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曾花6年時間還原了故宮皇宮椅,如今,又花了4年時間還原了另一件藏品。

兩件皇宮椅對比
左:故宮藏清紫檀有束腰托泥圈椅 右:林銳群作品《鑲掐絲琺瑯托泥圈椅》
“退藏”的主程式設計香,是兩木家居創始人林銳群先生的老朋友,雖過從不密,但彼此都在傳統文化的傳承和發揚上,做著自己喜歡的事。林銳群曾花了6年多時間,就為了還原故宮藏清紫檀有束腰托泥圈椅,而這件結合了琺瑯工藝的皇宮椅,已然成為一件代表作,自成一格。4年過後,他又還原了一件故宮珍藏,這一次,難度更大,過程更曲折,還原的成果也更動人。
檀工琅彩,見獵心喜
2014年之前,林銳群在一本書上見到紫檀嵌琺瑯鼓墩的時候,便已目及心許, 2014年年初,他有幸在故宮見到實物,雖只能隔著門外玻璃觀賞,仍可感受檀工琅彩,見獵心喜,華麗中透著雅致,當時就覺得有精力的話做一個玩玩。
那時故宮圖錄尚未出版,而另一本書籍資料只能看到鼓身局部,因為角度受限,座面只能隱約看到一點琺瑯構圖輪廓,但器物具體型制細節、琺瑯圖案構圖等,不得其詳。從何下手,是個難題。
故宮藏 清中期 紫檀嵌琺瑯西番蓮紋鼓墩
清中期 紫檀嵌琺瑯西番蓮紋鼓墩
收錄於2016年出版的《故宮博物院藏明清傢俱全集》
行不擇徑,爬羅剔抉
缺少參考的資料,而故宮更不可能讓人近察毫微,這已不是有沒有解決辦法的問題,甚至路從何始,始於何處都不明了,林銳群只能一邊開始設計圖紙,一邊大量搜羅可用的資料,就為了“非常喜歡”這一簡單的初衷。
在大致確定了座面底徑、雕刻紋樣、海棠開光等設計方向後,林銳群正式開始繪製圖紙,並給自己制定了看似嚴謹毫無疏忽的工藝流程:設計圖紙——木作鼓墩——木開槽——做模——燒制琺瑯——鑲嵌,殊不知,這一流程在後面的日子裡,完全難以掌控。
林銳群反復比對故宮原物圖片
反復調整設計圖紙
故宮圖錄尚未出版前,可參考的細節非常少,他只能一再嘗試。僅僅是座面琺瑯設計,細節的把控,纏枝蓮紋的變化等等,就設計了很多稿。
佩韋自緩,佩弦自急
設計圖紙並非一蹴而成,這期間同步進行的便是木作打樣,動一線而改全身的事經常有,儘量還原原物型制比例,只能靠林銳群不斷反復調整。火候的拿捏,眼到手到打樣也得到。
那段時間,林銳群的辦公室、繪圖室、車間,整體陷入了設計圖紙——木作打樣——修改圖紙——木作打樣——調整設計的迴圈裡,因為還得兼顧其他傢俱研發生產,他難免有時心急,又或遲滯,狀態和心態的調整,直接影響著下一步的計畫,好在他懂得佩韋自緩佩弦自急的道理,著急的時候緩一緩,遲滯的時候緊一緊,避免再次出現差池,也算度過了最揪心的一段歷程。
木制鼓墩打樣半成品
墨丈尋常,差之毫釐
在林銳群的工廠裡、繪圖室、辦公室,隨處可見壯觀的半成品,前一年多單單是圖紙、木作鼓墩反復修改打樣已不計其數,只為第一步器型還原而準備。
木作部分製作成品後,燒制琺瑯和鑲嵌成了整個製作過程中反復折騰的環節。
位於車間裡的工作臺,林銳群常在此一琢磨就是半天
林銳群與木工討論工藝細節
經驗主義作祟,以為不就是做模、燒制琺瑯、鑲嵌、完工,但後面的過程卻是挺磨人的,現在回想起來,他覺得應該還是沒用對力,待有其他人再做的時候,他很願意共同交流,其磨練的過程今日首次揭曉:
之前林銳群以為做6塊模具,除座面為平面模具,其它5塊為曲面展開的弧向,而琺瑯製作也是採用傳統技藝,手工敲制銅胎、掐絲、點藍後反復多道燒制、磨光、鍍金而成。所以本身在製作和燒制的過程中,就算模具再精准,同一個琺瑯部件燒制出來都不盡相同,再者鼓身琺瑯均為縱橫曲面弧度,更使得單單在燒制琺瑯上面就碰到了諸多問題。
木作模具
鼓墩座面平鑲掐絲琺瑯
即使這樣燒制出來的琺瑯已經控制得很好,林銳群卻又發現鼓身槽位因手工製作,導致與琺瑯不盡吻合,他索性按鼓身30個開槽重新做了30個模具,從而在整個製作過程中又增加了難度,每一塊制模的精准度、手工燒制琺瑯成品弧度、成型大小,以及每塊琺瑯不規則的形狀都要與模具高度的吻合,這樣的迴圈反復多次,探討溝通後又燒制了多次。
以為小功即將告成,比對鼓墩槽位,整體都還可以,興奮之餘,因為其他部件尚未成品,林銳群便放置了一段時間,沒曾想等到正式鑲嵌的時候,琺瑯又不吻合,隨後他發現曲面因為擱置一段時間而出現了細微的變化,這樣就讓槽位和琺瑯難以理想貼合。
總結了之前種種經驗後,林銳群再重新燒制琺瑯後才算完成。
琺瑯燒制確實很麻煩,每批燒制都得數個月,每個工序都得手工作業,所以有時候我們從古人的一件器物上,就會發現古人在設計製作一件器物時的用心和智慧。
縱橫弧度示意圖
上下呼應的琺瑯片,構圖看著差不多,但它們的弧度、大小卻是不同的
看似每一橫向琺瑯是一樣的,其實完全不同
在鑲嵌的過程中,手部受傷是常有的事
彼此攝持,曲和奏雅
四年多的時間,總算畫上一個令人欣慰的句號。當然,這樣執著去做的代價,著實不菲,木作打樣半成品20多件,琺瑯報廢3套,打樣紅木已逾2噸。
傳統手工藝製作,雖有著多多少少未知的變數,但或許這也正是吸引林銳群癡迷其中的魅力所在,正如他所說:“傳統手工藝充滿太多未知變數,這些未知的變數,加以理解,說不定就會創造出不同感覺的中式美學”。
未鑲嵌前,各個槽位元做了標記,以對應每一塊琺瑯
林銳群 作品 紫檀嵌琺瑯西番蓮紋鼓墩
鼓墩對比圖。
在鼓墩的尺度和弧度上面,林銳群結合了自己的理解,對原物嘗試性地去做了一點調整,可能會比原物感覺略“豐滿”些。
紫檀嵌琺瑯西番蓮紋鼓墩 局部細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