啟功先生曾言,王世襄先生的著作,“一頁頁,一行行,一字字,無一不是中華民族文化的注腳”。王世襄先生博古通今,畢生從事我國傳統文化的保護和研究,將其用圖文形式記錄和傳承。
其著作覆蓋全面,既彌補前人空缺,亦啟發後人新作,其中之佼佼者,當屬《明式傢俱研究》《竹刻藝術》《清代匠作則例》和《髹飾錄解說》這四本書。
本文便介紹《髹飾錄解說》,對此書形成緣由、內容構成、文字特色和存世價值,做一番解析和推薦。
奇人奇書:
讀不懂的《髹飾錄》
·TUI CANG·
王世襄先生寫《髹飾錄解說》,自1949年開始著手,直至1983年正式出版,前後共歷時34年。此書是他精益求精的治學成果,我們也可從中看見一位優秀學者對自己所發之言的審慎和重視的態度。
王世襄簽贈歷史學家張政烺的《髹飾錄解說》
我國古代藝術,集中在琴棋書畫,因此相關著作也主要集中在這些領域。漆器的專著,唯有五代朱遵度的《漆經》。朱遵度不僅擅長漆藝,且酷愛藏書,收書幾千卷,是一位極有情懷的藏書家。可惜《漆經》失傳。
如此直至明代隆慶年間1567~1572年,歷史又出了一位奇人。這個人叫黃成,新安平沙今安徽歙縣人,是明代御用漆器工坊果園廠裡的一名漆工。
《格古要論》和高濂《遵生八箋·燕閑清賞箋》都說黃成的漆藝“花果人物之妙,刀法圓括清朗”,是精明古今髹法的一時名匠。他寫了一本書,叫《髹飾錄》,全面敘述古代有關髹飾的方方面面的內容。
民國間涉園刻本《髹飾錄》
所謂“髹飾”,用漆漆物曰“髹”,裝飾紋飾曰“飾”,因此“髹飾錄”意即:關於漆工、漆藝和漆器的記錄。
黃成《髹飾錄》寫成後,便成為我國唯一一部古代漆工專著。它不同于文人寫漆藝,鮮少文學描繪,更多的是工藝語言,夾敘夾議,把髹漆工藝娓娓道來。
我國古代工藝的書大多難讀,例如《魯班經》《營造法式》,皆文字古奧、術語滿紙,《髹飾錄》也是這樣。
王世襄手抄《營造學社圖書目錄》
《髹飾錄》分成“乾集”和“坤集”上下兩集,共十八章,一百八十六條。“乾集”講工具、原料及操作禁忌,“坤集”講髹飾品種、分類、技法及製作程式。
古代工藝講究陰陽風水,黃成也不例外。因此《髹飾錄·乾集》開宗明義的第一段,黃成即說:
利器如四時,美材如五行。
四時行、五行全而物生焉。
四善合、物采備而工巧成焉。
多寶臣制紫鸞鵲譜紋雕填兼描漆長方盒
王世襄先生舊藏,為注釋《髹飾錄》,他曾恭敬師事多老請教。
而接下來的敘述就特別有意思。黃成在每一段敘述前都先用“天運”“日輝”“月照”“宿光”“星纏”“津橫”“風吹”“雷同”“電掣”“雲彩”“霞錦”“雨灌”“露清”“霜挫”“雪下”“霰布”“雹墮”“雺籠”“時行”“春媚”“夏養”“秋氣”“冬藏”“暑溽”“寒來”“晝動”“夜靜”“地載”“河出”“泉湧”等等這些自然景象來描述髹漆的工具和技法。
例如“天運”就是旋床,“日輝”是金,“月照”是銀,“電掣”是銼,“雲彩”則是各種色料,“霞錦”則是螺鈿之類的鑲嵌。
他似乎認為髹漆工藝的每一個細節,本來都是源於大自然,每一樣工藝和技法,都是效法自然的結果,因此每一樣工藝流程在大自然中也都有相應的存在。
清中期 黑漆嵌螺鈿山水人物方盒
王世襄先生舊藏
總之,《髹飾錄》很難讀懂,但如果仔細去讀的話,卻可以發現它真是十分有趣。
王世襄與《髹飾錄解說》
·TUI CANG·
黃成《髹飾錄》書成後,卻和我國許多優秀古籍一樣,淹沒不傳。三四百年來,只有手寫的孤本,藏在日本蒹葭堂,世稱蒹葭本,在我國乾隆、嘉慶年間傳入日本。明治維新後,《髹飾錄》藏入日本淺草文庫,後又轉入東京博物館。
1912年,中國營造學社社長朱啟鈴先生,在日本大儒大村西崖的《支那美術史》中讀到極道《髹飾錄》之美的文字。因此,朱啟鈴先生便致函大村西崖,請求抄一副本郵寄。得到副本後,他親自校訂,並於1927年刻板付印二百冊,一百冊分贈好友,一百冊寄回日本作為酬謝,世稱丁卯本。
上世紀九十年代初,王世襄先生在美國博物館庫房鑒定漆器。
1945年,日寇投降,王世襄先生從重慶回到北京,向朱啟鈴先生彙報中國營造學社在李莊的情況。期間,朱啟鈴先生向他提及《髹飾錄》是漆工藝最重要的著作,希望有人對它進行認真研究並撰寫解說。
1949年,王世襄先生游美歸國,又熱忱地向朱啟鈴先生闡述海外博物館對我國髹漆工藝的重視情況。於是,朱啟鈴先生便向他出示丁卯本《髹飾錄》,鼓勵他精心研究,詳細解說,用通俗的語言使這本珍貴古籍化身千百,造福我國工藝。
清中期 黑漆描金山水紋篾胎都承盤
王世襄先生舊藏
從此之後,王世襄先生便開始悉心觀察漆器實物,耐心地向漆工藝人請教,並仔細翻閱大量文獻資料,於1958年完成了《髹飾錄解說》的初稿。
然而,此後由於“反右”和“文革”的緣故,此書的出版不斷推遲。而期間,隨著考古的新發現和文獻材料的增多,王世襄先生也對原稿做了數次修改和補充,如此直到1983年,《髹飾錄解說》才由文物出版社正式出版。
清早期 黑漆小幾
王世襄先生舊藏
從黃成的《髹飾錄》到王世襄先生的《髹飾錄解說》,經過四百餘年歲月的洗禮,歷史終究是把這本優秀的工藝古籍更加精緻詳細地呈現于世人面前。
《髹飾錄解說》
的特徵與意義
·TUI CANG·
王世襄先生的《髹飾錄解說》,用心極誠,他遍察古籍文獻,遍考漆藝源流與製作技法,對黃成《髹飾錄》逐句逐字地作了極為詳細的解讀。
他用了二十倍於原著的篇幅,使現代讀者不再困于工藝古籍的艱澀難懂,可以更輕鬆便利地瞭解和學習我國古老的、最本質的髹漆工藝。他儼然是與黃成超越時空,做了一次完美的合作,兩人都是奇人,也都寫出了奇書。
儷松居舊藏“大明萬曆年造”款髹黑大漆描金彩繪飾龍紋青山綠水官苑人物圖頂箱大櫃4件套
朱家溍先生評價《髹飾錄解說》言:
“王世襄先生把古代的工具、原料、技法和當代老藝人使用的工具、原料、技法聯繫起來。廣征博引,一以貫之,詳詳細細地記錄了許多製作方法,切切實實地解答了許多專業性問題。實際上它已遠遠超出一般對古書整理詮釋的程度,而卓然自成一部專門著述。”
而此書寫作的宣導者朱啟鈴先生更充滿溢美之詞。《髹飾錄解說》出版之際,他為之作序曰:
“是予囊所慮及者,暢安已悉為之,囊所未慮及者,今暢安亦為之。不期垂朽之年,終獲目睹其成。卅年夙願,此日得償、平生快事,孰勝於斯?”
明晚期 犀皮漆小方角櫃
王世襄先生舊藏
《髹飾錄解說》如今已風行海內外,因其資訊豐富實用,考據精詳,語言清晰扎實,註定成其為後無來者的一本好書。
後記
·TUI CANG·
中國人用漆,已曆七千餘年。中國漆藝是細膩、溫暖和靜穆的美,獨成一脈藝術體系,呈現中國深邃內斂、兼具厚重與華彩的哲學與人文。
王世襄先生的《髹飾錄解說》,語言簡練,內容豐富詳實,實是相關從業者和傳統文化愛好者必讀的一本書。我對漆器沒有什麼認識和研究,對我國漆器歷史的所知也極有限。若說對漆器有什麼認識,便是覺得它有一種難以言喻的沉穆的美感,體現了中國文化對於生活的熱愛、講究與尊重。
清中期 紅漆描金小櫃
王世襄先生舊藏
拙筆寫作此文,主要是因為閱讀《髹飾錄》,感覺此書十分有趣,同時更感慨古人和王世襄先生對於生活的那種認真、厚道與細膩的精神。這種精神,也正恰如漆器的美,溫暖、靜穆、純真,一筆一劃,一妝一點,都是用心細膩考究的呈現。
——————————
參考資料:
王世襄:《髹飾錄解說》《錦灰堆》
朱家溍:《昂首猶作花,誓結豐碩子》
朱啟鈴:《髹飾錄弁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