爭議:一件備受矚目的黃花梨雕螭龍紋方台引發的學術探討

2015年12月8日淩晨,保利十周年古董珍玩之夜,備受關注的“禹貢”專場中,“明 黃花梨雕螭龍紋方台”,在經過多番激烈角逐後,最終以2250萬元落槌,加傭金成交價為2587.5萬元。
這座曾被著名文物專家王世襄先生貶為“八病”之一的方台,一時間被推上聚光燈下。那麼,它到底有沒有收藏價值和審美價值呢?業界展開了激烈的爭議。
明 黃花梨雕螭龍紋方台
LOT號:7254
面49×49cm;肩57.5×57.5cm;H141cm;重88.6kg
估價:1500萬元~ 2000萬元
成交價:2587.5萬元
專場:禹貢——十周年古董珍玩之夜
拍賣公司:北京保利國際拍賣有限公司
拍賣時間:12月7日晚8:00
備註:
1、北京龍順成硬木傢俱廠舊藏;
2、李翰祥“清水山房”舊藏。
著錄:
1、王世襄著,《明式傢俱研究》,三聯書店,第366頁;
2、田家青主編,《盛世雅集——2008年中國古典傢俱精品展》,紫禁城出版社,第26頁。
李翰祥1926—1996,香港電影著名導演。
“明 黃花梨雕螭龍紋方台”曾是北京龍順成硬木傢俱廠舊藏,後經李翰祥“清水山房”遞藏,上過多次拍賣:
1995年10月9日秋拍,中國嘉德“清水山房”藏明清傢俱專場,lot836,成交價88萬元,拔得頭籌;
2004年11月6日中國嘉德秋拍,lot396,成交價429萬元。
2015年12月,北京保利“禹貢”專場,lot7254,以2250萬元落槌,加傭金成交價為2587.5萬元。
一件被王世襄貶為“八病”的方台,何以在十年間價格躥升如此之快?業界褒貶不一,小編整理了幾位有代表性的觀點,或許可以從中揭開方台的秘密,還原方台真正的價值。
名家觀點
張德詳:我知重器
——記明黃花梨雕螭龍紋方台
張德祥,中國古典傢俱研究學者
“明 黃花梨螭紋大台座”是一件流傳有序的驚世重器。
1979年冬,我在北京硬木傢俱廠精品室第一次見到這件重器。此處平時並不對外開放,房間裡收藏的都是上世紀50年代公私合營前魯班館街上幾十家古傢俱商鋪看家惜售的鎮店之寶,真可謂是滿堂精華,美不勝收。但我的目光卻總被這件雄奇的台座吸引住。見我驚歎之狀,原魯班館資深經營者李先生介紹道:這是當年魯班館街上的鎮街之寶,京城木器行無人不知的國寶重器。
轉年,我在《文物》雜誌80年第六期上看到了王世襄先生發表的《明式傢俱的“病”》一文。文中竟將此重器貶為“八病”之一,他寫到:“可能是為寺院中用來放銅磬的法器的”,“論其製作,可謂不惜工本,下料之大,用料之費,耗工之多驚人的”。但最後對其的結論卻是:“笨拙臃腫”。
對此結論,我真的是大感不解,以王先生的學識閱歷,理應知曉寺廟殿堂之上高大佛像前的供桌供案,鐘鼓磬架等都應以雄沈厚重為宜呀?此器稀有厚重的品貌,應是最符合高堂大殿上使用功能的呀!老人家墮其入“臃腫”之病是為何道理呢?
王世襄著作《明式傢俱研究》
帶著疑問,我到芳嘉園去請教了王老。原來,王先生寫此文章時,還在文物研究所上班,幾乎所有的寫作都要在晚上熬夜進行,非常辛苦,故文章進展很慢。此“品、病”文章經雜誌社反復催稿,已到最後交稿期限,天亮就一定要將稿件寄出,否則就會影響出刊日期了。
已深夜3點多了,眼看就要天亮,王先生尚未在數據中找到最合“臃腫”病相的傢俱圖片,情急之下,困乏已極的老人,只能暫時以此重碩多曲的台座照片,來勉強頂替一下“臃腫”之病的傢俱圖片了,這本是無奈之下的“湊合之舉”。
這也是王老在這篇“品”與“病”文章中,為什麼對“臃腫”傢俱所寫文字最簡短的原因。當時王老是想:待天亮把稿件寄出,再設法去找一張真正符合“臃腫”之病的傢俱照片,儘快的寄給出版社,爭取把這張不太合適的台座照片換下來。令王先生沒想到的是,雜誌很快就印出來了,以後就再也沒有機會更改這張圖片了。
最後,王先生感慨的對我說:“文章千古事,白紙黑字的,真是湊合不得呀!”
今天,將當年師生的討論和王老心中的遺憾在此傳達給大家,除了為這只優秀的台座重器正名,也是對以往的師生情誼的一種緬懷。
王世襄在《明式傢俱研究》中對方台的評價
張輝:爭議之器必有內涵
張輝
明式傢俱研究學者
雅昌藝術網、《古典工藝傢俱》專欄作者
這件器物的拍賣已塵埃落定,多方人士都綻出笑容,但爭議和討論仍在發酵,這成為一個小小的拍賣事件了。亦可證吾人所言,爭議之器必有內涵。我對此幾座的研究解構文章去年八月已刊發在專業刊物上,但現在細緻再觀察還有新的感受,正視圖象我隱隱覺得匠師在大氣磅礴中的收斂,在中部上下腿足交接處的內收,消解了外膨視感,神來之筆。
爭議之士,多為名人,器存褒貶,更富玩味。但這些是表像,起決定作用處,是它有無可供深究的內涵。本器,惡其者稱為“病”,王世襄《明式傢俱研究》第199頁,明式傢俱的“品”與“病”。好之人視為“品”;有人斥之“臃腫”,有人稱之“雄偉”。
《二十四詩品》以及王世襄的“十六品”本非科學理性的定義分析,而是“比物取象,目擊道存”的形象感悟思維,以形似之語區別諸類作品。人們再以其感悟他物,分歧出現也在所難免。
形象化的表述帶有一定的含混化,所以後人對《二十四詩品》多有爭議也有其道理,清代楊振綱在《詩品解序》中就稱其“以不解解其所不解”。現代科學的分類要求在明確概念下,提出明確的界定。這一點我們無需苛求前人,但應清醒。
四方香幾演變圖摹擬
圖一:為常規黃花梨香幾的式樣;
圖二:將牙板加大,表現為垂雲紋式牙板和低矮的四足;
圖三:拔高束腰,雕飾圖案;
圖四:在二層腿足各腿間嵌入擋板,堵虛為實,擴大觀賞面,飾以海棠形開光圖案。
相信絕大多數見過此器包括照片的人多少年都是一頭霧水,其妙莫名。似乎此器玄奧頗多,令人訝異和迷茫。其實個中之妙一言蔽之曰:加大觀賞面。
看得出這是個觀賞面主義的極品,製作者在此要大展身手,以示其不凡:
1邊抹、托腮厚大;
2束腰強烈地增高,有托腮;
3牙板肥大下垂如雲紋;
4矮足與牙板寬度相應,構成牙板一部分;
5矮足下接三彎腿,足雕卷雲紋;
6兩層腿足間開槽裝板,大面積擋板封實以延展雕飾之面。求取觀賞面之心何其壯哉;
7方正托泥。
如果將本器四足間封實的四面剔去,其貌若何?類乎香幾,粗壯而已。製作者處處加大立面,追求雕飾的效果,把觀賞面法則突顯得令人震撼。這一點最重要,但成也蕭何,敗也蕭何,稱“品”斥“病”之聲,皆由此生。
拍後評價
劉傳俊:這是一次三贏的拍賣結果
劉傳俊
古典傢俱行家、藏家
幾個好友微信電話與我溝通這件拍品的看法。在這種經濟形勢下能拍出這樣的價格要恭喜賣家、拍賣公司和買家。
首先這是一次三贏的拍賣結果。此幾2004年嘉德拍賣差不多400萬成交。試想一下04年北京三環的房價和現在的房價對比。買家會很舒服。更關鍵的是房子很多誰時可以買到,而此幾僅此一件。
北京保利圖錄中為大方台搭配的青銅器組合。
誠然王老對此件拍品有過很中肯點評。我們尊重前輩但不能盲從。美因人而異、物因地制宜。用傳統的明式蘇式古典傢俱審美評判這樣一件用料奢侈不惜工本、儀式型裝飾性很強的廟堂、宗祠傢俱顯然不合適。明式蘇式傢俱中的書房傢俱是其經典。符合當時文人士大夫的審美情趣,而寢室和廳堂明式傢俱則更趨於功能性和儀式性。
明式傢俱中另一類廟堂或宗祠傢俱,一直被今人或前人認為是臃腫、浮誇、笨重、牽強……這個評判標準,是我們根深蒂固的純明式蘇式文人傢俱的評判標準。用其來評判它,實在是委屈它了。這完全是兩個體系。試想一下宏偉大殿、廟堂、宗祠之內放一件柔美、古樸的明式或圓或方、體量標準的素幾。氣場孰強孰弱,不言自明。
此件流傳有序、被多次引用刊發的大幾,恐世間僅此一件。恭喜新主人!眼光獨具!喜得寶物!
項立平:如今1500萬元的底價都是顯得十分便宜
項立平
上海第一財經頻道財經評論員
這件大方台在新中國之後的傳承經歷就比較清晰了,五十年代,它是公私合營魯班館古董傢俱店鋪裡的一件鎮店之寶,直到1984年,在北京拍攝電影《垂簾聽政》的香港著名導演李翰祥將其購得,1995年,李翰祥因為籌建影視基地資金需要,將其委託給中國嘉德拍賣,成交價高達88萬人民幣,當時為馬未都競得後轉讓給了他的客人。
2004年,它在中國嘉德再次上拍換手,成交價格為429萬元人民幣,2015年,它即將出現在北京保利十周年秋拍的“禹貢”古董夜場之上,估價為1500~2000萬人民幣。
它在1995年的成交價是88萬人民幣,朋友們知道1995年的88萬在藝術市場大概可以買到一些怎樣的作品嗎?
同樣以明式傢俱舉例,如今市場上動輒可以賣到大幾十萬上百萬的那種明代黃花梨炕桌,當時的成交價一般是三五萬。而如果拿書畫來類比的話,1995年中國嘉德拍了一場楊永德藏齊白石專場,那種題材獨特,如今一張都可以賣到大幾百萬上千萬的齊白石立軸,當年的88萬可以買上四五張。而如果和一些當代藝術類比,當年的88萬就更值錢了,剛剛在嘉德秋拍拍出3795萬元的石沖大裸男,1996年的成交價格只有30萬元。
中國藝術市場玩了二十年,如果說收藏一件普通的藝術品,其投資回報往往也就在十幾到二十倍,其漲幅可能不如在北京或者上海的一套房子,而這二十年如果把錢放在中國資本市場或者是在賭場,那投資回報的變數就比較大了,呵呵。但如果說投資了一件頂尖的藝術精品,那麼二十年投資回報達到100倍甚至更多的例子是比比皆是的。
因此,這件由王世襄先生所著錄,體量巨大奢華至極的黃花梨傢俱,又是存世的孤品,它顯然屬於“藝術精品”的範疇,如果從當年的88萬元翻30倍,如今1500萬元的底價都是顯得十分便宜的。
附:方台賞析
明黃花梨雕螭龍紋方台,取形于正方形方台和長方形方幾,在結構上完全以直模仿建築輪廓,人以莊穆之美。設計嚴格遵守稱均衡法則,紋飾內容分為兩組,正面與背面一致,左側與右側相同,細部雕刻,也由中間向左右均分。
方台的四面腿間空間隨著腿子的曲線打槽裝板,浮雕螭紋。
為了表現紀念碑性的裝飾效果,利用雕刻和凹凸象徵權威,取材石雕建築上如柱頭、扶壁柱、簷板和飾帶常見的魑龍、卷草作為方台正面的表面裝飾。螭龍身尾呈草葉紋與拐子紋組合狀,二螭相對,象鼻,頭部有演變成花草之勢,中間卷草紋亦呈方折。這種紋飾頻繁出現在明代嘉靖、萬歷經天啟、崇禎時期的瓷器、玉器和傢俱上。
莊重威嚴氣勢之外,又有曲線的柔軟之感。
構造上部近似方台,四壁凹入,浮雕雙螭捧壽,用栽榫與下麵的大方幾聯結。大方幾外貌似分兩截,上截像一具鼓腿彭牙的雕花矮邊幾,惟牙子下掛,鎪出垂雲。此下又造成三彎腿落在托泥上。實際上兩截相連,四腿都是一木連做。四面腿間空間隨著腿子的曲線打槽裝板,浮雕螭紋。用料可謂不惜工本,檯面厚度達6釐米,腿部直徑竟達13釐米,下料之大,用材之費,耗工之多驚人。莊重威嚴氣勢之外,又有曲線的柔軟之感。
整體造型自檯面往下弧度凹凸轉變流暢,曲線精准不失彈性。細部雕刻圍繞雙螭捧壽的主題,鏟地浮雕,刀法行雲流水,一氣呵成。
出品人丨林育程
責任編輯丨程 香
編輯整理丨陳妍淩

發佈留言