代窯火生生不息。
景德鎮之所以能成為“千年瓷都”,
是因為世世代代窯火生生不息
聽聞古老的景德鎮瓷器行業,如有人行不義之事,匠人們就會相聚在一起把這個人趕到江對岸的十八渡,然後將他腳上的草鞋砍斷,代表此人從此不能在景德做工。現代的景德鎮早已不穿草鞋,也不會再在十八渡懲罰匠人,那這種約束力又怎麼延續呢?這大概是現代手工行業市場化的神奇之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