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定古城牆
七月的那天下午,正定正定縣,位於河北省西南部,華北平原中部的冀中平原,古稱常山、真定,歷史上曾與北京、保定並稱“北方三雄鎮”,是國家歷史文化名城。下起了難得一遇的劇烈暴雨,小半個古城斷電,安靜地籠罩在蒼茫的雨霧中。
傍晚的時候,雨勢減小,空氣濕潤迷蒙。
早早吃過晚飯,我們隨意散散步,無意中就走到了正定的古城門原址。從牆根下往上仰望,厚厚的夯土牆,自下往上,慢慢縮窄,夯土層堆疊之間在表面形成數十條有規律的線,在這間隙裡裸露著內在的肌理。
古城牆夯土牆與磚牆交接處
這幾堵唐宋遺留下來的城牆,仿佛將當年的“金戈鐵馬,氣吞萬里如虎”的氣勢留在了這個時代。當年在辛棄疾、蘇東坡、杜子美詩詞中那些沒讀懂的情愫,在這一刻全盤沖進心裡——好像突然之間,明白了獨屬於中國人的語境。
一座縣城的廟堂之氣
在這個資訊大爆炸的時代,中國人這點玄而又玄的“語境”被沖散打破,飄在各個地方。它們中,有些變成少數人生活裡的“詩意”,有些固守著原有的樣子,執意在原來的地方留存。
正定,明顯是後者。
沿著土城牆一直走,是明清之後修復、歷代得到妥善修繕的磚石古城牆。它同土城牆一起,隨著護城河的流向,像緞帶一樣把正定圍在懷中。
暴雨加上停電,城牆上除了我們一個人也沒有。煙雨中,沒有人頭攢動的人群,也沒有現代霓虹燈的浮躁,此時的正定,像一軸宋畫一樣在我們面前徐徐攤開:
煙雨中的正定古城
先是一池子荷花,碧水青荷,這是正定的蓮池;邊上一點是民國總理王士珍的舊居,現在叫“王家大院”;緊接著目之所及的正定左上角,矗立著正定聞名於世的四座唐塔:
開元寺 須彌塔
又稱磚塔、方塔。位於正定城內常勝街,始建於東魏興和二年 西元540年。
臨濟寺 澄靈塔
又名青塔,始建于唐鹹通八年867。青塔高33米,塔分九級,塔身為磚砌,呈八角形。
廣惠寺 華塔
又稱花塔、多寶塔,位於正定縣城內民生街。始建于唐貞元年間 西元785—805年,距今已有1100多年歷史。
最遠處巍峨高聳的是淩霄塔和修長飛揚的澄靈塔,再往前隱在陽和樓後、簡約大方的是須彌塔,離我們最近的是如花束般綻放的華塔當地人稱花塔。
這四座隋唐時期遺留下來的石塔錯落在紅色與灰色之間,紅色是老建築的屋頂,白色是現代鋼筋水泥的外立面。
儘管河對岸就是戰國中山國第二大城市,儘管遭遇歷史沉浮戰爭伐踏,但正定就如它的曾經的名字“安樂壘”一樣,給人一種祥和安寧之氣。這大概和正定著名的“八寺四塔”分不開關係。
千百年來,它們始終安靜地站著,就像年老的尊者,同城牆一同堅不可摧地守護著正定的祥寧。
這是一股獨屬於正定的廟堂之氣。
一間民宿的唐宋遺風
正定的古韻古跡實在太多,時間輾轉都已成為歷史,留給我們的只是偶然間踏足時所感受到的那一點遺風。
那幾天,吹拂著古風之下,我常常在思索,傳統在當代到底意味著什麼?或許,傳統文化只有注入當代生活,才能創造出屬於中國人的生活美學,才能“活”起來。
這個思考在我們踏入“稍可軒·宿”的時候,有了多重具象的注解。
“稍可軒”本是一塊清早期老牌匾,由主人吳振文多年前購自美國藏家柯惕思的“善居”,吳振文愛這三個字背後的中國味兒,也是他崇尚的人生哲學:做人做事,稍可就好,不必太滿。於是後來衍生出了“稍可軒”系列品牌。
河北省稍可軒非國有博物館
吳振文是一位在河北文化圈頗有影響的企業家、收藏家,籌建過石家莊當代美術館,也是現任河北省盆景協會會長、河北省金石學會副會長。
七年前,他將私人藏品梳理公開,創辦了“稍可軒”非國有博物館,館藏以傢俱、瓷器、古玉、金石為主。此外,“稍可軒”旗下還有文化餐廳、盆景創意園等,“稍可軒·宿”是其最新亮相的民宿。
吳振文,1966年生於石家莊
河北省收藏家協會秘書長;
河北省稍可軒博物館創辦人;
稍可軒系列品牌創始人
2018年年初,吳振文租下了正定榮國府對街的這棟仿古民居建築。
建築分上下兩層,除了八間各具特色的住房外,還另外配有禪室和盆景花園。他希望這裡能成為一個讓人靜下心來的地方,在每個頹喪的時候能在這裡尋找到些許力量,然後繼續回歸到當下各自的旅途中。
懷著這樣的目的,吳振文把這幾十年來珍藏的一部分寺廟傢俱從庫房裡挪出來,巧妙地歸置到民宿的各個角落。
一張明代榆木靠背卷雲紋透雕寺廟椅,就放在入門處供出入的客人歇腳:
一張宋金時期的大漆彩繪寺廟經櫃放在櫃檯對面樓梯拐角處:
宋金時期 大漆彩繪寺廟經櫃
這是一張冀南樣式的大型經櫃,高184釐米,寬142釐米,厚63釐米,前臉櫃面四門橫列,四扇門上端橫列3塊絛環板,鑲嵌有折枝花卉與飛鳥紋飾高浮雕,四扇門下端三塊絛環板,尺寸非常寬闊,沿著絛環板的邊緣浮貼壼門開光,開光下部上翻卷草紋。櫃面採用高浮雕手法雕刻春山秋水圖,另在前臉、裙板等地方鑲嵌花卉、飛鳥紋高浮雕雕版。
佛教寺廟中的經櫃除了外在的設計形式和表面的使用功能,還內化了佛教禮儀規制,研究中國古代寺廟傢俱對於研究佛教相關物質文化的演進,研究中國古代傢俱的早期相對於明清傢俱而言形態都有著非常重要的意義。很多宋元時期或疑似宋元時期的寺廟傢俱像活化石一般依然存在,古代寺廟中大型經櫃就是其中不太為人們所關注的一類典型的寺廟傢俱。
在廟堂深處,大型經櫃外視繁複華麗,質感樸拙,沉穆莊重,和周圍造像、壁畫、佛教法器物品的氣息融為一體。櫃體內部簡素,用以放置經書佛典,面對面拉開櫃門,取放經卷,會產生一種非常強烈的宗教儀式感,把中國古代寺廟傢俱的外在與內涵,繁華與質樸,物質與精神,出塵與入世,顯露與隱藏的宗教哲學思想體現得淋漓盡致。
經櫃在幽幽燈下顯得莫名神聖,這是稍可軒低調奢華的鎮店之寶。
大面積繁密華麗的浮雕是宋元時期寺廟傢俱的標誌性設計
繼續沿著一樓走廊走到盡頭,就會瞧見一張明代的黑大漆佛櫃,上面插著一瓶亭亭的野花……
明代黑漆佛櫃
這裡略微普及一下寺廟傢俱,顧名思義,就是專為廟宇之用的傢俱。
佛教自古印度傳入中國,歷經唐末、五代劫難後,在宋之後逐漸恢復興起成為中國古代文明史的重要組成部分。和今時不同,在古代,寺廟是藝術審美的集合體,是一個地區的藝術中心和文化中心。很多寺廟甚至富可敵國。供奉於佛前的器皿和傢俱集中了當時的最高技藝和最純粹的審美藝術。
特別是傢俱,在宋元時期,寺廟傢俱在整體規劃的時候便同建築、造像、壁畫等一同設計製作,成為寺院視覺傳達的一部分,有些甚至與建築通過部件結為一體。建築是大木作,傢俱是小木作,在寺廟裡體現得非常徹底。
最純粹的藝術大抵和信仰分不開關係。
以最虔誠的姿態讓最精緻的木造常伴佛前,這種工匠間最淳樸的發心讓傢俱從結構、功能、氣息上都比其他傢俱門類更豐富更精細。它們在歷史上也一定曾經影響了民用傢俱的設計製作。例如後期明式傢俱中的劍腿、高束腰、三彎腿都是寺廟傢俱的重要元素。
但在時代的流轉中,這些經過長期宗教浸潤的寺廟傢俱有些已經嚴重破損,有些已經不復存在,還有一些被精心保存於世。它們是“存世傢俱實物中被實際使用過最古老的中國古代傢俱不包括出土明器傢俱,是中國古代傢俱中的活化石”引自孫磊《凋零,流浪,重生——研究宋元時期寺廟傢俱的意義與價值 》。然因寺廟傢俱許多造型同日用傢俱有所出入,哪怕完整存於世間的寺廟傢俱也不免封起廟堂之氣被鎖緊庫房,或成為空間擺設。
這些只能在博物館或者收藏空間裡見到的古傢俱,吳振文卻將其真實地用在民宿的日常生活裡,當它們重現在公共空間之時,這股獨屬於正定的廟堂之氣,似乎像一陣微風,吹進了這個現代人居空間。打破收藏和生活的界限,打散一個地區傳統的元素,創造了屬於自己獨特的唐宋美學。
民宿裡隨處可見的古傢俱,是真實可用的
這是吳振文的初心,也是他自持要完成的使命。
唐詩宋詞的當代語境
在稍可軒一樓的禪室,有一隻宋代的磁州窯綠釉瓶。
從前陳列在稍可軒博物館時,吳振文並不怎麼留意到它,但當它被放在禪室裡,在那個角落,在那束燈光下,凝視中,他漸漸感受到一股宋代文人氣。
宋 磁州窯綠釉瓶
一樓禪室局部
古琴收藏家馬俊昌先生在稍可軒
中國宮廷傢俱研究會會長袁劍君先生左與馬俊昌先生右在稍可軒
不止是傢俱,民宿裡多數使用的花器、茶壺、壺承等也是古物
在與古物交流相伴的同時,稍可軒也不忘補足每個現代舒適的細節
吳振文希望,古物不僅僅是關在博物館的玻璃櫃裡或者倉庫裡,更能因為日用讓當代人感受到它們的美,不僅看得見摸得著,更能切實地使用,“在符合當代舒適的同時,也有唐詩宋詞的語境。”
唐詩宋詞的語境,說起來玄而又玄,但這種四季風景人人都能感受得到:“一江春水向東流”、“小荷才露尖尖角”、“停車坐愛楓林晚”、“窗含西嶺千秋雪”,只可意會不可言傳的詩意,其實是附在我們的骨血裡。
這是唐宋的先人們留給我們的東西,只不過當我們都沉迷於快節奏的生活時,誰又會在乎血液流動的聲音?
慢下來,感受身心安頓後的寧靜
抵達正定的第二天,我們在烈日裡去了隆興寺。
隆興寺是中國十大名寺之一,因寺內塑有著名的室內大臥佛,所以老百姓也稱它“大佛寺”。寺內隨處可見的除了古塔石碑,還有很多鴿子,它們旁若無人在地上行走,憨態可掬,間或像一道閃電般飛進千百年的飛簷下,而後立在那裡,靜靜看人來人往。
正定最有名的寺院:大佛寺
在千年華塔下,我看到不斷有行人繞塔祈福,一圈又一圈,無論白天黑夜;在臨濟寺的殿宇門前,我看到一位身著褐色長袍的僧人,靠在椅子上打著拍子唱著佛偈,果真是“自在正定”。
我不知道這是不是唐詩宋詞的語境。
但當我在稍可軒的窗子看到外面一叢開得極好的茉莉花被雨水打落在地面上時,我突然想起那天暴雨過後在城牆上攝影師程世達從取景框裡挪出一雙眼,看著四個唐代古塔,喃喃而出的那句話,“這就是長安啊。”
自在正定
這就是語境——雖繁華不復,但遺留下來的那一絲韻味,足夠讓我們想像一幅盛世安寧的畫卷來。
吳振文小時候曾爬到大佛寺樓梯上,那時的印象對一個少年來說,大臥佛太震撼了,一隻大耳朵就足足有他人這麼高。
近半個世紀過去了,在大佛寺前他覺得他做的一切都有了意義。
如今他自嘲是“大佛寺前店小二”,把一家家店鋪開到大佛寺前,稍可軒不斷開枝散葉,從博物館到今天的全國第一家沉浸式博物館民宿:“稍可軒·宿”。形態在變,精神內核卻始終不變——那就是唐詩宋詞的當代語境。
保有唐宋遺風的正定古城
回想起那天,當我們站在正定巍峨綿延的古城牆上,感受著中華大地的偉大和蒼茫,多希望再過千年百年,也能留下一些我們這代人創造的“唐詩宋詞”。
因為我們這個時代,是一個承前啟後的時代。
撰文|鄭三觀
攝影|程世達
統籌|程 香
鳴謝|吳振文、安瑞玲
長按二維碼,諮詢預訂稍可軒民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